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明室] 第五次沖片


|
歡迎光臨 (by 小帽(Hat))

第五次沖片的底片是 Ilford HP5 plus 400 分裝片,顯影液是 Kodak D-76。

D-76 從年初泡到現在,還有 1/3 桶還沒用完,官方數據原液保存期限是半年,不過有聽過放了一、兩年還是照沖也沒什麼問題的,反正就是還在自我學習階段,對於這種精準度就不用太拘謹了。查到的顯影數據上顯示,Ilford HP5 plus 400 顯影時間是 13 分鐘(水溫 20 度),網路上也有人實際測試數據沖 10.5 分、13.5 分不等的,大略看了一下各自沖出來的結果(其實掃瞄後再放到網路上來已經失真不少,參考價值略低),覺得似乎沒有差別很大,所以第一次沖這支片子還是乖乖的按照官方數據搖 13 分。

到目前為止,感覺整個沖片的流程基本上都熟悉了,差別在於細部的控制上還要更加的熟練,例如說溫度的調整,不像是在專業暗房裡有比較多機絲可以控溫,在家只能以土砲方式加冰塊去降水溫,另外還要考慮到調配好的藥水如 D-76 需要 1:1 調配,之後有沒有升溫的緩衝空間,以避免要開始顯影時溫度跑掉,那會使結果差別變得非常大。還有在底片要捲上沖片軸的時候,這次其中一捲也是捲到最後就會卡卡的,之前好像沒有這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分裝片的關係(但原裝的 APX 100、Neopan 400 也是會這樣),因此猜想可能是待沖的底片一直放在冰箱,等到要上片軸的時候才拿出來,而退冰的時間又不夠長,可能有點水汽沾粘在底片上而產生不順的因素,不過還是要等下一次試試看才知道。(這次拍玩的兩捲就直接丟防潮箱了!!)

大立精品館 (by 小帽(Hat))



除了之前在公司的攝影社上過一次黑白攝影課,之後就都是自己上網作功課,加上一些零星的印象碎片來進行沖片作業,前些天同事約我到那幫我們上課的老師那邊說要上黑白暗房的體驗課程,沒有想太久就先一口答應了(已經先知道課程時間上不會影響到工作跟家庭),畢竟有興趣要學還是要盡量精確點,一知半解總感覺不太踏實,雖然照片還是沖出得來。

課程內容包括底片跟藥水的分析、沖片過程、分區曝光原理;然後外拍;回來沖片跟放相(!! ... 抖抖...)、相紙跟藥水特性分析;放相實習(抖更大!!!)、作品檢討。大抵上就這些部份,印象中老師在外拍的部分是採比較隨興的方式在教課,不過還是有問必答,且滔滔不絕,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沒啦,老師是指點你一個方向讓你少掉自己胡亂摸索的過程,換句話說還是要靠自己磨練眼力才是正途。距離之前上老師的課到現在也一年多了,期間有空還是會去找老師聊聊,跟盡量不斷的練習拍照、練習沖片,也可以趁這個機會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進步的空間?

令我比較感到興趣的還是放相這個部份,因為放相需要一間實際的暗房,不像沖片只要一個暗袋就可以解決,對於一般的家庭比較難以達成。(別跟我說改廁所就可以,家裡就一間廁所,而且不是歸我管的!)上一次是十幾個學生看老師自己表演,沒有機會自己實際去放放看,這一次有機會當然要好好把握!而且老實說,太過於倚賴相機的測光,對於分區曝光原理(zone system)並沒有下過功夫,所以也是知道皮毛而已,這個部份應該也可以一併補上,應該對之後的目視測光能有極大的幫助。

好像有點離題了。

Untitled (by 小帽(Hat))



回到這一次沖出來的片子,這也是自己第一次使用 Ilford HP5 plus 400,這支有個別名叫做「英國的 Tri-X」,顆粒柔順、反差適中,也非常適合增減感度。第一次拿來用當然沒有立刻就增減感下去玩,下次應該會來試試看增加到 1600 拿來晚上拍,因為白天拍大概 M6 的快門會不夠用(哭哭... 這時候就很羨慕 KONICA HEXAR RF)。但有沒有增減感去玩也只是其次啦,最重要的還是好好的拍些有內容的東西,畢竟拍底片是很燒錢的一件事(哭窮)!底下看照片。

神的使者 (by 小帽(Hat))

視而不見 (by 小帽(Hat))

大濕 (by 小帽(Hat))

依靠 (by 小帽(Hat))

之後 (by 小帽(Hat))

岸邊 (by 小帽(Hat))

電的形狀 (by 小帽(Hat))



Ricoh GR21 #1~5
Old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6~10
Ilford HP5 plus 400
D76 1:1 , 20 ℃, 13 min







.

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