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Street Snap 用 Finder(觀景窗) 取景跟用 LCD 取景之間的差異?


|
Do you happy? (by 小帽(Hat))

本文討論的範圍是在於需要爭取時效的拍攝情境底下,如街拍、人像外拍,風景攝影不在此列。新聞攝影也不歸這裡管。

在數位攝影的時代之前,傳統相機沒有辦法馬上拍,然後立刻檢視結果,除了拍立得以外。假設說拍出來的照片如果光線跟底片不對盤、曝光不正確或是構圖歪斜,數位相機都可以立刻再補拍個幾張做修正。但是在只有底片的時代,想要拍到心目中的好照片,除了熟悉各種底片的特性,搭配上手上的器材鏡頭,掌握好基本功夫,還需要有一副攝影領域專有的眼光,在一般的場合、一樣的風景裡頭,看到別人體悟不到的獨特「框架」,然後拍下來!

這種技巧有個好聽抽象的名稱,叫「攝影眼」。單純一點以 SLR 來說(因為 DSLR 還有 APS-C 規格,較難用來舉例,所以還是用傳統相機的觀念來說明,原理當然 DSLR 是一樣的),SLR 的觀景窗很少會是 1:1 的放大倍率,多半是 x0.7 左右,也就是透過觀景窗看出去的物體大小是正常的 0.7 倍附近,換句話說,景物在觀景窗裡呈現的 size 是比較小的。然後觀景窗的視野率也鮮少做到 100%,通常要頂級機種才有到 100%,大部分只會到 95% ~ 98%。因此,在操作 SLR 時若稍不小心,就很可能會在邊緣拍入雜物,而破壞一個畫面的完整性。

have a seat (by 小帽(Hat))



那麼在這兩個條件之下(理當不只),相機還沒拿起來準備拍攝之前,找尋景物的時候,人眼當然會以 1:1 的比例、100% 的框線去模擬構圖。等待目標景物確定,拿起相機要開拍之際,將相機的觀景窗湊上眼睛的位置,經常還是會需要再做些視覺上的微調和適應,如果是使用變焦鏡頭的話,多了一個變焦動作花的時間恐怕只會更久。一切前置作業準備完備之後,接著立刻按下快門,就完成了一張照片的拍攝工作,這整個動作的過程時間可能短到會被忽略(或是經常被忽略),但恐怕拍出來的影像就不夠直覺,可能會因此會少掉一些些的情感元素,而添加了許多人工條件進去,如調整焦距、對焦、測光......等等。

之所以單眼相機之所以被視為專業,是因為在拍照之前,即被認為攝影者本身必須完成許多技術面的操作,才能夠得到一幅動人的影像。也因此一旦在操作單眼相機(SLR)的過程當中,將本身的功力提高了,可以在拍攝之前就將這些差異計算進去,變成一種極自然的本能反應,將目視之後決定舉起相機按下快門的過程延遲降到最低(例如常聽見的估焦拍攝),拿起相機之前心目中已經有一個構圖框架的雛型,且對於周遭的環境變因也都能有所掌控,那麼便可以說你有一雙「攝影眼」的好功力。當然,在這個例子上,RF 相機亦同,甚至還比 SLR 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 RF 的觀景窗是另一個獨立的視窗,在取景的方式與 SLR 有些不同。(詳見拙作:私論觀景窗的設計對於攝影者行為心理的影響

啥 (by 小帽(Hat))



進入到數位時代,單眼相較於小 DC,或者是可以用 LCD 做 Live View 構圖取景的相機,這種前置作業「幾乎」是可以省略,因為這種相機的拍攝型態,LCD 可以更直接確認或預覽拍攝結果,不必等拍完再確認結果。部分的攝影者也會把一些設定操作交給機身控制,如測光,然後像傻瓜相機般的自己只專心負責取景就好。某些可控制項目較多的相機,攝影者在拍攝之前,也經常會將設定先調整好,再來從 LCD 構圖拍攝,不然相機動一動看 LCD 就會知道畫面有哪裡過曝或不足?快門不夠 iso 是不是要再增加?對焦點什麼的參數要不要再調?攝影者完全依照(盯著) LCD 所提供的畫面來決定要怎麼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如此,簡單得來說:LCD 已經取代了攝影者的攝影眼了!

不必太緊張,就像自動測光系統一問世,許多攝影者貪圖其便利性,紛紛改用帶有自動測光系統的相機,而漸漸忽略掉了直視測光的能力(請再次回想本文題目的討論範圍)。有了 LCD 可以取代攝影眼(泛指對景物的觀察能力),在拍照的行為上並沒有什麼問題,差別是幾乎就不會有什麼「預視」的階段了,而拿起 SLR 才開始動作的情況也是一樣。因為一看到想拍的東西,就會拿起相機開使用 LCD 構圖(或透過觀景窗開始構圖),拍一張、看一次,拍不好再拍一次,一直重複這個循環到自己從 LCD 看到滿意的照片為止!這大概也是現在的相機 LCD 呈現出來的照片預覽漂亮得讓人快要飛上天,等回家傳到電腦上看的時後才重重跌了一跤,這種情況在新手充斥的論壇或網站是履見不鮮的。

而「預視」在拍 Street Snap 這個領域個人認為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怎麼說呢?「預視」是攝影者的一種「主動性」意識,你(攝影者)先用你的腦袋構思好你要的畫面,用你的眼睛觀察面前的景物,用你的身體去體會周遭的微妙氣氛(光線、角度...),也就是說,是你決定怎麼操作相機來幫你拍照。反之若忽略了「預視」這個程序,很有機會變成是,你從 LCD 看著實際上在你眼前的畫面,但稍有變化你卻沒辦法立刻反應,你只能「間接的」從 LCD 反應出來的畫面去了解畫面周遭的變化,換句話說,是相機決定你可以拍出什麼照片!從結果看來,同樣都是可以拍出照片,但會讓人感覺厲害跟不厲害的差異,就是在這些微妙的所在了。但如果是使用觀景窗也是一直把眼睛貼在上面取景,結論也是一樣的。

LV (by 小帽(Hat))



另外還有一點衍生的影響也常被忽略,當作補充說明,就是焦平面的位置。單眼相機的鏡頭,如果說是 50mm,或說換算成 135 規格之後的 50mm,意思就表示觀景窗透過這顆鏡頭視角約 45°(非 full frame 不在此列),那是指「以焦平面為角度的頂點延伸出去的範圍」。因為單眼相機是必須用眼睛去貼近觀景窗取景,這樣透過觀景窗看到的,跟實際上的底片(焦平面)可以接受到的影像就非常接近。在累積到一定的經驗之後,這種固定的視角框架,會在搜尋景物的時候很自然的被攝影者拿來構圖。這一點不論傳統 SLR 或 DSLR 或 RF 都是相同的。

反觀使用 LCD 取景的時候,以 GRD 來作為例子,在規格上,換算成 135 規格之後,GRD 的鏡頭是 28mm 的廣角焦距,當你手握著相機伸出去拍照的時候,即便只是撐在你的胸前,28mm 對你(眼睛所見)來說還是 28mm 嗎?個人以為不是!28mm 的視角約 75°,視角就是以看的點延伸出去的說法囉,這一個微妙的差異就在於,你看著 GRD 的 LCD 在取景,LCD 投射出來的影像是:影像透過 GR lens 到 CCD (焦平面)上面的結果,因此對於 GRD 來說,28mm 仍然是 28mm,但是對於拿著 GRD 在拍著的人來說,看著 LCD 上的那個 28mm 它確實還是 28mm,但那個 28mm 跟本身看出去的 28mm 已經有一段手臂的差距,這個拍攝目標距離假設是一公尺(劃上一條跟你平行的線),對 GRD 來說可能只剩 70、80 公分,如此跟攝影者本身的視角就已經不會一樣了。這一點如果忽略了,在估焦上就會產生很大的誤解哦。

但,說了這麼多,對於結果論的人來說又如何呢?猜想誰也不會在意這種事實存在可是又很難理解其所以然的差異性而繼續生活著吧!所以你可以當作這是在唬爛,但私以為這還是可以釐清一些觀念跟哪需要的人一些想法,希望啦!

where you going, puppy?? (by 小帽(Hat))

下課!








6 回應:

Steve 提到...

基本上是完全同意哪
但很遺憾的, 會看這個的多少也懂這個, 不懂這個的也不大看得懂吧...

小帽 提到...

跟上學唸書一樣囉!

想要學習的人就會去弄清楚,不想的人就還是不想吧!

匿名 提到...

"相機 LCD 呈現出來的照片預覽漂亮得讓人快要飛上天,等回家傳到電腦上看的時後才重重跌了一跤"
這個太中肯了!!!
對於取景的差異, 小弟第一次玩RF相機的時候, 幫我朋友拍全身照, 結果沖出來頭跟都被砍了. 那時候才開始留意這件事情T____T

小帽 提到...

@Appolo
也算是繳學費啦!

股市新手村 提到...

感謝分享

小帽 提到...

@研究生

不客氣,歡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