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2009


|
Untitled (by 小帽(Hat))

回顧 2009 年,是在我這輩子裡頗重要的一年,除了我生出來那年之外。

這一年我的生活裡,充滿了關於攝影的事與物,反倒在這之前比較專注的單車活動,因為新工作的關係,佔的比例少了很多,不過仍都會以通勤來維持體能,應該還不至於退步太多(應該啦)!新的工作是從四月份開始,一直都在模糊的地帶遊走,十分沒有安全感,唯一能支撐我的除了攝影這一項垂手可得的興趣之外,另外就是噗浪了。

透過噗浪,除了跟一些老朋友保持聯繫以外,也認識了不少新的朋友,雖然這種網路溝通工具無法像面對面交談那樣親切,但對方還是活生生的,使這種聯繫仍使生活增添不少溫暖的色彩。

另外 09 年除了開始學習在家手沖黑白底片,也開始在家手沖咖啡,對咖啡原本就蠻喜愛,因緣際會之下也弄了一些簡單的器具回來,開始自己磨豆子、沖咖啡。在公司也買了法國壓,每天喝杯午後咖啡舒緩一下工作壓力,咖啡也成了今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之一。

提到手沖底片,對自己而言今年應該算是關於攝影的一年,幾乎所有的活動、新認識的人、生活中的大小事,幾乎都跟攝影離不開關係,賣掉一些少用的器材,也買了一些想要一親芳澤的器材,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思考了一些關於攝影的發展方向跟可能性,可以讓我這麼為所欲為的都要歸功於下一段的主角。

這一年,上述的事情都只能算次要,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我娶到了一個宇宙無敵可愛天真活潑善良美麗大方直率沒有心機皮膚很好但是沒有很高的好老婆!經過了八年多的愛情長跑,不斷地修正跑歪掉的道路,總算在今年可以修成正果..... 是步入禮堂,雖然在結婚之後路還是有點點不平,但是我們也都同心協力的把路舖平,此外不管我想做什麼事情,老婆大人都會無私的支持我(一定要這麼說),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當然不會造成家庭革命的範圍內)往前進,在 2009 年的最後一天(雖然今天上班過程超悶),我還是要說一聲寶貝我愛你。





然後我要買 D3 可以嗎?(抖)








[單張照片] 誰的腳踏車


|
2009-076

誰的腳踏車 (by 小帽(Hat))



Leica M6
Summicron-M 35mm F2 (IV)
Fujifilm neopan 400
LC29 1+19, 20 ℃, 6.5 min






.

[單張照片] 王八蛋


|
2009-075

王八蛋 (by 小帽(Hat))

突然發現...... 一年發不到一百張照片(現在只到075)


Leica M6
Summicron-M 35mm F2 (IV)
Fujifilm neopan 400
LC29 1+19, 20 ℃, 6.5 min






.

[黑白明室] 放相與影像


|
放相沒有很感動 (by 小帽(Hat))

暗房課進入到了放相階段,也是個人最期待的一個部份!但是也面臨了兩次的難以抉擇。

原本對於放相還有點戰戰兢兢,因為完全沒有作過這方面的功課(想說不太可能在家搞暗房就算了),也不像沖片可以在家練習,老師雖然老神在在的輕鬆解說每一個環節,放大機要怎麼操作?放大機的鏡頭要怎麼拆裝?怎麼調整光圈?散落在桌面不同尺寸的底片夾板要怎麼裝底片送進放大機?實戰級的放大機哪裡是故障的要注意別讓燈泡燒掉(驚)?計時器要怎麼用?怎麼用粒子對焦器對焦?怎麼算放大隔板的刻度?待會放相的時候怎麼測試條?怎麼遮光?怎麼拿捏曝光時間?顯影液不能碰到急制跟定影液,急制跟定影液碰到一點顯影液沒關係!夾子千萬要分開用,曝光好的相紙要丟進去藥水多久時間?怎麼搖盆子?怎麼用夾子夾讓藥水瀝乾淨?怎麼看放出來的照片去判斷拍的時候是不是可能發生了哪些問題?怎麼了... 怎麼了......

魚 (by 小帽(Hat))



好吧,是我誇張了,不過老師講的東西並不會比這些描述少,其中也有很多是關於實戰幾十年的經驗法則,教科書是不會提的,大班制的課堂也不可能一一跟學員講那麼多故事,我們課堂上加老師就三個人,邊做邊聊的方式也吸收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因為這禮拜沒有機會拍,同學跟老師有去外拍(竟然沒跟到),上面那些都是老師在同學沖片的時候講解的。

主要可能是我們課程的時間並沒有排得很長,表定一共是四堂課,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著重在實做的部份,沖片已經是每堂課必做的步驟,這一堂的放相也是直接就進入實做的部份,怎麼泡藥水、比例要多少那些就沒多提了,因為稍早老師要放自己的四五相機拍的照片,老早就泡好放在那裡等著。還好這也不是太難的步驟,因為跟沖片過程差不多,反而還更簡化(因為只要三道藥水),比例跟時間其實也很容易查得到,但是要有機會碰到放相(進到暗房)的機會就很少了。

要哪幾粒? (by 小帽(Hat))



老師講解完了之後補了一句:來啦,做一次給你們看就知道了。然後就關燈,拿出相紙,剪些試條,收起相紙,拿出一張試條,放在對完焦的放大隔板上怎準備測試條(亮暗部已經先看好位置),RC 相紙之前老師有提過大約只能呈現五到七個灰階,但還是要看你拍的條件跟沖的結果。計時器先轉 15 秒,開始曝光,然後拿出擋板(隨便一張紙)用來遮光,計時器調成 5 秒,將試條分成幾個曝光時間去測試最佳曝光時間。曝光完的相紙就先放到顯影液裡,這時候動人的畫面就慢慢浮現,很像電影演的那樣,蠻有趣的。大約一分鐘的時間將相紙夾起來,稍微將藥水甩一下,接著放到急制液約 10 - 20 秒,緊接著在放到定影液裡也是大約一分鐘(通常 30 秒過後老師就開燈了),最後在放到水洗槽將要水沖乾淨,就可以拿起來看哪一個曝光時間比較恰當或加以微調,然後就直接放整張了。

被動與困惑 (by 小帽(Hat))



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就是可以免去許多嘗試錯誤的機會(當然他講他太多太深你聽不懂一樣沒用),看了洗出來的試條,大約抓一下曝光時間就直接下去放相了。我想故事應該要從這裡開始講。

放相之前理所當然要挑出幾張自己覺得不錯的畫面,當天帶了上一堂課沖出來的四卷底片,兩卷 120、兩卷 135。兩卷 120 拿起來看了一下,好像也不知道在拍什麼,事實上也是很隨性的影像,其中一卷因為片匣故障曝光了半卷,另一卷則是因為要趕著在課堂上沖片,自己跑去世運主場館拍了一些畫面,但是自己對於那些畫面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會,頂多算芭樂照而已吧,講抽象一點就是沒有感覺。120 的看了一下就放回袋子裡,換挑 135 的底片要來放,兩卷底片攤開來放在燈箱上正準備要從記憶跟畫面中,挑選幾張自以為還不錯的照片時,蠟筆卻突然停止在半空中,竟然連一張也選不出來了。

很多小孩子是這樣長大的 (by 小帽(Hat))




這兩卷底片對自己而言,內容只是隨性拍攝,要說登得上大雅之堂是不敢想,但說拍得不好也沒真的那麼不堪,沒挑出連作至少挑個幾張小品也還過得去。讓我愣住的原因一開始是突然不曉得放出來的相片到底要幹麼?由於這些影像是隨性拍攝,掃描之後放到網路上,公開地跟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一起分享這半成品(不是作品),興致一來還可以唬爛一下關於器材的種種;任意的使用連結去編排照片,加上些文字說說故事,這樣的結果反倒不會產生什麼壓力。洗成相片之後這種可以分享的感覺竟然一下子消失殆盡,首先得一張一張去放去洗,沒能在當下挑出連作,單張照片也不知從何選起?影像瞬時失去了言語的力量,撇開練習這個意義的話,對自己而言也就失去了放相意義的切入點。

其次是,洗出來之後要把照片拿給誰看?照片洗出來能看嗎(考慮到畫面是否有辦法呈現出自己所期望的細節)?拿給對方看了照片會有什麼反應?跟丟在網路上,誰愛來看、誰不屑一顧這種不用面對面的感受有好大的不同!當下只覺得為什麼會拍下這些似乎蠻難分享的影像?害怕了拿出這些照片想要分享卻得不到友善的回應,了解原來自己在面對"人"時的脆弱,不只是在拍攝的時候而已。原來自己在 flickr 貼的照片沒有確實的說明原委,跟回應別人的照片只簡單寫個 nice shot 是多麼不負責任的事。(似乎太嚴肅了)

Untitled (by 小帽(Hat))


在暗房裡隨著老師教完之後,自己跟同學下去實做,測試條,放相片,勉強挑了兩張稍微有點意思的畫面來放,當我做完換同學放時,我打算再選幾張來試試看的時候,一下子又楞了。因為 RC 相紙的階調少,我這兩卷底片反差大,放出來看似很銳利,老師也頗欣賞那力度,但心裡頭對於那種反差大到細節看不見的相片還是有點嘀咕。在課堂上自己放相的控制上可能改善空間有限,然後竟然也挑不出一張反差適中的畫面可以拿來放放看,心裡頭實在很嘔。原來自己拍跟沖的能力還差得遠。心想老師說得沒錯,有自己放過相片,就會回過頭來去思考拍攝的時候那畫面的反差怎麼表現比較恰當?在沖片的時候怎麼控制搖晃力度、時間來得到最佳的品質?在放相的時候才有辦法得到理想的品質。

對自己而言這堂課也算是場小小的震撼教育了,面對到自己的脆弱、渺小跟不足,才知道路還很遠,還有有很多功課要作。重新了解了拍照前要有(足夠的)想法這件事的另一個層次,盡量讓拍攝畫面的意義是有存在價值的,如果只是想隨性拍就隨性拍,那是另一種思維模式,放相的時候就別拿進來攪和,才不會把原來是一件還蠻好玩得事情搞得太複雜難過。放相還是蠻好玩的啦!

甘擱伍要買啥? (by 小帽(Hat))



(全部照片)
Leica M6 classic
Summicron-M 35mm F2 (IV)
Fujifilm neopan 400
LC29 1+19, 20 ℃, 6.5 min








[單張照片] The World Game Main Stadium(2009 in Kaohsiung)


|
2009-074

The World Game Main Stadium(2009 in Kaohsiung) (by 小帽(Hat))



Bronica GS-1 (with 6x6 film back)
PG 50mm f4.5
上海 GP3 100
LC29 1+19, 20 ℃, 6.5 min








.

[單張照片] 高雄世運主場館


|
2009-073

高雄世運主場館 (by 小帽(Hat))



Bronica GS-1 (with 6x6 film back)
PG 50mm f4.5
上海 GP3 100
LC29 1+19, 20 ℃, 6.5 min







.

[單張照片] 誰的腳印?


|
2009-072

誰的腳印? (by 小帽(Hat))



Leica M6
Summicron-M 35mm F2 (IV)
Fujifilm neopan 400
LC29 1+19, 20 ℃, 6.5 min







.

[單張照片] 牛仔褲


|
2009-071

牛仔褲 (by 小帽(Hat))



Leica M6
Summicron-M 35mm F2 (IV)
Fujifilm neopan 400
LC29 1+19, 20 ℃, 6.5 min







.

[黑白明室] 第七次沖片與影像的意義


|
邊走邊拍 (by 小帽(Hat))

這次底片累積了有四卷,兩卷 135 的 Neopan 400 跟兩卷 120 的上海 GP3 100,一樣是等到上課時拿到老師工作室的暗房裡沖,因為空間較大活動較方便(其實是想省自己的藥水),顯影液一樣是用 LC29,1+19 的比例下去沖。在網路上還有查到另一種更節省的數據是用 1+29 的比例,但似乎很少看人用過,不論是從網路上的實際經驗或是老師的經驗,是故猜想可能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就當作是備案只將找到的資料筆記下來,備而不用。

這次進暗房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也算是又多學了一種經驗。我其中一支 Neopan 400 片頭超難抽,在家把另一支新買的抽片器也搞壞掉了,所幸就拿到老師那邊去抽,不料可能是因為底片在裡面有折到,弄了好多次也抽不出來,老師就說沒關係啦,等一下到裡面再撬開底片罐直接拿出來就好了。老師當然是沒關係,問題是我也沒這樣用過,還是會怕怕的,不過想說大不了叫老師幫忙,也是硬著頭皮就進暗房了。所有的東西就定位,關燈之後,拿起斜口箝往底片罐底部夾住邊緣,稍微用力一拔,沒想到竟然那麼輕易就拉開罐子,趕緊抓住片頭,剪平之後就往沖片軸裡面送。最大的心理障礙克服了,後面就順暢得多了!四卷一下子就通通裝到罐子裡時,另一邊同學還沒搞定他的底片,一問之下原來是卷到背紙了..... !(茶)

愛惜公物 (by 小帽(Hat))



沖片溫度一樣是控制在 20 度,GP3 100 得到的數據應該要沖 6.5 分,Neopan 400 第一次用 LC29 沖,以往在家都是用 D-76 1+1 在沖,查了一下沖片數據,1+19 應該是要沖 6 分鐘(20 度),可是因為上片太順利,太過自信了,一面沖片一面聊天,忘記看計時器又多搖了 30 秒,結果反差一下就拉很大(T_T)。還好是負片,目測看沖好的底片反差略大,還不至於到細節盡失的地步,勉強可以接受啦!

老是寫沖片心得也沒什麼可以再補充的了,上手之後就是看什麼底片、什麼藥水、什麼比例、什麼溫度、多少時間下去搖了。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說開始在練習時,最好是用同一支底片去拍、去沖,再配合固定的沖片程序,比較能熟練的控制沖出來的底片濃度,去發掘硬體上的問題點(以十分穩定的沖片功力前提),對於放相的掌握也較不需費心去考慮其他變數的可能性。目前常用的應該是 RC 跟 FB 兩種相紙,RC 相紙大約可以呈現 5 個階層的灰階,而 FB 相紙就可以呈現 9 個甚至到 10 個灰階,當然這是要取決於你的底片有辦法呈現那麼多的層次,所以整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的,跟單純的拿數位相機起來拍,或是用彩色圖檔去轉黑白來說,精彩多了!

夕陽 (by 小帽(Hat))



在課堂跟老師聊天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提示,整理一下筆記出來,希望也能給有興趣朝攝影這個方面走的朋友一些想法。要真正的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到一個觀賞者的面前,以底片而言,從拍照、沖片、放相、裱框到展場排列,都必須要親自去參與其中,才能說是完整的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到最後呈現出來之前,這幾個環節都有機會影響到單張作品,或一系列作品的完整性,為能將自己的想法確實的傳達出來,能夠全程參與其中才是好的。數位的部份也同理可尋,沖片可視為電腦後製,放相可視為輸出印刷,這些的程序不可否認的都需要花時間跟功夫去處理,所以在作品的呈現上,並不是數位就會比傳統來得輕鬆。

另外這次還有聊到一點,也是自己長期在思考的題目,談的是「影像的意義」。

別走錯了 (by 小帽(Hat))



老師講了幾個實際上的案例給我們聽,也舉了幾個的例子,這裡為了方便說明,只舉一個自己覺得比較能簡單明瞭的例子。很多熱愛攝影的朋友,一遇到出大景就會特別的興奮,因為有機會可以拍出令人讚嘆的美景總是件很開心的事。但拍攝到幾次很美的火燒雲,之後呢?繼續拍更多次的火燒雲?五年、十年之後會不會有人拍到更美、更壯觀的火燒雲?會不會有比你更會拍相同題材的人出現?當然牽涉到未來,這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申論題,不過個人以為這很值得思考,如果想在攝影這條路上經營出一些什麼的話。重要的一點是,五年、十年之後,這些影像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對誰有意義?或是對自己有紀念價值?有的話,那存在的意義又是些什麼?可想而知的未來只會有更新、更先進的器材,提供給攝影創作者創造更多更豐富的可能性,那麼,你的影像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價值?

此外黑白攝影對於人文紀實的部份,比起彩色更具有吸引力,因此也提到了怎麼去尋找題材的方法。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找尋題材,可以佔有地主之緣的好處(優勢),因為可以比更多想要取同樣題材的人,有機會長期的在這個地方觀察、感受,可以看得更深入關於這個地方的特色、人文特質、歷史變遷,以及演進,進而針對特定的題材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紀錄。不若初來貴寶地的觀光客似的,到一個新鮮的地方就什麼都想拍,什麼都有拍到等於什麼都沒有拍到,聽起來很奇妙,不過確實大部分拿相機的朋友都是這樣。一趟旅程回來過了半年,如果不直接看當時所拍的照片,可以詳細的記得那一趟旅遊有去過什麼地方?遇到哪些風景?吃過哪些東西?恐怕記憶都很模糊了吧!因為如果只是掃街亂射,對整體(題材、攝影者本身的歷練)而言沒有所謂的可以聚焦的點,就很難具有存在感了。

DANCE! (by 小帽(Hat))



一開始接觸到相機(攝影),什麼都拍,什麼題目都去嘗試是正常的學習過程。甚至是不斷模仿他人的拍照方式、風格,都是一種找尋自我特色的經過,只是慢慢的多方面都嘗試過了,之後便會浮現出來自己覺得比較喜歡拍哪方面的題材,是風景攝影?拍年輕美女(人像攝影)?條件上只有辦法拍拍家人(紀念攝影)?靜物小品?人文、紀實攝影?...... 經常的回頭去檢視自己的影像,相信答案不會太難找出來。

先有寬(廣)度,再有深度,便能獲得具有共鳴的紀錄攝影。

估焦還算成功 (by 小帽(Hat))








[單張照片] 我懷念的


|
2009-070

我懷念的 (by 小帽(Hat))

老媽最喜歡把衛生紙揉成一團,一用再用,也許是勤儉的習慣吧!不過我有看到的這安靜平躺在桌上的衛生紙,總是會順手拿去丟到垃圾桶,但過不久,又會有新的用過揉成一團的衛生紙,安靜的平躺在桌上。

我想有一天,這會是我懷念的......



Leica M6
old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Ilford HP5 plus 400
D76 1:1 , 20 ℃, 13min







.

[單張照片] 黑與白


|
2009-069

黑與白 (by 小帽(Hat))



Leica M6
old Voigtlander NOKTON 50/1.5
Ilford HP5 plus 400
D76 1:1 , 20 ℃, 13min







.

[黑白明室] 第六次沖片


|
Untitled (by 小帽(Hat))

第六次沖片,底片是 120 的 Kodak T-MAx 100,顯影液改用了 Ilford LC29(1:19)。

上一次提到說自己跑去參加暗房課程,剛好第一堂課就有機會沖片,老師的暗房工作室那都是用 Ilford 系列的藥水,顯影液是 LC29,1:19 的比例還蠻好計算,也很好控制,只需要用少少的去泡就行了,不像家裡用便宜的 D-76 要煮一大桶起來放,比較佔空間,還要考慮溫度的變化問題。

上課前老師有請我們帶上拍完底片到課堂練習沖片,同行的舊同事跟我很剛好的都是帶 Kodak T-Max 100 的 120 去,本來想說可以一起沖,可是後來是各自沖。因為自己本來就有在家裡亂玩,所以整個程序還算熟悉,除了水溫控制是基本原則,差別就是在不同藥水的不同比例而已。到老師的工作室時,超小班式的教學課程就我們兩個跟老師三個人,本來還有另一個不認識的要一起上課,但後來好像那一位同學又另外約了三個人,老師嫌太多人不好教學,就把他們的時間錯開。人少就是可以發問的時間多,這樣上課的效果也比較好,就甘心 A。邊聊邊講沖片的步驟、上片的手法、藥水的特性......等等,主要 120 也沒自己沖過,所以還是跟著練習上了幾次片軸,稍微弄了一下就進暗房去沖片了。

我看到你了 (by 小帽(Hat))



在真正的暗房裡工作起來就方便多了,相較於在家裡用暗袋悶著摸來摸去,暗房裡的活動空間大超級多,兩三下就上好片了。雖然是第一次自己上 120,不過感覺比 135 來的順利很多,大概是底片比較短,塑膠片軸一樣一前一後的就可已將底片吃進去(原以為沒有齒孔會很麻煩),一下子就捲完了的差別吧!在暗房濕區水龍頭直接從濾水器上接出來,水洗時超方便,且冬天晚上的水溫是 22 度,都快不用調溫了!顯影之前先稍微加一點冰塊進來降到 19.5~20 度去調顯影液,1:19 的比例加上冷氣再開下去,幾乎不需要擔心升溫的問題,不像 D-76 是 1:1 下去泡,升溫的機率就高很多,清水溫度就要講底較低一點。

T-Max 100 的底片,在經驗數據上溫度 20 度約搖上 7 分 30 秒,跟同事兩個人各自用一個沖片灌在搖,因為小有經驗所以先做點示範給同事看,不過同事感覺有點興奮跟緊張,搖晃較快,自己還算老神在在的邊換下一道藥水邊告訴他要怎麼搖(臭屁),不過第一次上場的同事還是有點手忙腳亂,反正熟能生巧,沒什麼好說嘴的。雖然自己會沖片,但有來上課還是可以釐清一些觀念跟學到實用的實戰技巧,例如說除了第一道顯影液溫度需要精確控制之外,剩下的幾道藥水溫差最好不要超過 2 度,並在搖晃的時間精確度上可以輕鬆些(我在家都超規矩,幾秒搖幾次都照辦);第一次水洗的時候就可以開蓋了直接拉水管灌水了(本來我都還是蓋著蓋子用量杯倒水、搖晃、倒掉換水...),到水洗促進液(海波)時也不用蓋著拿起來搖,倒進去之後 30 秒、一分鐘搖晃一下就好了,最後的水斑防止液也是,原來我真的很乖。(茶)

當心兒童 (by 小帽(Hat))



沖片如果練到一個穩定度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濃度測試,鏡頭焦距不限,光圈 8,快門 1/60 下去測試,每一檔快門都拍灰卡,沖出來用濃度計去測試,應該要有幾個灰階的濃度,如果沒有表示有幾種可能性:拍的人有問題?相機快門已經失準?沖片的穩定度有問題?藥水的效力有問題(有時候新鮮泡的藥水不一定能產生最佳的階調)?諸如此類技術層面問題都可以透過沖片的過程當中去修正跟發現,這也是上課之前所不知道的。還以為拿了 Leica 就沒問題了,事實上只能說出問題的機會比較小。(老師是拿 Leica R7,他說他的快門已經有點問題了,R7 是電子快門,而且整台已經被操得不成"機"形!還是機械快門好,當場就跟老師勸敗 R6.2 XD)

6x6 只有 12 張,加減看看吧!


轉角 (by 小帽(Hat))

牆與屋頂 (by 小帽(Hat))

掉了 (by 小帽(Hat))

請上座 (by 小帽(Hat))

那牆 (by 小帽(Hat))



Bronica GS-1 (66 片匣)
PG 110mm F4 marco
Kodak T-Max 100 (感謝飛天小女警贊助)
Ilford LC29 1:19 , 20 ℃, 7.5 min








.

[黑白明室] 第五次沖片


|
歡迎光臨 (by 小帽(Hat))

第五次沖片的底片是 Ilford HP5 plus 400 分裝片,顯影液是 Kodak D-76。

D-76 從年初泡到現在,還有 1/3 桶還沒用完,官方數據原液保存期限是半年,不過有聽過放了一、兩年還是照沖也沒什麼問題的,反正就是還在自我學習階段,對於這種精準度就不用太拘謹了。查到的顯影數據上顯示,Ilford HP5 plus 400 顯影時間是 13 分鐘(水溫 20 度),網路上也有人實際測試數據沖 10.5 分、13.5 分不等的,大略看了一下各自沖出來的結果(其實掃瞄後再放到網路上來已經失真不少,參考價值略低),覺得似乎沒有差別很大,所以第一次沖這支片子還是乖乖的按照官方數據搖 13 分。

到目前為止,感覺整個沖片的流程基本上都熟悉了,差別在於細部的控制上還要更加的熟練,例如說溫度的調整,不像是在專業暗房裡有比較多機絲可以控溫,在家只能以土砲方式加冰塊去降水溫,另外還要考慮到調配好的藥水如 D-76 需要 1:1 調配,之後有沒有升溫的緩衝空間,以避免要開始顯影時溫度跑掉,那會使結果差別變得非常大。還有在底片要捲上沖片軸的時候,這次其中一捲也是捲到最後就會卡卡的,之前好像沒有這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分裝片的關係(但原裝的 APX 100、Neopan 400 也是會這樣),因此猜想可能是待沖的底片一直放在冰箱,等到要上片軸的時候才拿出來,而退冰的時間又不夠長,可能有點水汽沾粘在底片上而產生不順的因素,不過還是要等下一次試試看才知道。(這次拍玩的兩捲就直接丟防潮箱了!!)

大立精品館 (by 小帽(Hat))



除了之前在公司的攝影社上過一次黑白攝影課,之後就都是自己上網作功課,加上一些零星的印象碎片來進行沖片作業,前些天同事約我到那幫我們上課的老師那邊說要上黑白暗房的體驗課程,沒有想太久就先一口答應了(已經先知道課程時間上不會影響到工作跟家庭),畢竟有興趣要學還是要盡量精確點,一知半解總感覺不太踏實,雖然照片還是沖出得來。

課程內容包括底片跟藥水的分析、沖片過程、分區曝光原理;然後外拍;回來沖片跟放相(!! ... 抖抖...)、相紙跟藥水特性分析;放相實習(抖更大!!!)、作品檢討。大抵上就這些部份,印象中老師在外拍的部分是採比較隨興的方式在教課,不過還是有問必答,且滔滔不絕,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沒啦,老師是指點你一個方向讓你少掉自己胡亂摸索的過程,換句話說還是要靠自己磨練眼力才是正途。距離之前上老師的課到現在也一年多了,期間有空還是會去找老師聊聊,跟盡量不斷的練習拍照、練習沖片,也可以趁這個機會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進步的空間?

令我比較感到興趣的還是放相這個部份,因為放相需要一間實際的暗房,不像沖片只要一個暗袋就可以解決,對於一般的家庭比較難以達成。(別跟我說改廁所就可以,家裡就一間廁所,而且不是歸我管的!)上一次是十幾個學生看老師自己表演,沒有機會自己實際去放放看,這一次有機會當然要好好把握!而且老實說,太過於倚賴相機的測光,對於分區曝光原理(zone system)並沒有下過功夫,所以也是知道皮毛而已,這個部份應該也可以一併補上,應該對之後的目視測光能有極大的幫助。

好像有點離題了。

Untitled (by 小帽(Hat))



回到這一次沖出來的片子,這也是自己第一次使用 Ilford HP5 plus 400,這支有個別名叫做「英國的 Tri-X」,顆粒柔順、反差適中,也非常適合增減感度。第一次拿來用當然沒有立刻就增減感下去玩,下次應該會來試試看增加到 1600 拿來晚上拍,因為白天拍大概 M6 的快門會不夠用(哭哭... 這時候就很羨慕 KONICA HEXAR RF)。但有沒有增減感去玩也只是其次啦,最重要的還是好好的拍些有內容的東西,畢竟拍底片是很燒錢的一件事(哭窮)!底下看照片。

神的使者 (by 小帽(Hat))

視而不見 (by 小帽(Hat))

大濕 (by 小帽(Hat))

依靠 (by 小帽(Hat))

之後 (by 小帽(Hat))

岸邊 (by 小帽(Hat))

電的形狀 (by 小帽(Hat))



Ricoh GR21 #1~5
Old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6~10
Ilford HP5 plus 400
D76 1:1 , 20 ℃, 13 min







.

[單張照片] 大立精品館


|
2009-068

大立精品館 (by 小帽(Hat))

由荷蘭知名的設計公司「UN Studio」承接,是台灣第一件 UN Studio 的設計作品。



Ricoh GR21
Ilford HP5 plus 400
D76 1:1 , 20 ℃, 13min







.

[碎碎念] 關於攝影,或者說單純的拍照


|
Untitled (by 小帽(Hat))

關於攝影,或者說單純的拍照,有時候經常會有一種想法:我能(該)做的是什麼?

就像現在一樣,習慣性鑽牛角尖的思考模式,在有限的知識跟經驗之下很容易就會遇到瓶頸跟碰壁,而且思考跟查證、佐證後提出的一些些似是的論述(當然是自己覺得這樣說沒問題才會提出來),大概也沒什麼人想關心回應(回應過我唬爛文章的朋友小弟衷心感謝你們),還是感覺那只是我自己在瞎掰?那倒不如放下理論的探討就只單純的拍照,可是不經過討論,拍出來的照片可以有共鳴嗎?在不明究理的前提之下,拍出來的照片還會有靈魂嗎?數位普及的年代裡,人人都可以輕易產出所謂的照片,不談有沒有接受過美感的訓練,即指構圖、快門時機的拿捏、景深控制的主題表現......等等一堆可以用嘴巴講卻不容易真正做得好的範疇,那產出的畫面如果令人不舒服(刺眼、頭暈...),或是根本連按下快門的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按下這個快門?這樣還能叫做是拍照嗎?

不過我想再也不要去探討跟期待這種關於個人認知上會有差異性的題目了,感覺好像曲高和寡一樣,毫無目標似的,對拍照一點幫助也沒有。

拍照本來就是自己開心的事。專心的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吧!

Untitled (by 小帽(Hat))



猜想自己大概是決心不夠,才會做每件事情猶豫半天,一直想很多,想按下快門的時候多半也還會透過觀景窗去思考,學不會單純用眼睛去框出一個畫面,功力還很弱吧!在拍照的當時似乎也不夠投入跟用心,總是只能想到構圖、水平垂直、景深一類的技術層面,以至於老拍不出來可以觸動心的影像。前些日子像朋友借了台傻瓜相機來玩,因為傻瓜,所以就把自己當傻瓜,沒有像平常時會想很多才按快門,一個畫面也只拍一張頂多兩張,拿起傻瓜相機就真的是傻傻的按快門,也不管拍得到拍不到,透過小小的觀鏡窗也是三兩下就按掉一卷彩色負片。嚴格來講的話,大概有半卷會失敗吧,因為快門速度不夠快(只有 1/500),可能會有一堆過曝的照片(笑),不過當時就是想一直按快門、按快門...,有一種傻勁,感覺還蠻有意思的一個下午。

對自己而言如果真的對攝影有興趣,想要持續的走下去,應該去找一個老師好學習,試著去拍一些有深度的大型題目,試著去參加的比賽,可以的話也試試看能不能參加展覽,甚至是辦展覽,這些都是磨練自己的好方法。就是別再想匡正些什麼狗屁倒灶的鳥觀念了。就像《九陽真經》裡說的:「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各自修行吧!

期待能達到上述這些目標的同時,也要漸漸的修正自己的心情,在拍照的時候並不全然是,一定要「具有有什麼意義」的畫面才去拍,有時候「好像有點什麼感覺」也該拍,畢竟腦袋有時候也跟不上瞬間的感覺,否則可能因此而錯過許多有一點點紀念性或時空價值的畫面,即便只是一點點,但也是錯過不再,當下如果沒有拍到的話,想要再拍一次也很難再遇到那畫面,所以要拍就拍一定是一個大原則!另外也需多開啟一些可以增廣見聞的窗口(目前在 plurk 上是個好管道),從先知的口中吸取寶貴的經驗,有時候光是從網路上既有的文章去搜尋相關的資訊,雖然資料不少,但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寫作者本身自己的主觀想法,而影響到了對於該資訊的走向,或是自己的判斷錯誤而導致對資訊的誤解也不是沒有機會,且可以慣於與人對話,甚至進一步接觸,對於拍攝的過程也是相當有幫助的,慢慢朝這方面去努力吧!

以上。

Untitled (by 小帽(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