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與建築之間的語言


|
lighthouse

昨天讀著宮部美幸的 模仿犯 ,讀到了一個有趣的地方,恰好與前幾天看到一篇 透視感 的精華文章頗有理論契合之處,當然,這還是跟攝影有關。(沒看過可入。註一)

在第三部的 16 章裡頭,武上私下請建築師幫忙調查連續殺人犯的秘密基地,而線索是從已落網(身亡)的嫌犯住處搜查出來的一堆被害者的照片,以及被害者的遺體解剖報告。從照片中建築師分析出來的一些結論跟小說的案情發展「應該」有關(還沒看完全部),不過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建築師所分析的一些理論基礎,恰好跟 透視感 這篇文章中的理論解釋有些可以相容於攝影之處,所以稍微整理一下,也算是幫自己釐清些觀念,希望對拍照的思考可以有所幫助。

透視感 中所提到的一個說明例子,請試著加入一點想像力,個人覺得並不難理解。

所謂"透視感"是一種在視覺領域中,物體互相表現出來的立體深遠比例現象,從比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透視"的程度其實只的是數個物體在視覺上的距離比值關係而已。

舉例來說,攝影者固定站在一 X 點上,視線視角所及有兩個物體 A 和 B,假設和 A 距離 3 公尺,而B距離 10 公尺好了,那麼就站在X點的透視感而言,A 和 B的距離比就應該是BX/AX=10/3=3.33333了(底線表示兩點之間的距離);這時候如果攝影者往前,對著兩個物體的方位前進了 1 公尺而到達 Y 點,那麼這兩個物體相對的距離比值就改變了,對 Y 點而言BY/AY=9/2=4.5。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對於人的視覺而言,物體距離的相對比值變得越大,而透視感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了,主要的變化在於 A 物體由原來距離 3 公尺縮短為 2 公尺,縮進原來全段距離的1/3,所以在眼睛中變大的"幅度"非常明顯,可是 B 物體的距離才不過從 10 公尺縮短為 9 公尺,只不過縮進全段距離的1/10而已,因而在視覺上變大變近的"幅度"感覺就很小,如此一來兩個物體在攝影者眼裡呈現的比例關係就呈現巨大的改變了,這就是透視感改變的原因。

視覺距離比例關係所產生的物體大小變化,如果把 A 物體和 B 物體看成是一棟建築物牆面上兩條垂直地面的牆角稜線呢?那麼就會覺得牆面似乎看起來呈現梯形的透視感覺越來越強烈了,這個牆面成梯形的視覺變化,好像隱約有消失到視線中地平線某一個點的感覺,那就是透視學中的"消點"("消失點")了。




a new life

在小說的章節當中,發言者為建築師,是武上的一個密友,到我閱讀的進度之前,建築師沒有被正式賦予名字,不過個人感覺建築師在整個故事當中的角色,有如天龍八部裡面的無名老僧,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以下對話為小說中節錄的重點式片段。

「從被害人被綁在椅子上的照片,全部排開,可得知椅子一共有兩張,由照片中椅子的邊緣及有限的部份,以及被害人的身高來推斷出椅子的種類及尺寸,然後以得到的數據來模擬在拍攝每一張照片時的高度、角度。拍到椅子的照片共有 58 張,假設這個房間是標準的,也就是合乎建築標準法的規定範圍進行設計天花板高度的話,58 張照片中至少有 22 張必須拍到天花板才行,但實際上只有 9 張,而這 9 張幾乎都是將相機放在地板上,仰著頭拍攝天花板的方向所至。」

「因此該房間應該擁有超過一般標準的奢侈天花板高度,這在一般公寓是不可能的,高級公寓也絕對看不到,所以這戶人家應該是獨門獨棟、專人設計的房子」

根據 透視感 一文的內容來加以對照,主體與背景之間的物距比值,加上建築師對於建築相關知識的佐證,得以推斷出拍攝照片的房間的天花板高度,進而判斷房子的類型以及可能存在的地點,印證了消失點的理論基礎。撇開劇情中的罪犯思考邏輯,這對於拍照而言,可以思考為當在拍攝時,想要將什麼訊息透漏在這張照片裡?然後可以透過攝影主題與背景的壓縮比例的表現出一張照片的美感與延伸性,或是凸顯拍攝主題。

另外就是經常聽到的「感覺」,經常有人會說你的照片很有感覺,那到底是什麼呢?感覺是一種抽象的名詞,也是很主觀的事情,個人覺得單就一張照片來說,除了拍攝的人想要表達的之外,十個人來看會有十種不一樣的看法,那跟看一本書的感想一樣,十個人看完同一本書可能會延伸出十種不一樣的讀後心得,看一張照片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想將「感覺」比喻成「故事性」,那麼應該能更具體一點。底下是 模仿犯 中同一個章節中的片段。

「拍攝到這個房間的窗框或是窗玻璃的照片,即便是很小,全部也有 63 張,其中窗框和窗玻璃同時被拍到的有 47 張。放大照片加以確認可以看見原來是雙層設計的窗框被改造成普通單層的痕跡。改造時間應該不會太久,大約四、五年前吧。很有可能因為打掃、維修太麻煩才改造的。新使用的窗玻璃有優良的遮陰、防濕效果,氣密性也很高,而且大概是在改造窗戶的同時,裝在這個房間的牆上的鋼管電暖氣也被拆了。這可以從僅剩一點的壁紙痕跡去研判。不知是偷工減料還是捨不得花錢,拆掉電暖氣時並沒有更換壁紙。」
「從案情發展過程可以確知,這個房間很早就被使用,而且是連續使用,所以不可能事租來的房子。整修內部需要時機和金錢,租來的房子不太能隨便整修內部,因此可推論這個房子是特定某個人的持有物。」
有建築知識與設計、改造房子經驗的建築師,看過照片中的細節之後推論出犯案的現場,依改建過的窗框、使用的痕跡、改建過後的保存狀態,得知目前房屋(犯罪現場)使用的狀態,加上已經掌握得資訊,知道擁有跟整修這樣的房屋需要的資金十分龐大,如此便可以縮小搜查對象的範圍,使得故事的高潮越來越白熱化,



people on a ferry

「想要在一般住宅吊死人,最能夠辦到的地方就是樓梯,但樓梯上方通常是一般高度的天花板,而且人的體重,加上斷氣前一定會掙扎,必須要有能撐得著的堅固鉤子,這一點很困難,但如果有樑就另當別論了,只要將繩索掛在樑上面,而且從樓梯要看得到樑,除非是設計挑高,否則不太可能。或者樓梯上方有天窗,也可以將繩索從那裡垂下來,但被吊著的身體就會撞到牆壁,因此他的身體各處會留下撞傷、擦傷才對,不過驗屍報告並沒有這些紀錄。」
「那樓梯有沒有可能是通往地下的樓梯呢?」武上說

「有可能,想到樓梯上有樑的條件,這個可能性倒是很高(指樓梯通往地下室),可是這要看房子的地理條件而定。而且被害人被監禁的房間,是普通高度及腰的窗戶,陽光可以照射進來,可見得房間並不在地下,而且從拍照時沒有放下窗簾或百葉窗來看,根本就不擔心隨時有人會經過偷看房間內的情景。表示這房間的位置並不危險,換句話說,應該是在二樓以上的高度吧。也可能庭院很大,周遭沒有其他人家,而且一般在監禁或軟禁什麼人時,在允許的範圍內,總是會選擇難以脫逃的房間,這是兇手很自然的心理,所以二樓比一樓,好三樓又比二樓好,不是嗎?」

逐步的結論出現場的種種條件,也縮小了犯罪現場的可能地點,故事的發展就能漸漸的明朗了。雖然看照片本身只是一個平面,甚至可以用一張紙來形容,但是交疊起來就是能延伸出照片背後的故事性,活化了一個平面成像所帶來的生動印象。當在「框」出一個畫面的時候,是否有能多停留一點點的時間,加一點說故事的靈魂進去,這個人對於攝影這件事的期望之一。



Little Egret

當了解透視感的變化主要來自於物距的距離比值,而對鏡頭的視角變化有所了解並熟悉之後,就能知道用廣角鏡拍照時所站的物距位置之重要性了,而比較不會疑惑。攝影物距以及拍攝的位置選得好的話,就連拿廣角鏡來拍人像或街頭攝影都是會很好用的,當可以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廣闊視角之特性,那就更不用怕說拍建築物或是風景抓不到透視感覺了。

除了理論之外,額外需要的就是剩下經驗上對鏡頭畫面特性的熟悉程度了,如果有機會用廣角鏡拍建築或人像,抓到一個好畫面,記得搶拍按下快門之後,稍微去注意一下自己和畫面中幾個物體之間的相互距離關係,還有自己站的位置和那些物體的距離位置關係,久而久之就會對如何抓距離感和透視感有所感覺了,但是這必須要靠一些時間摸索的,慢慢來吧!





註一:現代人很奇怪,要發佈分享資訊還會被埋怨,所以寫書評或是影評這種東西時,通常要先註明有沒有提及內容,讓那些想看原著但還沒看的人,在決定要不要閱讀這篇評論的時候可以衡量。這是 web 2.0 的產物跟生態文化之一。事實上,等真的看到第三部的 16 章,如果不是對攝影或建築有興趣的人,大概也會忘了我曾經寫過這一篇吧!






2 回應:

匿名 提到...

我就是看了那"幾"段
建築師跟武上的對話
做惡夢的

我想....
是我想像力太豐富了

我要叫我媽帶我去收驚

小帽 提到...

光用想像的就作惡夢啊!
會不會太辛苦了點?

不過這一段描述確實讓我印象很深刻,
十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