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對照 (六枚、七枚、八枚) Part 1


|
才剛處理完 Leica 35mm 八枚、七枚、ASPH 的較量,現在又幫長輩處理了一下六枚,機會難得,不再來補個六、七、八枚比試比試怎麼說得過去?比起上一個系列,ASPH 比較像是來參加表演賽的,因為非球面鏡片的加入,幾乎等同於 Leica 鏡頭一個時代劃分的界線,但這次比較有看頭的地方是,六、七、八枚都是超過 30 年以上的老玻璃鏡頭,這麼年代久遠的老頭究竟可以上演什麼戲碼?有請看倌們細細品味了!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678_C1_01_6


678_C1_01_7


678_C1_01_8


這是用六枚拍的第一張,也是第一次使用六枚,從掃描的結果看起來,相同的光圈快門條件,六枚的發色相較於學姐(八枚)、學妹(七枚),表現出的是一種濃郁且厚實,暖調的感覺!因為拍攝條件(光線)還不錯,所以絕大部分都是使用光圈 5.6 或 8 下去測試,因為這兩檔最能看出焦點內外各的優缺點。

這一組應該是 5.6,對焦在人偶的臉部線條,整體地景的輪廓都相當清晰,不論邊角和無限遠的表現,也都在水準之上。惟六枚散景的層次感略顯單薄,虛化的程度有點階梯式的曲線,並沒有慢慢實現過渡的感覺,像是來不及融化的冰淇淋就被吃光一般,留下來的就是略為硬軟的口感記憶。

拍攝時間大約是七八點的早上,有陽光但太陽照射不到的陰影處,色溫略帶輻射冷調,Kodak E100G 在這種場景也會呈現帶點籃紫色的色調,七枚算是最為忠實還原現場的鏡頭,八枚也還不錯,但相較七枚就更加清爽些,縮光圈拍攝之後二者焦內差異不大,但在無限遠的地方線條的紮實程度明顯不如七枚。



678_C1_02_6


678_C1_02_7


678_C1_02_8


刻意挑了比較多彩的場景來測試鏡頭發色,但起頭的基準就有點不同步了,因為這顆六枚發色明顯偏暖,相較起來非常明顯,不若七枚八枚的忠實,卻又不像 ASPH 那種對色彩的飽和度有加強的感覺,銳利也沒那樣的力道。這也是拍底片的 surprise,要整捲拍完開獎才知道,也算一種樂趣。這一系列的比較,應該要改成較多著重在焦點內的明朗,跟焦點外的散景,還有對於亮暗部反差部份,色偏的問題就少點著墨了吧。

這顆六枚對色彩飽和度的表現是較七、八枚高的,一種厚紙板跟西卡紙的概念,雖然厚紙板明顯的厚,但是西卡紙也不是太單薄的角色。

櫥窗內中間站立人像的頭部輪廓,三者之中最好的是七枚,再來是六枚(但是跟樹影纏在一起了),最後才是八枚(較不明確),猜想應該跟光線的擠壓有關,八枚原本就是以焦內銳利度著名,散景並非其訴求賣點,從這個角度看起來六枚也算是有改善了八枚的部份「弱點」,而七枚就是從 A 到 A+ 的產品了!如果大家還有印象,請不要忽略 35/2 ASPH,其實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只是需要多一點後期(暗房)加工才能有所體會。

相同的比較也可以從「SPRING ARRIVAL」文字線條上清楚的分辨上述的說明。銳利度就是八枚贏,非常清楚(前頭的藍色太陽花)。



678_C1_03_6


678_C1_03_7


678_C1_03_8


每一組對照的後製參數都是相同的,因為如果都調成看起來差不多那也沒什麼好對照了。這一組六枚看起來很暗,原因是她吃不進來冷調色溫,所以正常應該有點冷色調的地板陰影處,對於六枚這張來說,就變成整個色塊都疊在一起,不過地板的輪廓還是清晰可辨,椅子的紅就有點濃得化不開(三張都是,沒有刻意調整),飽和過頭了(是掃描成數位檔的關係,但結果也是從底片上反應而來)。

人行道的盡頭上方有一些線形燈飾,照片中呈現為細小的黑色線條,三者當中以七枚為最佳,八枚看起來跟七枚不相上下,但整體色彩走向清新,亮部的地方輪廓不如七枚紮實,是故看起來較為稀疏鬆散,六枚則是有點糊在一塊的感覺。

七枚跟八枚的地板都帶點藍色,相對於整體的畫面比較均衡,八枚對於色彩的表現又比七枚的飽和度來得低一些,所以大紅色的椅子看起來是八枚的比較好看(焦內贏)。



678_C1_04_6


678_C1_04_7


678_C1_04_8


逆光是一定要對照的,這次在出門之前就把三顆的保護鏡通通拆下(但三顆都有上遮光罩),做一次完整的鏡片能力測試,所以結果就是鐵證,不會有被保護鏡影響的疑慮。

這一組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段來對照,首先上段六枚看起來抗耀光能力最好,不但沒有光斑還有分岔的芒狀線條;七枚呈現輕微的光暈,但機可忽略,看得出芒狀結構但不是很紮實;八枚逆光不強,一直拖到右下方的光斑都很明顯。

鏡頭的抗耀光能力有時候會很直接的影響鏡頭吃光線的能力,在無限遠(10m 以上)的 MAC STORE 招牌上,文字底下橫向的灰色線條,六枚的照片就較難辨識(還是看得出來);八枚吃進來的光線比較多,線條最為明顯,但身為暗部的元素卻有點過亮;七枚則恰如其分。這是個人觀感。

照片下方椅子的斜影,六枚跟七枚差不多都很結實,但因為六枚偏暖的關係,清晰度有點不夠明朗,可以單獨把六、七枚的影子做比較,七枚的照片影子是影子色調,地板反射光線是就陽光的顏色,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八枚的影子線條就沒那麼明朗,這一組是對焦在無限遠,所以前方的影子應該是屬於焦外的部份,得到這樣的結果也算合理。



678_C1_05_6


678_C1_05_7


678_C1_05_8


路過看到一堆立牌躲在一邊,直覺得有趣,好像上工前躲在休息空間裡竊竊私語、交換八卦一樣,作為擬人化的構想,不要靠得太近拍攝,這樣才有一種窺視的刺激感。

六枚的影調力道稍微重一點,比較缺乏細節,如果構圖元素不夠分明,這樣的感覺會很明顯。以前景的矮仙丹來對照(焦點以外的部份),八枚的底下兩個角落,變化得較為劇烈,六枚跟七枚的差異非常小,不過更精確的來說,七枚比六枚多了一片鏡片在處理光線,所以這一組的矮仙丹,七枚看起來層次感會略顯活潑,因為上下有點「拉長」的緣故,並且焦外一直到邊緣都呈現一種井然有序的趨勢,六枚就比較沉穩一些,並且越靠近邊緣的地方會有越劇烈的變化,像八枚那種,不過距離並沒有很長。

對焦在小心地滑的立牌上,焦點(立牌)處的清晰度就是八枚 → 七枚 → 六枚,並且順光的時候,因為七枚比八枚的色調稍微飽和,所以在陽光打到的那片立牌上,第二行英文的第一個 W,八枚最為清晰,七枚還可辨識,六枚就快要看不見了,這是鏡頭在區分光譜上的能力表現,並非一昧的要飽和或是鮮艷就會漂亮,細節有了,照片才會更耐人尋味。



678_C1_06_6


678_C1_06_7


678_C1_06_8


六枚解像力在三者之中是較弱的,雖然是對焦到無限遠了,但是倒影猶如多了一到反射工序,反射到鏡頭裡又更考驗鏡頭的能耐了,三張照片裡六枚的照片看起來就沒那麼討喜。

因為是倒影,所以對焦直接拉到無限遠處,整個鏡面內容應該都是焦內的部份,八枚應該是解像力太好,所以地磚本身的線條也是意外的鮮明,看得出來火焰木跟路燈的銳利線條,同時也被地板的輪廓給干擾了。七枚受干擾的情形稍好一些,反差比八枚略大,火焰木的暗部剛好將地板深色的部份同化,比較沒有互搶視線的感覺。



678_C1_07_6


678_C1_07_7


678_C1_07_8


對著天空測光,結果地板黑掉,最初是想看看鏡頭對藍天的表現如何,結果如前所述,六枚暖調,這組測是也沒什麼意思了。對焦在扶手的末端,當下還被反射的陽光弄得眼睛什麼都看不見,想想真是無聊 XD

不過排除六枚暖調這件事,六枚的藍色在三者當中是比較厚重的。七枚跟八枚則相差無幾,七枚反差略大,所以多藍那麼一咪咪。八枚則還是解像力猷勝一籌,從台階上的警告標語可以得知。



678_C1_08_6


678_C1_08_7


678_C1_08_8


這一組想要拍攝的是順光的線條,大部分的情況下,順光的照片都會比較好看(因為光源充足),同時也可以比較一下大反差的場景之下鏡頭的表現。

景深夠深,三張照片的左半部線條都很鮮明,沒什麼大問題,六枚在大反差的場景當中,最亮到最暗的色階顯得比較不足;八枚解像力好,從右半部手扶的透明梯玻上,反射出來的影像她捕捉得最為清楚。但色階上不如七枚來的寬闊,從柱子上的略為暖黃,跟手扶梯下方的金屬部份看來,七枚捕捉到更多的反射光線。

一個(七枚)對光線的演繹較為敏感,一個(八枚)則是對影像的細節更為擅長,那麼說好的六枚呢?不好意思,這組裡面她是體無完膚了。



678_C1_09_6


678_C1_09_7


678_C1_09_8


有點角度的逆光,E100G 的藍紫色就很容易在暗部出現,六枚跟七枚拍攝過程不到一分鐘,換成八枚時間就跳到七點零七分,畫面裡的時間元素,有時候是最佳的刺點選擇。人的表情也是,但是倩玉姊姊這張沒什麼看頭,就融入背景算了。

這一組縮到最小光圈(F16)拍攝,對焦也超過十米,理論上是整個畫面都在景深裡面,再有哪邊不夠清楚,一定就是鏡頭本身能力不夠了。基本上三張都在伯仲之間,沒什麼問題。



678_C1_10_6


678_C1_10_7


678_C1_10_8


臨停接送區的臨字,三個口最能辨識的就屬七枚,光圈 5.6 也是自己很喜歡用的光圈之一,因為不僅可以讓主題夠清晰,有明顯的跟背景有分離感,焦外的散景也能維持在一定的辨識程度,甚至在反差上都可以得到很棒的結果!

在遠景(畫面上大的左邊最遠的陰影處)的地方,八枚的清晰度稍微遜色於六枚一點,六枚的暗部雖然反差略深,但線條稍比八枚分明一些,但整體最好的還是七枚。光圈縮到 5.6 以後,焦內的犀利度,六、七、八枚也已是相差無幾了。



678_C1_11_6


678_C1_11_7


678_C1_11_8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光圈全開的場景可以測試,就來驗證一下前頭提到的散景形狀吧。

八枚大致都比較接近正圓,六枚跟七枚其實蠻接近的,七枚多了一片玻璃,層次感比六枚豐富了一點(或許可以把七枚這個部分稱之為從六枚而來的改良),可以從樹上或是欄杆上有幾處連續的光點去做比較,六枚如果反差沒有那麼大(右下角地磚),也許散景會跟七枚更接近也說不定。

對焦點在左邊那片有點逆光的葉子上(應該不難找),八枚最利也最結實,再來是六枚,全開的七枚焦內線條是稍微薄弱一點。如果很喜歡看大光圈的照片,其實八枚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678_C1_12_6


678_C1_12_7


678_C1_12_8


七枚跟八枚在順光的時候,跟前頭手扶梯那組一樣的,七枚可以捕捉到比八枚更多一點現場光源,從矮仙丹的部分看就很明顯的,七枚的綠比八枚油亮,且七枚最為歌功頌德的地方,看官們不妨稍微盯著中間那棵樹上方末梢,七枚的立體感是贏過八枚的!這是前後景相互合作而來的結果,不是單獨對照焦內的犀利度或是焦外的清晰度誰優誰弱就可以有的。

光圈縮到 8,嚴格來講 5.6 以後,八枚的焦內銳利度優勢就會漸漸下滑,這裡指的是比較的結果,並不是說八枚的解析度會有下降,單獨看她還是相當屌的。

七枚雖是比八枚少了一片鏡片,理論上進光量會比較多,但事實上不應該有這樣的邏輯,不然六枚也不會交出這麼大反差的成績單,因為鏡頭設計不只是看結構,還需要看材質,跟鏡片的曲面設計,設計之初一定有其時空背景跟目標,符合預期才會推出成為量產產品。後人在玩這些老鏡的時候,應該要多了解各自優點跟弱點,善用鏡頭,才不會愧對於她,也可以多拍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單獨來看六枚,個人覺得她各個方面其實都有 90 分上下的水準,底片上或許有諸多可以精進的地方,例如偏暖的校正,數位時代她的缺點反而變得不太需要在意了,因為相機或是數位暗房的白平衡是可任意調整的,反差也是,硬要說的話就是細節沒辦法像七、八枚那樣豐富,但這當然是先天上的缺憾,後天要補足的話大概只有靠嚴格的挑選場景去避掉了。


Of course to be continued,底下是器材清單。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Chrome1 - Kodak E100G,全彩沖掃。




延伸閱讀:
各世代結構圖
「8枚玉」、「6枚玉」、「7枚玉」、「ASPH」
吃飽了撐的:萊卡35毫米系列鏡頭評賞
萊卡35/2 Summicron,六枚玉、七枚玉、八枚玉測試對比
compared Leica Summicron 35 ASPH Fle with 8 elements
LEICA 35mm SUMMICRON Sharpness Comparison
Leica Lenses 35mm-40mm Tests








2 回應:

Unknown 提到...

你的對比真的相當有趣!!
相信在菲林的世代是一個好重要的對比,首當其衝就是色澤跟光暗的比較。至於銳利上的對比真的要很仔細看,最好是原圖大小才能比較容易分得清。

個人相當喜愛七枚在彩色底片的效果,相比六枚來得清新,相比八枚的高光來得合適
至於黑白底片,六枚的高反差好像比較討好

當然,最後都要看拍攝主題,才能決定哪種鏡頭更優。不過七枚的泛用性好像較高,哈哈

另外版主有機會比較富士正片下,三支鏡頭的對比嘛?始終富士底片相比柯達來得冷調,而且亦係目前唯一能夠從正常途徑入手的正片,可能會為六枚的色調來個絕配,哈哈

最後再次感謝你提供的比較,在2015年還能看到這種使用菲林的比較是相當熱血的事。

小帽 提到...

客氣了,有機會同時玩到這幾支經典鏡頭也是一種榮幸,雖然不是什麼科學跟客觀的比較(還是有些個人看法),這系列 Part 3 底片是 Fujifilm Provia 100F (RDP3),可參考看看。
http://little-hat.blogspot.tw/2015/05/leica-summicron-m-35mm-f2-comparison-6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