所謂的 GRD 是 GR digital 的簡稱,意思就是傳統 GR 系列的數位版本。
如 GR1 、 GR1s 、 GR1v ....等等,都是 Ricoh 很有名的底片機系列,這一點在 GRD 熱潮當中似乎已經被漸漸忽略,感覺很多人是為了拍出像別一樣好看的照片而投入大量小朋友去買了 GRD 回來,卻沒有認真去瞭解到 GR 為甚麼是 GR,幹麼要賣那麼貴?還有人會問說: GRD 跟 GX8 一樣都是 28mm 廣角、800 萬畫素,兩台到底差在哪裡?看到這樣的提問老實說真有點傷心,當初我要敗家的時候可是花了很久的時間作功課的啊,現在的小朋友們,你們敗家促進社會經濟的同時,也要記得好好用功啊!
所謂的 GR 是 Ricoh 在 1996 年推出的一種鏡頭(片),最早是搭配使用在 GR1 上面問世,所以 GRD 上面會寫個 GR LENS。 Ricoh 還有限量製作過 RF 鏡頭(28mm 1:2.8 ; 21mm 1:3.5)給 L39 接環的相機使用,可透過 L TO M 轉接環接到 M mount 機身上,GR LENS 的品質能受到 Leica 使用者的青睞,鏡頭表現可見一般,什麼?不相信?有圖有真相,沒圖沒真相。所以 GRD 跟 GX8 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鏡頭」,主要差別是這樣,個人淺見。別說我在瞎扯,既然你那麼想知道 GR 鏡的來龍去脈,就讓我來告訴你他一生的故事。
1996 年 10 月, Ricoh 推出了採用 28mm F2.8 定焦鏡頭: GR1 。 GR1 鏡頭為 4 群 7 枚結構,內含兩片非球面鏡片,高規格的光學玻璃和特殊的研磨、MC 多層鍍膜工藝相結合,從而獲得了優異的銳度和對比度效果,光圈葉片為 7 片。 Ricoh 在鏡頭裝配中還採用了高精密度黏合及校正技術,以確保鏡片組件之間的距離和光軸精確無誤。117mm x 61mm x 26.5mm 的外形尺寸與 180 克的鎂合金機身,及服貼的蒙皮令手感更出色,並推出銀色和黑色兩種機身款式。
GR1 擁有完善的曝光控制系統,具有 P 程序自動曝光、光圈優先曝光、曝光補償、中央重點測光、平均測光、快照模式等功能,而且通過機頂左右兩個轉盤,可以非常方便地對曝光進行控制,而快照模式則深受經常需要即時抓拍的專業記者集業餘攝影用戶喜愛。在 GR1 的觀景窗裡,可以看到包括對焦模式、焦距指示、快門速度等拍攝信息,非常符合專業要求。因為這些優異的特性,讓 GR1 得到 1997 年度 TIPA 最佳輕便相機大獎,同時 GR1 也獲得了 1997 年日本工業設計促進會的「優秀設計獎」。( GR digital 則獲得了 2006 年的Best Prestige Camera )
1998 年 4 月,Ricoh 推出了 GR1 的「低價版」 GR10 和「改良版」 GR1s 。 GR10 與 GR1 的主要區別在於取消了光圈優先模式,機頂設計也進行了簡化。 GR1s 則在 GR1 的基礎上增加了 LCD 背光照片和一個遮光罩,並針對一些 GR1 上經常出現的小問題進行了改進,是目前較常見易找的機。
2000 年 4 月, Ricoh 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 21mm 廣角鏡頭的輕便相機: GR21 問世。 GR21 搭配的是 6 群 9 枚結構的 21mm F3.5 鏡頭。 GR21 的機身厚度增加了一點,整體尺寸為 117mm x 64mm x 26.5mm,重量也增加到 200 克。而且在功能上, GR21 在以 GR1s 為基礎之外多增加了手動調整 ISO 和包圍式曝光功能。 GR21 的產量在 GR 系列當中是最少的,價格也最貴,是目前最難找的一款相機。 GR21 在 2001 年同樣的也獲得了 TIPA 的 Best Prestige Camera 獎項。另外 Ricoh 針對此款鏡頭,又一次的限量做出另一批 21mm F3.5 的 Leica M 接環鏡頭,GR LENS 身價又翻上一翻。
2001 年 9 月 Ricoh 推出了 GR 系列的封筆之作: GR1v 。 GR1v 在 GR1s 的基礎上,除了集成了 GR21 上已經擁有的 ISO 手動調節和包圍曝光功能,還根據以往 GR 使用著的經驗作改良,增加了五檔距離的手動對焦功能。 GR1v 雖然捲片速度慢,但最受到推崇,這一台據悉是 Made in Taiwan。
以上,這樣有沒有對 GR LENS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啊?沒有!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有沒有在聽?有沒有在聽?沒有嘛!(丟筆)......下課。
延伸閱讀:
GR Fan Club
Ricoh 35mm Caremas
Ricoh 35mm Caremas 的彩色型錄
IN 論壇 的RICOH GR系列同學會 、RICOH R1/R1s/R10 同學會
Ricoh 相機的發展歷史 (日文)
GR10 、 GR1s 、 GR21 、 GR1v 的詳細介紹(日文)
GR 限量鏡頭(日文)
LEICA M8 with GR LENS 21mm F3.5(日文)
理光GR系列的傳奇
有時候......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陷在五里霧裡,極力的想將自己抽離,
看得見光線來的方向,卻是怎麼也走不到明亮的地方,
嘗試伸手想要觸摸熟悉的點好確定方位,是腦袋迷路了嗎?
有時候像是自己的腳步亂了節奏似的,努力想調整原來的步調,
往回走時看著熟悉的座位,可好像又很陌生的所在,
觀察鄰近低著頭的同伴什麼事都沒有般的,是心思跑掉了嗎?
也有時候有一種喪失記憶的瞬間反應,用力的回想方才的一切,
看著熟悉的螢幕畫面,但總找不到滑鼠該落下的焦點,
敲打鍵盤卻顯示不出熟悉的字句,是眼睛模糊了嗎?
有時候像是時間空間偷偷轉移似的寧靜,
鬧熱的周圍人們交談著,卻怎麼聽都聽不清楚任何聲音,
聽著熟悉曲子卻感覺節奏快了一些,是腦袋變慢了嗎?
有時候自己會有很多不斷重複的相同疑問,
老生常談的、週而復始的、似是而非的、亂七八糟的,
伸手摸摸自己滿是鬍渣的臉龐,我,應該還是我吧。
LEICA SUMMICRON-R 50mm 老鏡 V.S. OM Zuiko 50mm 老鏡
文章 by
小帽
於
11:50
|
TAG: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
Leitz Wetzlar Elmarit-R 24mm F2.8,
Olympus E-1,
OM 50mm F1.4,
photography
上菜,素有窮人 Leica 的 OM ZUIKO 鏡頭系列第一盤菜。
Olympus 在 1972 年在 Photokina 世界相機展覽會上發表的第一台單眼相機(SLR)名字叫就 M-1,因為與當時 Leica 的 M-1 恐怕由混淆之嫌,並且遭到 Leica 抗議之後遂改名叫作是 OM-1,一直發展到 2003 年 2 月才收起來不做了(註),OM-SYSTEM 當家為人稱道神奇的 OTF (Off The Film) 測光系統(據說即是今日閃光燈 TTL 原理的前身),並且 OM 機身獨特的五菱鏡下沉設計,加上鏡頭之後整體的輕巧直逼 Leica M 系列 RF 相機,令人頗為神往。不過其實好像 Leica 以外的,各家的擁護者都將表現不俗的相機或鏡頭稱之為窮人萊卡,那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一隻超便宜的 OM ZUIKO 50mm f1.4 大光圈標準鏡,也是名譟一時銘鏡,恰好與手邊現有的正牌 Leica 50mm f2 同樣焦段,而且都是 MF(手動對焦)老鏡,怎能不拿來好好的比較一番呢?
由於在上一次戰力提昇之際也順便更新的裂像對焦屏,用於手動鏡對起焦來真是如虎添翼,跟第一次做測試的時候簡直天南地北,廢話不多說,來上個圖先。
首先登場的這兩張照片,右邊那一張有一個很明顯的紅色光斑,沒有錯,那是這顆 OM ZUIKO 老鏡的痛,欠佳的耀光性!手上這一顆是較早期的鏡頭,同樣在 50mm 的焦段,OM ZUIKO 就出了相當多的型號,以光圈來分的話就有 f1.2、f1.4、f1.8、f2 Macro、f3.5 Macro 五種之多,不過較常見的是以鏡頭上的印字來作區分,這一顆上頭印的是 G.ZUIKO,G 是代表鏡片數目,E 是五片,F 是六片,G 是七片,依此類推。而後期的就沒有這個英文字,而是以 made in japan 表示是較後期的產品,另外早期的鏡頭並沒有鍍膜(MC),後期也是有的有鍍膜、有的沒有,所以抗耀性比較差,後期的會較好一點,聽說就是好一點點而已!(都說是老鏡了,就別苛求了。)
對焦點都是落在中間的吊燈的蓋子上半較暗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抗耀性之外,面對光線時 Leica 依然是以過人的解析度以及層次豐富勝出許多!(點圖進去選 ALL SIZES 可看原始尺寸。)
在 Olympus 原廠的轉接環 MF-1 頁面,有各個老鏡的光圈建議值,ZUIKO 50mm F1.4 這一顆的建議值是在 f2.8~f8 之間,原本想在 Strada 測試所有的光圈,不過當時是晚上,縮到 f8 可見度雖然有比原廠的對焦屏還好,但是還真有點給他看不清楚,只剩一點點可見度,微菱的部份感覺有點小,而且也不太會用微菱對焦,K3 裂像似乎不是萬能,說縮到 f22 還不會全暗應該是指大白天的戶外吧!不過使用起來還是十分滿意就是了。
這一組比較照片圖組避開了燈光,來比較一下焦內的銳利度,對焦的地方在畫面左邊的書堆與金色聖誕樹中間,請比較看看後方的散景部份,那個正妹......不是啦,那個人像吹彈可破的色澤,膚色中帶點紅潤的反射,個人感覺十分討喜,這是 OM ZUIKO 的特色之一:清透(我喜歡這樣講)。不過真正拍人像要是拍成這樣就準備跪主機板,並且鏡頭的年度預算別想通過!
不過好像手振了......orz(我對不起 Leica)
接著要上的菜是 f5.6 的比較,場景換到另一家咖啡廳,也是位在高雄市區的公寓咖啡,這禮拜總算有一點時間可以出來拍拍照了,不趁機多拍一點怎麼行?各位觀眾,厲害的來了,猜猜看,哪一張是 Leica 呢?這真的是厲害了,之前有看過老外拿 Leica M f1.0 的神鏡來跟 OM ZUIKO 50mm f1.4 這一顆作比較,不過他的圖很小,以致看不出什麼端倪,不過當時的結果還是覺得這個 OM ZUIKO 老鏡怎麼這麼神奇?結果竟是十分接近的!(那連結後來一直找不到了,有找到再補衝上來)
底下這兩張照片的焦點是在水瓶的中間部位,個人感覺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這兩顆鏡就真的有得比了,不僅色調、細節解析度相近,牆上掛圖的散景也是相仿,以價格來比的話依然是 Leica 勝出(大概是一顆 Leica 抵十顆 OM ZUIKO)!!好一顆 OM ZUIKO,真是沒有白花錢啊!
通常鏡頭的建議光圈都是要縮一到兩級才能呈現較佳的銳利度,今天咱們 Leica 就讓一下 OM ZUIKO,這兩顆畢竟生產年份不同,何況 Leica 在光學上的優秀表現已是世人有目共睹,今天就小小讓賢一下,開個最大光圈來比一下,應該是沒問題的啦!先說明一下,左邊那個白點是在場景中本來就有的,不是我的相機壞了,比較兩張就可知道。光圈一大,景深就淺,對著一面牆拍照就沒什麼差別了,這一組可以看看右半部的木紋,以及鏡面反射回來的映像解析度。
(還是有點手振,手殘、手殘......orz,我不要帶腳架去喝咖啡......><")
最後一組有三張,這一組是透過落地玻璃門往外面的陽台拍的,很驚訝的是 Leica 鏡能將其玻璃門視若無睹,完整的呈現出了門外的顏色,焦點對在桌子的右緣,焦外的散景真是讓人回味再三,不禁想要多摸他幾下!而 OM ZUIKO 面對這樣的條件,能表現出來的就有限了,同樣的光圈快門,拍出來的硬是暗了一級,即便快門再拉長一點,明亮度還是差 Leica 滿多的,但細節上仍是保留不少,另有風味不是嗎?
以組裝來說,Leica 的手感依舊是大大的勝出,整體的紮實感,轉動對焦環的阻尼適中,段位十分明朗,而且相當細緻,細到在發現的那一刻真的會讓人嚇了一跳,我想這是有做這一次的比較測試的收穫之一,不然光聽人家講 Leica 如何如何好,二手的價格依然高得嚇人,想去偷敗一支都望之卻步,相較之後就深深感覺那樣的價值是值得的!OM ZUIKO 的組裝也是不錯,細緻度當然有差,光圈檔位是一擋一擋的跳,Leica 是半檔,精密許多,在對焦環的部份 OM ZUIKO 間隙較大多了,對於較細微之處手上的穩定度真得要很夠才行,不然很容易一對到焦又被自己轉過頭!
當然 OM ZUIKO 還是有其不可動搖的優點,那就是「輕」跟「巧」,拿在手上把玩時的感覺,這顆 50mm 的重量(230g)比 Leica 50mm f2 的重量(300g)輕上一些,若是有載重考量的話,OM ZUIKO 絕對是會比 Leica 佔有優勢的。另外 Leica 能保留當下較多的細節是毋庸置疑的,而 OM ZUIKO 所留下的細節雖然少了,卻是有一種乾淨的清透感,並不會因為細節少了就讓拍出來的照片一無是處,這也是我喜歡 OM ZUIKO 老鏡的原因之一。轉接在數位機身之上當然會將老鏡頭的能力給封印掉一些,有朝一日一定要檢一台便宜的機身來玩,而且是要有點測的!
Leica 在經過一番亂七八的試煉之後,仍然以王者之姿佔據我心裡頭的地位,在各式各樣臨場的條件之下,都能表先出不凡的成績,當然是有他的價值所在,難怪這麼多攝影人會極力推崇。OM ZUIKO 來說雖然沒有從頭到尾都表現得很出色,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不及格的分數(例如光斑),但是以這樣的性能價格比(CP值)來說,個人給這個鏡頭打 87 分。(價格佔了 70%,哈!)
手動鏡真的很有趣,有機會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什麼不足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教!
同樣的,這幾張測試照均未壓縮,可點進去看更多的細節。
測試環境:Strada 二樓非吸煙區,公寓咖啡二樓。
E-1 機身設定:
NR no,
raw+jpg no,
LCD bright -7,
COLOR SPACE sRGB,
PIXEL COUNT SHQ 1/2.7,
SATURATION CS3,
CONTRAST +1,
SHARPNESS +4,
ISO Auto,
M mode,
WB Auto,
Metering Spot.
註:參閱Olympus OM System 的設計理念及概要
參考資料:
OM Zuiko 50mm f1.4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這是最新版的唷!)
話說這年頭 DSLR 越來越平價且廣泛,幾乎對攝影有興趣的,還是糊里糊塗被勸敗的,都人手一機,至少一鏡在玩,而自己玩出了心得,也受到朋友賞識,多半的攝影同好都有拍攝過婚禮,不過對於在下則是頭一遭。雖然說之前買了 E-1 就是為了拍攝別人的婚禮而來,但時間還沒到就有新的任務降臨,一則以喜是因為有機會可以偷偷練習,畢竟很難跟對方解釋拍花拍草跟拍婚禮還是不太一樣;一則以憂是因為拍壞了就會信心大失,恐怕跌這一跤會很難爬得起來。
拍攝的當天不是迎娶,而是訂婚,個人覺得相較於迎娶來說是簡單了一點,因為儀式跟 key point 少了很多,別以為我在瞎扯,我是有作過功課的,不過爬文看雜誌,還是比不過實際上一回戰場,好在大全套的閃燈還沒賣掉,趕緊臨陣磨槍,試玩了一個晚上,隔天還是搞得七零八落,189 張還可以挑出 98 張來騙吃騙喝,個人給自己打 61 分!!
不扯了,新娘還挺美的,上照片先。
北部的習俗女方訂婚宴客,南部則是請歸寧,第一次幫人家拍攝婚禮,自己覺得有很多地方拍得不是很好,應該還可以改進,除了需要經驗的累積,還需要請大家不要客氣的指教,部份是有後置,不然我會橫屍街頭,沒有空加字加框,也不太會設計美美的編排,要是讓我學會了就來去兼差!
ps. 北部還流行換第二套衣服之後唱歌進場,那天是第一次見識到!!
拍攝的當天不是迎娶,而是訂婚,個人覺得相較於迎娶來說是簡單了一點,因為儀式跟 key point 少了很多,別以為我在瞎扯,我是有作過功課的,不過爬文看雜誌,還是比不過實際上一回戰場,好在大全套的閃燈還沒賣掉,趕緊臨陣磨槍,試玩了一個晚上,隔天還是搞得七零八落,189 張還可以挑出 98 張來騙吃騙喝,個人給自己打 61 分!!
不扯了,新娘還挺美的,上照片先。
北部的習俗女方訂婚宴客,南部則是請歸寧,第一次幫人家拍攝婚禮,自己覺得有很多地方拍得不是很好,應該還可以改進,除了需要經驗的累積,還需要請大家不要客氣的指教,部份是有後置,不然我會橫屍街頭,沒有空加字加框,也不太會設計美美的編排,要是讓我學會了就來去兼差!
ps. 北部還流行換第二套衣服之後唱歌進場,那天是第一次見識到!!
差一點忘了這件事了,趕快來看一下:
Kathyhan 的第十三章: [情緒商店] 13 還擊
劇情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了,有沒有人有興趣接力呀?
歡迎一起故事接力! 請先參考 [故事接力]引言 並閱讀 [情緒商店] 00 楔子
趕快來看看 Kathyhan 的第一章: [情緒商店] 01 遺忘
我的第二章: [情緒商店] 02 我‧恨‧你
還是 Kathyhan 的第三章: [情緒商店] 03 復仇
水袖 的第四章: [情緒商店] 04 關聯
lifepoem 的第五章: [情緒商店] 05 相遇
我的第六章: [情緒商店] 06 回憶
水袖 的第七章: [情緒商店] 07 原點
水袖 的第八章: [情緒商店] 08 解答
Kathyhan 的第九章: [情緒商店] 09 未來
lifepoem 的第十章: [情緒商店] 10 迷惘
水袖 的第十一章: [情緒商店] 11 陷阱
我的第十二章: [情緒商店] 12 原來
Kathyhan 的第十三章: [情緒商店] 13 還擊
劇情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了,有沒有人有興趣接力呀?
歡迎一起故事接力! 請先參考 [故事接力]引言 並閱讀 [情緒商店] 00 楔子
趕快來看看 Kathyhan 的第一章: [情緒商店] 01 遺忘
我的第二章: [情緒商店] 02 我‧恨‧你
還是 Kathyhan 的第三章: [情緒商店] 03 復仇
水袖 的第四章: [情緒商店] 04 關聯
lifepoem 的第五章: [情緒商店] 05 相遇
我的第六章: [情緒商店] 06 回憶
水袖 的第七章: [情緒商店] 07 原點
水袖 的第八章: [情緒商店] 08 解答
Kathyhan 的第九章: [情緒商店] 09 未來
lifepoem 的第十章: [情緒商店] 10 迷惘
水袖 的第十一章: [情緒商店] 11 陷阱
我的第十二章: [情緒商店] 12 原來
這個 放手放心攝影展 (It's O.K. to take picture),是從 jessypub 的網誌 知道消息的。
本以為遠在台北的展覽總是無緣,恰好這次有機會北上參加同學的喜宴,當然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囉。 放手放心攝影展 的場地是在 por que bose (知然堂藝廊),位於天母的新光三越後面,對於台北人生地不熟的女友跟我,找起來還真有點費工夫。先是在圓環的這一頭(天母西路)問人家新光三越在哪裡?結果被我們攔下來的小弟伸手一指,新光三越的紅底白字在招牌就在不遠的地方,還好臉皮夠厚,不然還真想當場鑽地洞。晃過來新光三越之後,天母東路 36-5 號在哪邊是完全沒有概念,因為在高雄來講,路就是最外面那一條大馬路,再進來不是叫做街就是叫做巷,但是這裡不一樣,轉個個彎進來還是路,這下就頭大了,一條路名這麼多彎,去哪邊找 36-5 號啊?不過正當在思考要不要再抓一個小弟來盤問之際,斗大的展覽海報就出現在眼前,既然貼了海報,那應該就是在方圓五里內了,走著走著再轉了個彎, por que bose 招牌的出現,宛如天使降臨帶路一般的將我們領出五里迷霧,與這些玩具相機跟老相機的邂逅的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關於器材的一切,之於我都是新鮮新奇的,沒有學過攝影,只是看著寫真集....,哦不,是攝影集,覺得這樣的映像讓人很感動,充滿想像,於是開始接觸相機。但久而久之,有時候很難想像照相的本質只是為了留下紀錄,完全被光圈、快門、測光、機身設定、構圖......等等的教條給覆蓋得無影無蹤,尤其是在現在數位相機發展得如此普遍,拍壞了就刪掉的信念簡直就破壞了攝影的生態,幾吋大的 LCD 就決定的拍照這件事成敗,真是失去了很多拍照的樂趣。
雖然我沒有太多底片相機,只有一台 lomo CyberSampler 是需要裝底片的,不過當不能立即的觀看到按下快門之後的結果,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期待,同時在準備按下快門之前也會特別的多觀察幾秒鐘,我覺得那樣的過程正是攝影最大的樂趣所在,結果好與不好都容易被遺忘,但是過程所帶來的記憶絕對是最深刻的。
離題了,言歸正傳,這真是一個不錯的展覽,展場中展出的照片都相當有意思不說,光是能摸摸那些老相機就值回票價了。哦,對了,這個展覽是不收門票的,not just o.k. to take pictures, and it's free. 我們一進去的時候還顯得有些拘束,展場的工作人員(忘了請教貴姓大名)十分客氣親切,讓我將大背包放在沙發上,好可以輕鬆的享用整個展場。工作人員還不忘提醒我說整個展覽場都可以自由拍照,所有的相機都可以拿起來看、玩,一聽到這裡不禁玩心大發,本來想掏出 E-1 來玩,後來想說還是玩 GRD 比較好玩,也較符合 放手放心攝影展 的本質,拿出放在口袋的 GRD 開始拍拍拍。當然啦,觀看展覽還是主要的啦。
展場中的相機幾乎都是稀有的古董,還有很多,不是一些,是很多沒聽過的底片規格,像 45 底片、126 底片、127 底片、665 底片...,還有一種是像電影的底片,那一台我拿起來研究了老半天,結果還是不會玩,人家說那一台快門按下去是像機關槍一樣,答答答的,沒有玩到真可惜。展場中每一台看似不起眼的古董貨玩具相機,背後的牆上都確實有它們所拍出來的照片,讓人不得不佩服 Syko 先生眼光與毅力,要洗出來那些少見規格的相片,就花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每一張照片都充滿著凝結時間與空間的元素,不是什麼大景,卻很耐人尋味,很喜歡這樣貼近的、生活化的映像。那一天去沒有遇到 Syko 先生也滿可惜的,期待他能南下展覽!
最初在選購隨身數位相機時,方向除了定位在輕便之外(因為騎單時要帶著),擁有良好的 snapsot 品質就是最大的評分項目了。沒有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想要將這樣平淡生活中的無色無味的畫面,隨喜的記錄下來,這樣的風格就是這麼討喜,在 放手放心攝影展 也看到了這樣的氣氛,十分喜歡。以外除了現場的展覽作品,他們還將所有的展出作品,以及所有使用的相機都集結成四本不同格式的小冊子:折疊式相機(Collapsible Cameras)、布朗寧相機(Brownie Cameras)、玩具相機(Toy Cameras)、各式相機(Miscellaneous Cameras),更添加了相機的淵源歷史,除了影像之外還有文字,亦是相當不錯的「作品」,建議大家可以帶回家細細品嚐。台北展覽到 12/31,喜歡的朋友別錯過唷!附上 por que bose 的地圖。
當天在裡面拍的照片集
延伸閱讀:
高雄也有類似的好地方:子宮
說到玩具相機,不能不認識formica
突然有人聊到,有個同事追女朋友的時候,是一天一通愛的簡訊,而且沒有重複。突然問到我有沒有這樣作過?我說沒有,我說抄來的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完,我都自己寫!
回去翻出這一篇五年前的小品,還真是青澀啊!
《醒‧AM8:43》
宿醉般的頭痛,在昨天喝了三杯不加糖跟奶精的 espresso,仍然迅速地以自然的姿態入眠的隔天產生。
餓,也同時產生。
瞇著眼睛,看著手機上跟公司的打卡鐘校對過的“標準時間”,AM8:43。
『天!才八點多!昨晚………該說是今天早上了吧!那耗在凌晨失掉的部分呢?到底跑到哪裏去了?我應該還在夢中才對呀!』
眉頭隨著懊惱的思緒皺了起來,不到十個小時的睡眠,令人宛如喪失記憶模樣的恍惚。閉上眼睛再翻過身去,睡意似乎也走丟了一般,煙消雲散。試著尋找出那一絲細碎的咖啡因,在身體裡遊走來回的軌跡,卻是遍尋不著。腦袋則像是停留在沖煮著espresso時的咖啡機,隨著磨碎咖啡細末,一起被九個大氣壓一陣擠弄沖壓著,痛。
窗外延續著昨天的熱鬧,依舊傳來大雨滂沱落下的嘩啦聲,惺忪地翻身在床邊坐起,摸到了音響的遙控器,憑著記憶尋找 play 鍵的位置,按下。想試著讓凝結在左半部腦袋阻礙思考的血液,跟著Stan Getz的Bossa Nova節奏薩克斯風,跟 João Gilberto 慵懶得極度自然的歌聲,緩緩流動。好讓人可以清醒清醒。
好好的一個週末,整座城竟是一連兩個下雨天!
我的天!
《Arabica & Robusta》
「現在比較常見到的咖啡豆,一般來說有分兩種:阿拉比卡(Arabica)跟羅布斯塔(Robusta)。而罐裝咖啡多半是用羅布斯塔種的咖啡豆加工製成的!」
突然想起昨天,在天使咖啡館,老闆請店裡的最後一個客人,分享在店裡的最後一杯咖啡,用虹吸式咖啡壺沖煮曼特寧咖啡時,我說只有喝過罐裝的曼特寧,老闆一時興起提及的咖啡經。
「羅布斯塔種的咖啡豆,是將整顆咖啡樹全數的咖啡豆,全部搖下採收的,沒有經過人工挑選,所以羅布斯塔種的咖啡豆成熟度不一。它的特色是苦而不酸,香味也沒有那麼好。通常被使用來沖泡綜合咖啡,或製作罐裝咖啡。」
「而罐裝咖啡為了加長保存期限,或多或少都會加一點點防腐劑,咖啡因也高些,喝多了對身體並不很好,所以最好少喝。」
『香味比較差的豆子拿來做罐裝咖啡!推論起來也不是全無道理的。』我把老闆遞給我剛剛沖好的曼特寧,送到距離鼻子兩公分處,品味。
『嗯,原來曼特寧的香氣是這個味道!』
「阿拉比卡種的咖啡豆比較不一樣是,它是經由人工從一顆一顆,成熟度剛剛好的咖啡櫻桃裡面,挑選出來的咖啡豆,一棵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樹種,平均只能生產出大約一磅的咖啡豆(454公克),它的味道比較香濃,整體的品質也比羅布斯塔種的好很多。」
※咖啡櫻桃:
咖啡適合種植於熱帶高地,果實最初呈現綠色,大約 1.4~1.8 公分,成熟後則變成鮮紅色,形狀大小極似櫻桃,所以又稱咖啡的果實為「咖啡櫻桃」。一顆果實中含有兩個種子,即是我們平常所見到的咖啡豆。
《射手座與咖啡因》
老闆邊說邊換了張 CD,音響喇叭裡傳來了棉細的爵士長笛,和輕快的鋼琴節奏作為背景,是 Billie Holiday 的【Miss Brown to You】,沙啞蒼勁中帶點對於生活極度享受的自由韻味,歌聲緩緩流出:Who do you think is comin’ to town. You’ll never guess who……………
『這CD我也有的,是Billie Holiday。』老闆與我相視而笑。
不過,這麼說好了,這對於我跟老闆提出來的第三者問題,好像有點出入了。換個說法再問一次吧。
『妳對於射手座的個性了解嗎?』喝一口新鮮的曼特寧,不加糖跟奶精,香濃的原味,恰到好處。
「射手座,男生還是女生?」
『女生。』我問男生作什麼?男生應該是輪不到我來問的。
「射手座的人是崇尚自由的。」老闆也來一口曼特寧。
「女生的話,她們的個性是比較討喜的,對於想要追求的東西,也會很積極的去追求,由於射手座具有不受拘束的特質,她們的表現往往給人相當活潑的感覺,這也正是她們吸引人的地方。」
『Caffeine!』我忽地脫口而出!
「咖啡因?」老闆側過來看著我,眼睛裡面寫著:什麼意思?
『咖啡因之於咖啡,就像射手座之於她一樣,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對它產生依賴和迷戀。咖啡因的成分使咖啡有點壞又不會太壞,射手座的自由因子使她有點好又不是太好,讓人深深喜愛而又不敢太過親近,缺少了她便似乎是生活中少了些什麼似地不習慣。』
『迷戀咖啡,不只是因為咖啡館裡優雅的氣氛,或咖啡本身獨有的香氣使然;而愛上射手座的她,不只是因為她的自在不作做,也不只因為她美麗可人使然。所以說,我並不是故意愛上她了的!』
「好吧!算你不是故意的吧!」
老闆舉起了咖啡杯,示意我一起把杯中剩下不到一口的曼特寧喝光。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說完,也喝完了。
《曼特寧》
「對了,提到咖啡因,虹吸式咖啡又比 espresso 來得多。」
『哦!』願聞其詳。
「espresso 一杯出來只需要 20~30 秒,7 公克的咖啡粉,經過九個大氣壓、攝氏 90.5 度水沖煮,時間短,所以能咖啡本身讓水溶解釋放出來的咖啡因自然也較低。」
「而使用虹吸式咖啡壺煮出來的咖啡,因為咖啡粉的用量較多(12 公克),經水煮時間長(約 1~2 分鐘),咖啡本身所含的咖啡因溶解出來的含量相對較多,所以它的咖啡因會比 espresso 高些。就像現在你手上這一杯曼特寧一樣。」
『曼特寧嗎?』哦!
「好,再跟你說最後一個。」
『嗯?』今天的課要結束了嗎?看看錶也快到打烊的時間了。
「當你把杯子裡面的咖啡,全部喝光光的時候,一定要喝到一滴都不剩哦!然後你把杯子拿起來,靠近一點聞聞看,杯子裡面會有一種咖啡殘餘下來的獨特香味,跟剛剛沖煮好時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唷!」
我像是受了催眠般的,聽著老闆說一動、作一動,將尚存些許溫熱的咖啡杯,送上鼻口之間,深深呼吸。
結果,杯中果真是有股淡淡的清新香氣!但是卻非常非常的棉細,若是注意力沒有集中還真是嗅不著呢!這就是曼特寧的一生了嗎?
對呀!為什麼是曼特寧呢?是魔羯座的關係嗎?氣味沉而香濃,在耐人尋味之中,還藏有一絲細微的優雅隱隱存在著,待人發掘。是嗎?
坐在吧檯旁,透過玻璃帷幕,看著街,路上雨還繼續下著。
而且,好像越來越大了!
小帽 2001.5.23
後記:這是用來追寶貝的,現在的我的寶貝,以後的我的寶貝,
老了,也還是我最愛的寶貝。
天使咖啡館已經讓渡並改名了,
所以,這個故事,我跟寶貝會負責繼續延伸下去。
愛妳,我的寶貝。
再後記:要吐的請到左手邊的廁所排隊掛號!
這個聲音讓人不得不說讚!
11 歲的時候我只會玩快打旋風第一代.........OTZ
上一次聽演唱會已經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
10/21 在美濃陳屋夥房聽生祥新專輯發表暨小型演唱會,陳屋夥房就是生祥最早與觀子音樂坑初登場的舞台,昔日的伙伴各自分飛,但對於愛鄉愛土地的心依然不改。即便客家語言對我來說是鴨子聽雷,但生祥與兩位日本來高人:沖繩三弦大師 平安隆(Takashi Hirayasu) 跟吉他手大竹研(Ken Ohtake),默契十足的彈唱合作之間,音律駕馭於語言之上的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好不感動。
新的專輯不再侷限於單一議題,感覺是反倒以平鋪的方式來描繪農民的辛勤,音樂聽起來爽朗許多,比起之前的菊花夜行軍、臨暗來說,聽起來比較沒有那一股沉重感,也或許現場的關係吧,因為生祥是美濃人,詩人鍾永豐(專輯作詞者)也是美濃人,在鄉親父老面前他們不像是明星,更像是一場自家人團聚的聚會,那樣輕鬆的場面,有時候台下的朋友還會直接跟生祥開開玩笑,這也是在一般所謂演唱會中較少見到的吧。
新曲演唱完之後,在場的觀眾理所當然要求安可,雖然這場演唱會是不用門票的,但我們也是大老遠從高雄騎單車過去聽,為了彌補一點點出力的辛勞,喊安可的時候小弟當然是不遺餘力!一切的高潮都從永豐的口中唸出:「成仔,耕田是耕毋出水,汝又冇讀到有書......」開始。
是的,是我最喜歡他們的作品之一:風神125。這首歌我已聽了不下百次,永豐念起來比曾秀梅(原曲口白)還少了點滄桑感,表演的成分佔了比較多,大概是因為氣氛漸漸 HIGH 起來了吧!第一次聽生祥現場演唱 風神125 ,跟原先在 CD 聽到的,還有 YouTuBe 看到的相較起來,那種離鄉歸鄉的矛盾情感,已經不復存在,CD 的版本聽起來會有一點像是離鄉打拼卻沒有很好的成績,迫於無奈只好選擇返鄉,有種不如歸去的淡淡哀怨,有種不想風光的絲絲羞赧,還有一種近似哭調的唱腔聲音,用以表達想要回家卻不能正大光明的回家,明明也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錯事,但就是想要極盡所能的低調,明白自己不能掌握什麼,只能暗求土地公,要左鄰右舍們快快睡去,不要見著他返家而多問候了一句。唯有能掌握的就是手中風神125的油門,藉著嗩吶的放聲狂吼,來演繹油門加速狂奔的引擎聲。
然而這一天的演唱版本,卻已不再有這樣的情境在,一樣是歸鄉的情,但這一次聽來有種光榮返鄉的自豪,讓母親可以很開心的迎接成仔返家,讓左鄰右舍也可以很高興的一起分享成仔為家鄉打出名號的驕傲。也許是生祥這幾年來不斷的努力,優秀的音樂人成績自然而然會顯得出眾,備受矚目,所以新的唱片內容雖仍以農民甘苦為主要訴求,卻也清新許多。
個人竊以為生祥是以這樣的心情來崇先演唱 風神125,所以整首曲子聽起來就沒那麼沉重了,同時伴奏的樂器樂手也有影響,不再有催淚的嗩吶聲,取而代之的是平安隆老師的三弦跟大竹研神乎其技的吉他美技,字面上聽起來好像有點不搭,沖繩的傳統民謠樂器怎麼也想樣不到會跟現代流行曲風的吉他融合在同一片空氣之中,二者都各自強烈,但卻又各自有調的相輔相成,加上生祥興致一來也改了歌詞,將 Ken 跟 Takashi 的名字唱進歌裡,頓時整個演唱表演的氣氛又活潑有趣了許多。
平安隆老師,對於這樣的高手你總是會不自覺得以老師相稱,因為他的內容太豐富了!來自於沖繩的三弦大師,光是聽這的名諱也許不能讓大多數的人有任何感動,但當平安隆老師的左手含在三弦琴的末端,右手在音箱附近遊走 的時候,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驚豔,但多層次的音律與節奏分明的民謠弦音,紮實的襯托出了生祥的獨特草地嗓音,更有一種思鄉情感的味道出來。
在安可曲當中,老師還小露了一手,取代原版嗩吶的飆音獨角戲(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嗩吶版),改由兩把空心吉他跟一把沖繩三弦一起合飆,平安隆老施興致一來還左手反扣琴弦,一樣的遊走如活水,豈止一個讚字可以形容!大竹研的吉他也是了得,從中音到高音越飆越快也都還是合在節奏上,什麼 G 調、B 調,完全靠手搞定,哇哦!光想雞皮疙瘩還是會起來,要怎麼用文字來形容當時舞臺上,三位老師的魅力呀!空前絕後吧!天時地利人和就那麼一次,功力高深的現場演奏,快速的舞動琴弦卻絲毫沒有走音錯位,那樣的天作之合讓人不想去聽 CD 了,因為再也聽不到了。(不過同伴有偷偷錄影下來,下次再跟他要來回味再三!)
延伸閱讀:
生祥與樂團
林生祥新專輯《種樹》錄音session
生祥的沖繩/日本築夢計畫學習週記
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Takashi Hirayasu)
戰力提昇
文章 by
小帽
於
10:36
|
TAG: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
Leitz Wetzlar Elmarit-R 24mm F2.8,
Olympus E-1,
OM 50mm F1.4,
photography,
ZD 14-54mm
今天要介紹的是:ZUIKO OM 50mm f1.4、Olympus MF-1、K3 裂像對焦屏。廢話不多說,上圖先。
疑?這圓滾滾的是啥包裹呀?
包裝得挺扎實的。
層層保護,難道是易碎物品?
奧林啪斯!?這不就是前幾天在 Y 拍上撿到的那一顆嗎?
噹噹噹噹,Zuiko OM 50mm f1.4
鏡片真是乾淨!老鏡多少有入塵,可不可接受全依個人感受,我是只要拍起來沒影響,該轉的地方可以轉就都可以啦!
會遇上 OM 老鏡,一切應該從 這裡 說起吧。原本只是好奇的分享那個日本人對於 E-1 的新玩法,後來冒出 OM 老機的 OTF(底片平面曝光) 就引起了我濃濃的興趣,這種精密工藝的魅力是很難抵抗的,相信有在玩錶、相機、甚至單車、機車、汽車......等等的朋友都能體會。之後便開始一連串的閱讀相關的論串,OM 家的銘鏡、銘機簡直就是搶手貨兼稀有品,不但數量少而起價格所費不貲,反正現在已經有 Leica R 鏡可以玩,OM 的逸品就當作是一個小夢想,再慢慢來實現。
一天在 Y 拍上瞎晃,突然發現有一顆 50mm 的標準鏡,不是殺肉用的(意旨壞掉當零組件的),而且還是大光圈 1.4 的半銘鏡!公認的逸品是 F2 艦隊,據說是一系列的首選,上 eBay 看看,果然物以稀為"貴",看看就好。回到那閃閃發亮的大光圈,這一顆大光圈的「標準鏡」其實沒有很貴,跟 Y 拍上面其他的 M42 大隊差不了多少,原本也很「哈」M42,不過感覺上那些便宜有特色的鏡頭,尤其是老德境、老蔡頭,且似乎要藉由底片才能發揮出鏡頭的性能,這一顆一樣也很低廉的老鏡,價格只要光圈的價格乘以 100 再多一點,而且以後還可以用在 OM-4Ti 上面(疑?我說了什麼嗎?),客官,您說說看,您怎麼能不按下確認鍵呢?
但,老銘鏡有了,這要怎麼用在我的 E-1 上面呢?
「來吧,你需要的這個。」精靈這麼說著,於是這個轉接環就掉下來了。
這個正方形的盒子是......Olympus MF-1!!
好精美的盒裝。
哇!是全新的接環,全新的耶。
Olympus 用家的逸品之一。(如果是 MA-1 我就發了)
原本以為已經買不到了,所以一直在找二手的,但是我家有個規定,買得到全新的就不能買二手的!敗了一個近代的 Leica R 接環之後已無力再敗其他的了,實在太貴了,個人以為這樣的高貴價格只能用來配 Leica R 鏡,配其他的就隨意了(純個人觀點),大陸製的也有不少用家說作工也不差,但一張小朋友的價格也是很辛苦才賺得來的,不過首推還是 Olympus 自己出的 MF-1,OM 轉 4/3 接環,新舊的 Olympus 用家一致推薦這個比近代的好,重點是價格是近代的一半,這樣誘人的條件,客官,您怎麼能不謝謝那個精靈啊!
來張合照吧,Olympus MF-1 與 OM 50mm f1.4
合體,都是 MIJ 唷!
以前的年代 MIJ 是很正常的,因為其他地方沒有能力與技術去代工,現在的 MIJ 就通通是逸品了!您說是吧!
合體之後光圈才可以手動,不然會維持在最大光圈的狀態。明亮的光圈 1.4。
最小光圈 16。
與 E-1 合體照。
G.ZUIKO 50mm f1.4 大頭照。G 是代表鏡片數目,E 是五片,F 是六片,G 是七片,依此類推。
鍍膜依然十分完整!
這顆 50mm 的標準鏡拿在手上,與 Leica 的那一顆比較起來感覺十分小巧,Leica 則是組裝較 OM 紮實。拿在手上把玩時候便可以體會到人家所說的 OM 系統的輕盈,OM 在攝影玩家之間經常有拿來跟 Leica 相較的地方,也美稱是日本的 Leica,而且據悉反光鏡動作也是輕盈,買不起 Leica M 的話可考慮看看一樣輕便犀利、成像優異的 OM。目前還沒出去試拍,不過以看過的印象中來說,OM 老鏡頭的成像是相當清透乾淨的,有種歷久彌新的耐看味道,用過之後再來報告吧!先看隨性測試照。
OM 合體試拍處女秀:
光圈 1.4,個人感覺有柔焦作用!哈,以術語來講叫做是:軟掉!就是焦點以外散景散得厲害,整個畫面會變得很朦朧。
光圈 4,官方建議這顆 50mm F1.4 的鏡頭轉接之後的使用光圈可落在 F2.8 到 F8 之間,可得到較好的成像及利度。
光圈 5.6
光圈 16
疑?那個 NIKON 的盒子有點可疑,難道是傳說中的...... K3 裂像對焦屏 ?
咳!這故事要從人人愛的 Leica 手動鏡頭開始說起(真是愛碎碎念的傢伙)。因緣際會的走入 DSLR 的殿堂,因為喜歡 Olympus 的發色而選擇 E-1,恰好這個從零開始的 4/3 SYSTEM 可以透過轉接環,讓各大廠家的傳統老鏡頭起死回生,唯光圈不可能與機身連動,以及焦距會變成原來的兩倍。借來渴望已久的 Leica 鏡頭,終於能如願一嚐人人稱道的 Leica 味,那還有什麼戰力不足的地方呢?(而且很愛演,自言自語)
由於傳統老鏡轉接到數位機身上,對焦雖然犀利,但是得完全手動。光線良好的場景在對起焦來問題是不大,光圈 8 以前都還能達到八、九成的良率,但光圈再往下去的話,就只能先以大光圈來對好焦,再轉到小光圈來按快門,但是要求比較深的景深時,觀景窗簡直就是一片漆黑,剛剛對到的焦點都不知道跑道哪裡去了!於是在心裡盤旋已久的 K3 裂像對焦屏 ,就這麼出現在我家了。
是的,沒錯,各位觀眾,玩手動鏡不可或缺的一項武器,就是這一味了!由於是用 GRD 的進拍模式去拍關景窗裡的情況,原本整個畫面只有 800 萬畫素的 1/16 而已,經過裁切來讓普羅大眾一窺數位機身換過裂像對焦屏之後的極樂世界!
這是對到焦之前,肉眼看實機是可以看得到花面中的鏡頭被分成好幾段,中央小圈圈的不分有比較明顯的切分畫面,不過這個看起來比較接近是一片模糊......><"。
合焦之後整個觀景窗就十分f清楚了,這樣的示意圖應該可以有所體會吧!(小弟盡力了)
根據官方(焦點工坊)說法,K3 到 f22 仍不會全暗,適合眼力不佳者,像我。沒換對焦屏之前,裝 Leica R 鏡在拍的時候轉到 f8 就已經一片漆黑了,為了不讓我的視力再惡化著想,當然在選擇對焦屏的時候就鎖定 K3,不然可能會在老花之前先脫窗!話不多說,沒圖沒真相!鏡頭是 ZD 14-54mm,用景深預覽方式縮光圈,由於是在室內的關係,所以以下的結果可能會比室外暗一點,各位看官就斟酌欣賞囉!
F4.0
F5.6
F8
F11
F22,在畫面(觀景窗)太暗而無法使用裂像的時候,還可以利用微菱來檢查是否合焦,個人覺得相當方便。
呼,以上,報告完畢,實戰心得將不定期更新。(這算是勸敗嗎?)
延伸閱讀:
勸敗天堂 Mobile01 (良心建議,請心臟不夠強的不要去,否則將造成小朋友大量出走)
寫真迷(4/3 系統本營之一)
世界初攝影論壇(傳說中的 O 家魔人本家)
4/3摄影网(對岸網站,想玩手動鏡不可錯過這裡)
焦點工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