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沖片,底片是 120 的 Kodak T-MAx 100,顯影液改用了 Ilford LC29(1:19)。
在上一次提到說自己跑去參加暗房課程,剛好第一堂課就有機會沖片,老師的暗房工作室那都是用 Ilford 系列的藥水,顯影液是 LC29,1:19 的比例還蠻好計算,也很好控制,只需要用少少的去泡就行了,不像家裡用便宜的 D-76 要煮一大桶起來放,比較佔空間,還要考慮溫度的變化問題。
上課前老師有請我們帶上拍完底片到課堂練習沖片,同行的舊同事跟我很剛好的都是帶 Kodak T-Max 100 的 120 去,本來想說可以一起沖,可是後來是各自沖。因為自己本來就有在家裡亂玩,所以整個程序還算熟悉,除了水溫控制是基本原則,差別就是在不同藥水的不同比例而已。到老師的工作室時,超小班式的教學課程就我們兩個跟老師三個人,本來還有另一個不認識的要一起上課,但後來好像那一位同學又另外約了三個人,老師嫌太多人不好教學,就把他們的時間錯開。人少就是可以發問的時間多,這樣上課的效果也比較好,就甘心 A。邊聊邊講沖片的步驟、上片的手法、藥水的特性......等等,主要 120 也沒自己沖過,所以還是跟著練習上了幾次片軸,稍微弄了一下就進暗房去沖片了。
在真正的暗房裡工作起來就方便多了,相較於在家裡用暗袋悶著摸來摸去,暗房裡的活動空間大超級多,兩三下就上好片了。雖然是第一次自己上 120,不過感覺比 135 來的順利很多,大概是底片比較短,塑膠片軸一樣一前一後的就可已將底片吃進去(原以為沒有齒孔會很麻煩),一下子就捲完了的差別吧!在暗房濕區水龍頭直接從濾水器上接出來,水洗時超方便,且冬天晚上的水溫是 22 度,都快不用調溫了!顯影之前先稍微加一點冰塊進來降到 19.5~20 度去調顯影液,1:19 的比例加上冷氣再開下去,幾乎不需要擔心升溫的問題,不像 D-76 是 1:1 下去泡,升溫的機率就高很多,清水溫度就要講底較低一點。
T-Max 100 的底片,在經驗數據上溫度 20 度約搖上 7 分 30 秒,跟同事兩個人各自用一個沖片灌在搖,因為小有經驗所以先做點示範給同事看,不過同事感覺有點興奮跟緊張,搖晃較快,自己還算老神在在的邊換下一道藥水邊告訴他要怎麼搖(臭屁),不過第一次上場的同事還是有點手忙腳亂,反正熟能生巧,沒什麼好說嘴的。雖然自己會沖片,但有來上課還是可以釐清一些觀念跟學到實用的實戰技巧,例如說除了第一道顯影液溫度需要精確控制之外,剩下的幾道藥水溫差最好不要超過 2 度,並在搖晃的時間精確度上可以輕鬆些(我在家都超規矩,幾秒搖幾次都照辦);第一次水洗的時候就可以開蓋了直接拉水管灌水了(本來我都還是蓋著蓋子用量杯倒水、搖晃、倒掉換水...),到水洗促進液(海波)時也不用蓋著拿起來搖,倒進去之後 30 秒、一分鐘搖晃一下就好了,最後的水斑防止液也是,原來我真的很乖。(茶)
沖片如果練到一個穩定度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濃度測試,鏡頭焦距不限,光圈 8,快門 1/60 下去測試,每一檔快門都拍灰卡,沖出來用濃度計去測試,應該要有幾個灰階的濃度,如果沒有表示有幾種可能性:拍的人有問題?相機快門已經失準?沖片的穩定度有問題?藥水的效力有問題(有時候新鮮泡的藥水不一定能產生最佳的階調)?諸如此類技術層面問題都可以透過沖片的過程當中去修正跟發現,這也是上課之前所不知道的。還以為拿了 Leica 就沒問題了,事實上只能說出問題的機會比較小。(老師是拿 Leica R7,他說他的快門已經有點問題了,R7 是電子快門,而且整台已經被操得不成"機"形!還是機械快門好,當場就跟老師勸敗 R6.2 XD)
6x6 只有 12 張,加減看看吧!
Bronica GS-1 (66 片匣)
PG 110mm F4 marco
Kodak T-Max 100 (感謝飛天小女警贊助)
Ilford LC29 1:19 , 20 ℃, 7.5 min
.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