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之前,假設你已經拿(任何)相機拍照一段時間,接下來想用 Leica M 這種 RF 結構的相機來處理拍照這件事,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 RF?另外本文字多,在延伸閱讀的第一、二個連結(有圖示說明),跟拙作「私論觀景窗的設計對於攝影者行為心理的影響」當中,都有提到幾種相機結構的差異,如果讀者對於這些差異的部份印象還不是很明確,建議可以先閱讀這些文章。
在改用 RF 之後,如果也想要偶爾近拍一下餐桌上的食物或是拍攝微距小花一類的照片,如果有時候也會想要拿相機去追一下飛羽類或是拍長焦距的畫面,又或者可能會想拿著相機追著孩子跑,想要幫他拍幾張可愛的紀念照,有時候也可能跟人家一起報名正妹外拍,需要捕捉正妹那片刻關愛的飄渺眼神,那麼這一篇就可以先跳過了,結論是你所需要使用到的情境,RF 相機大概都不適合這類型的領域。
如果確定沒有想要這麼做,底下我們繼續。
RF 是 Range Finder 的縮寫簡稱,中文名字是「測距儀」的意思,RF 相機又稱「連動測距相機」,或「旁軸相機」,都是因構造而來的。簡單來解釋它的構造原理就是說,它是利用三角函數的計算方式,以機身正面上方的一個測距窗跟一個觀景窗之間的距離為底線(標準名稱叫基線(註1))來測量計算出,被攝物與相機的焦平面間精確的距離,然後在觀景窗裡的疊影區,以重疊的方式呈現合焦的結果。底下我們從使用的角度上,分成鏡頭、對焦、框線、反光鏡和其他資訊幾個部份來看這個測距儀。
註1: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 Rangerfinder Accuracy
鏡頭
RF 相機的觀景窗,可將其視為是一顆獨立的鏡頭,功用除了可以檢視有沒有對焦成功(合焦)、提供相關參考資訊如測光結果,此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交換鏡頭對應的取景框線,框出想要的構圖畫面。因為觀景窗是獨立的鏡頭,故無法像 SLR 隨著交換鏡頭的改變焦段,而隨之轉換其視角(Contax G 是個例外,也因此觀景窗無法做到大且明亮)。
在使用濾鏡的時候也無法直接從觀景窗看到變化,無法預覽不同光圈的景深等等結構上的差異。所以有個笑話說,使用 RF 相機一定會遇過鏡頭蓋忘了拿下來就開始拍照的經驗,因為從觀景窗看出去完全不會發覺交換鏡頭是有遮蔽的。
而觀景窗有幾種不同的放大倍率(註2),理由是可視角的極限會因此而不同,例如 Leica M6 x0.72 的機身,觀景窗的放大倍率是 0.72 倍,意思是原來一公尺的東西從觀景窗看出去感覺變成 72 公分大小的意思,當然也有 x1.0 的觀景窗,但我只能說 RF 的專長在廣角焦段,x1.0 的觀景窗在廣泛的使用上沒那麼理想,除非只使用 50mm 的焦距。
回到 Leica M6 x0.72 的機身,內建最大框線只到 28mm,也有一說是整顆觀景窗鏡頭邊框大約是 24mm 或 21mm,但觀景窗跟眼睛仍會有一點距離,即使沒戴眼鏡湊上去,邊邊角角也不容易一眼畢之,所以要利用滿框並不好操作,且誤差會較大。超過框線的範圍或不足的,就只能夠依賴外接式的 Finder 跟估焦了。
多半的使用者經驗認為,有戴眼鏡的人最好的搭配是 x0.72 的機身跟 35mm 的鏡頭,因為這樣看出去遮蔽很小,幾乎不需要移動就可以看見 35mm 滿框,在拍攝過程上比較舒服。如果喜歡 50mm 的焦段,可以選擇 x0.91 的 M3 或其他 x0.85 的 M 機(註3),這樣的搭配也可以讓眼睛湊近觀景窗時能較舒服的看見滿框,而不需要經常有多餘的移動跟考慮(這對於拍照過程也是頗重要的一環)。
註2:Survey Leica M 文末註釋有解釋放大倍率
註3:M6 0.85 的機型又稱 M6 HM(HM是「High Magnification」的縮寫,即高倍放大)
對焦
即便是自動對焦的相機,都需要透過觀景窗確認是否要拍的焦點有沒有準確的落在焦平面上?這結果在 SLR 或 DC 會以一種清晰於觀景窗或 LCD 中焦點以外的其他部份來作呈現。在 RF 裡除了 Contax G 系列的自動對焦系統,是以自動合焦指示燈表示,其他大部分的 RF 相機如上段提到,在觀景窗裡有一個小小的方塊(有些相機是圓形)的疊影區域,找到想要對焦主體上的明顯線條,轉動交換鏡頭的對焦環到兩個線條(影像)重疊,測距窗會在這個時候跟鏡頭連動,當感覺影像或線條變得清晰,這樣就表示你要對的焦點已經位於焦平面上。(假設這台相機是沒問題的)
另外這裡附帶說明,為什麼開頭會說有些情境不是很適合使用 RF 來拍照,首先在 RF 的測距範圍裡,測距窗跟觀景窗的距離固定不變,光線從兩個視窗進來之後再經過校正,走到觀景窗裡準備完成合焦的判斷工作,因此光線進來的最小角度是受限制的(參考註1)。
舉起你左右手的食指跟拇指,拇指指尖相對、食指指尖相對形成一個三角形,假設兩個虎口的位置一個是測距窗一個是觀景窗,兩根食指指尖(直線延伸)交叉的地方為對焦點,兩根拇指的長度就是基線長度了,那麼食指在關節不可彎曲的情況下(光線是一種直線),無限遠對焦應該沒問題,但是在最近的對焦距離就會變成有所限制(RF 對焦模式一定是三角關係)。簡單來說 RF 焦點無法對得很近就是這種結構上的限制。
順帶一提,RF 對焦的精確度高,不等於構圖的準確度也很高,有時候框線的一部份甚至還會被鏡頭擋住,這完全是兩件事,尤其 RF 的觀景窗是另一顆獨立的鏡頭。使用上應該也要了解一點景深的概念比較好。
框線
那麼望遠端為什麼也不適合?誠如上述提到的,觀景窗是一個固定放大倍率的(定焦但不可對焦的)鏡頭,交換鏡頭的焦段改變,在觀景窗裡是用不同的「框線」來表示,越廣角的焦段框線越大,相反的越望遠框線就越小。
一樣舉起你左右手的食指跟拇指,左拇指指尖對右食指指尖,兩手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方形,假設這個方形在你鼻尖上方看出去的時候是 28mm,接著兩隻手臂打直,這時候的方形離你比較遠,假設變成 50mm 的框線,然後疊影區是固定大小,那麼想像一下再更長的焦距相對於你,框線會來越遠、越小,小到可能快跟疊影區差不多大,如此除了對焦的精度會下降,試想該怎麼判斷有沒有合焦(使框線內的影像重疊)?更別說想要有大光圈的那種淺景深了,對得到焦就要偷笑了。
個人建議 RF 最好是使用 50mm 以下的焦段鏡頭,比較能發揮 RF 的專長跟優勢。
反光鏡
RF 相機沒有反光鏡的機構,所以在使用上相機振動相對於有反光鏡的機構的 SLR 來得小,也因此 RF 相機在設計上快門遲滯都比 SLR 來得快得多,如:EOS-1V 的快門時滯是 55ms(或 45ms),Nikon F5 是 43ms,Contax RTS III 是 21.8ms(SLR 當中的前幾名),Leica M7 是 12ms(註4)。這種差異的好處,除了拍照時產生的聲響很小以外,因為觀景窗跟拍照的交換鏡頭是分開工作的,拍照時也不會有反光鏡上升使觀景窗變黑的瞬間,所以攝影者可以看著即將進入框線範圍的元素,更精準的在拍攝當下直接看到要拍攝的那個畫面。因為沒以反光鏡的振動,手持拍攝甚至可以達到 ½ 秒都不會拍出晃動的照片(當然是因人而異)。
題外話,也因為 RF 相機沒有反光鏡的機構,所以 RF 相機用的交換鏡頭後端鏡片,可以做到距離底片很近,甚至使用更單純的鏡片群組結構就可以達到必要的光學控制(甚至更好),光線透過(更少)鏡片到達底片之間的距離減少,另外也排除光線可能在走完鏡片到達底片這中間可能的影響影像的變因,如低溫的寒冷空氣或機身內可能的落塵......等等。如此在同樣焦段下變形控制跟光路校正這些工作,可以比 SLR 的交換鏡頭優異很多,所以多數 RF 的廣角鏡頭對線性畸變的表現,都比 SLR 的廣角鏡頭要好,兩種同焦段但不同系統的廣角鏡頭,會得不同的視覺效果。
註4:1ms (Microsecond) = 1/1000秒
其他資訊
早期的觀景窗裡除了對應鏡頭的框線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雜訊」了,有的人為此鍾愛沒有測光功能的 M 機,表示可以更專心的構圖拍照。後期有測光功能的機身,在觀景窗裡就會多包含了曝光值。例如第一台加入 TTL 測光功能的 M5,測光指示是採用指針式的(參考延伸閱讀),M6 non-TTL 是兩個箭頭,M6 TTL 是兩個箭頭中間一個紅點(註5),M7 又多了快門速度... 之類的。最多也就這樣而已。然後如果箭頭燈都沒亮,可能就是電池沒電,不然就是太暗測不到光,很有可能就是鏡頭蓋沒有拿下來了!
註5:TTL 測光的 TTL 是 Through The Lens 的縮寫,與 M6 TTL 機型所增加的針對 TTL 閃光燈測光功能意思不完全一樣。
RF 相機的結構就解釋到這邊。其他不可交換鏡頭的 RF 相機,除了沒有可變焦段的框線,其他的原理都是大同小異的。RF 精確的程度當然就是跟機械工藝有關了,不是只要拿 RF 都會變成神,RF 也沒什麼了不起,一台相機而已。
此外,RF 類型的相機多半長相都是四四方方的,通常體積也不大,不過基本上最好是可以用上兩隻手,它不像輕便相機那麼輕或是 SLR 那麼好握持,想要單手拍照事實上是相當有難度的。Leica M 的機身算有點厚實,重量也有一點,右手握住相機的蒙皮時會自然而然用力去捏握,食指在快門鈕上待命,其他三指略張,加手掌加虎口到拇指根部的範圍一起含住機身,掌緣微微撐住底部,拇指尖約略落在過片桿的下方,整台落在虎口上感覺還蠻搭的(不過也要看每個人手的大小),這種設計個人認為可以增加不少穩定度。
左手在調整好交換鏡頭的光圈之後,就移到鏡頭的對焦環上,有些鏡頭的對焦環會有撥桿,或是半月形的推桿更便利於對焦跟就手,可以只用兩根或一根手指頭就能進行對焦,沒有的話大概會左手食、拇指形成一個 C 字形,變成用整隻手去轉動,稍不符合人體工學一點就是了。左手除了對焦之外也可以分擔一點相機整體的重量(如果鏡頭重量較重的話)。垂直拍攝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加上熟悉了鏡頭的景深範圍,有時候 RF 用手動對焦拍攝還比自動對焦更快唷!
這裡也分享一個小技巧,在垂直拍攝的時候,如果覺得疊影區不太好對焦,這時候可以先將相機拿橫,對完焦再把相機豎直來構圖、拍攝。這樣會好用很多。
另外在 Leica M 的使用手冊上的握持示範圖片,使用者在拍照的時候兩隻眼睛都是張開的,這麼做的原因在私論觀景窗的設計對於攝影者行為心理的影響文中也有所著墨,如同在反光鏡一段中提到的,簡單的說就是攝影者可以看著即將進入框線範圍的元素,更精準的在拍攝當下直接看到要拍攝的那個畫面,兩眼都張開對於融入環境的心理影響絕對跟閉單眼是不一樣的。
然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推崇 RF 相機來作為街拍使用的文獻呢?個人認為,其一是因為街拍界的前人如布列松大多是拿 RF 相機(當時似乎也只有 RF 相機可以拿),後進為了承先啟後所以也拿著 RF 上街去。其二是因為 RF 相機沒有反光鏡結構的關係,所以拍照時的聲響相對於一般大眾所熟悉的所謂相機這種東西(也就是 SLR )聲音來得更小(其中又以布幕快門更加寧靜(註6)),比較不易驚擾到路人或拍攝對象。再來就是 RF 相機觀景窗呈現的影像,絕大部分都超過 100%(因為觀景窗比框線大),並且更容易融入當下環境,可以更準確的掌握街拍這一類題材的工具。
註6:M3 and M6 Shutter-release voice
單單從先進們的照片去假設拿了 RF 相機也能得到類似的結果大概是沒什麼道理的。有個抽象的名詞叫作「攝影眼」,除了必須有操作相機的熟練技巧之外,還需要有美學概念,或是人文關懷的思維、或是對特定題材有深入研究,之後在觀看跟捕捉題材的時候才會有所謂的「預視」行為進來。這種篇章蠻難三言兩語的介紹,例如之前有人貼布列松的照片上一個評圖網站結果被砲轟(註7),什麼手震、構圖歪斜、不知道在拍什麼之類的,貼圖的人公佈作者之後,那些人又說是這傑作云云,在認知上(對美、關懷程度、研究深入程度)的差異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討論基礎,我覺得是很難說明討論出有共識的。有機會可以再聊。
盲從跟只學表面是沒用的,曾看過一篇寫中片幅相機指南的文章,有一道題目是「你最欣賞那位元攝影師的作品?」裡面寫到「跟進潮流的攝影愛好者如果喜歡 Paolo Roversi 的作品並希望體驗他這種創作的樂趣,那麼應當使用 8×10 大畫幅相機。」 這裡提到了模仿跟學習,但就個人所接觸到的,大部分說喜歡攝影的人都只停留在模仿就沒有繼續前進了。了解自己需要,跟找出自己的創作理念,再來選用適合的器材才是正途。
註7:只要有心,人人都是攝影大師?
註1: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 Rangerfinder Accuracy
註2:Survey Leica M 文末註釋有解釋放大倍率
註3:M6 0.85 的機型又稱 M6 HM(HM是「High Magnification」的縮寫,即高倍放大)
註4:1ms (Microsecond) = 1/1000秒
註5:TTL 測光的 TTL 是 Through The Lens 的縮寫,與 M6 TTL 機型所增加的針對 TTL 閃光燈測光功能意思不完全一樣。
註6:M3 and M6 Shutter-release voice
註7:只要有心,人人都是攝影大師?
延伸閱讀:
SLR vs Rangefinder(英)
未能數碼化的經典旁軸相機(內有結構圖示)
私論觀景窗的設計對於攝影者行為心理的影響
Street Snap 用 Finder(觀景窗) 取景跟用 LCD 取景之間的差異?
各式日系RF 小相機
中片幅相機指南的文章
桀驁不馴的LEICA M5
6 回應:
真的是相機白話文寫的最深入淺出。
@Amnwsia Style
感謝支持啊!
希望解釋得不會太囉唆 XD
小帽老師好!
我也一直對於RF相機很有疑問..在網路上看了一些還是不懂..
剛剛邊看邊跟著動手指手臂了哈哈
我想我要拿leica m應該不太容易吧 XD
我只有拿過gsn ^^
@小乃
動手比是臨時想出來的,感覺還蠻能理解 RF 是在做什麼的 XD
Leica M 只是重跟貴一點,操作上跟 gsn 也沒什麼多大的差別。
文章受益良多,感謝您的指導。
@Rezan
不客氣,請多多指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