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選錶記 - 小錶廠(續)


|


對於機械錶的一些不足雖然有點微詞,但是誠如前言,看見只要上上發條、不需要電力就會自己走動的擺輪、馬仔、縱擒結構... 接著帶動各個齒輪,驅動秒針小小步的走動,心裡頭的踏實感,還是比精確無比的衛星校時手錶,那一格一格精確跳動的秒針來得安定許多。繼上一篇小錶廠的粗略 survery,後來又看了不少(幾乎是把每家的線上錶款通通都看過了),觀看的時候除了留意到,玩錶界大家還是比較偏愛瑞士 ETA 機芯,畢竟發展了 30 年,穩定度有口皆碑,跟後勤維修幾乎不成問題,有點經驗的師傅都可以拆解保養,不論錶的廠牌。

其他瑞士機芯廠如 Sellita、Soprod,或是日本的 Citizen Miyota 或 Morioka SII(SEIKO 旗下公司)供應的機芯,甚至是大陸的海鷗機芯,多半會用在較為入門的錶款,但穩定度跟準確性還有待時間去考驗,不過相對價格是比較實惠的。

機械機芯這種看不見頂的項目,跨過門檻即可,接著就是各家的錶盤(殼)功夫了,越看越多之後,發現許多 classic 跟 vintage 的復古設計,其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具有很高的玩賞價值。小錶廠的口碑沒有歷史悠久的大廠來得響亮,但從國外討論區的風行程度看來,一些很走出自家特色的品牌跟錶款,也能倍受玩家青睞。最近看的又以德國的幾個小品牌較為對味,底下就一一稍做介紹。

OceanicTime 看太多首先被 H2O 洗腦,除了聯名款防水深度可達 6000m 跟 8000m 怪物等級的 KALMAR 2 款式,以及他的不鏽鋼用料也是較一般更堅硬(比 904L 更硬),另外就是 ORCA 可自由搭配設計的系列最為吸引人。設計可輕易透過拆裝螺絲,就能夠任意更換外殼、錶帶,幫自己的錶換上不同風情不同感覺的特色,可以自己掌握想要的感覺確實是相當不賴的!看錶的時候還有新錶殼 TORPEDO、MONO 2 減價 100 eur 的優惠,以及免費從 ETA 2824 升級成高級腕錶的入門機芯 ETA 2982A2 的服務(價差 150 eur),相當的吸引人。(優惠到 10 月初就沒了)





在思考是否出手的期間依然持續在挖掘其他廠牌的錶款,後來發現發現 H2O ORCA 系列的 MONO 2 錶殼跟 UTS 的錶殼有蠻多相似的外表,幾乎是沒加工過得粗胚似的,本來沒發現還挺喜歡這種肥肥厚厚的感覺,但是一比較下去就覺得不是很 OK,ORCA 的組件看是粗獷大器,但是看久了就變得有點粗枝大葉,細節就是少那麼一點點。看得越多,眼光慢慢也會被錶廠的小用心小細節給改變,原本只看得見錶的規格,盤面上的一些自己原本設定想找的型式,漸漸的眼光會移動到錶殼的線條、時標的樣式、指針之於錶盤的比例配置... 等等,想想也是挺有趣的。

另一間德國的小廠 UTS,系列錶款外觀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以個人較有興趣的 UTS 4000 來說,外觀有種一絲不苟的德式專業的深潛風格,且細緻到位的打磨有種高級感,錶的本身像保護著潛艇裡的作業人員深入海底,必須考慮到的各種人身安全跟保護精密設備的細節,全都被封存在那連千分之一毫米都必須講究的精密厚實的錶殼裡,沒有多餘花俏的裝飾,甚至連時標、指針的尺寸都是多一毫米太多、少一毫米太少的穠纖合度,有種滴水不漏且安全無虞的安心感。

如果說要選購電子產品,MIJ 是個人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在機械工藝品的範疇除了手錶機芯以外,德意志的風格就是個人心中的第一把交椅了!質感跟質量上幾乎無可挑惕,不過要當作一只日常佩戴的手錶,動不動就 200g(不含錶帶)的重量其實還蠻驚人的,可能我的工作得先考慮換成像是舉重教練才行了。







提到潛艇,就不得不提到 Sinn 的 U 系列,能夠耐受海水腐蝕的材質 PRE 值必須在 32 以上,U 系列採用德國 212A 級 U31 與 U32 潛艦同級的高張力鋼材製作錶殼,PRE 值高達 38,不僅可防磁,保持機芯運作的準確性,還可以抵抗對金屬具腐蝕性的海水。全系列皆具備 1000m 以上的防水能耐,且不鏽鋼 Bezel 經特殊處理,硬度高達 HV1500 維氏硬度,是一般鋼材的七倍,從帳面上看來材質的規格可靠度也是相當高。

使用 ETA 2893-2 機芯,有兩地時間與 Sinn 獨步開發 Ar 氬氣防潮系統的 U2,防水深度達 2000m,第二地時間的指針不具夜光,只在尖端標上紅色,在日間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在夜間也不反客為主的存在著。全夜光的劍型時、分針與紅色秒針,秒針的夜光只塗在劃過 24 小時標示的內圈位置,運動起來格外有層次感。不同於 U2 修長的時標,搭載 SW 200-1 機芯的 U1 方方短短的時標,有種不留意就會錯過得剛正不阿,方正肥長的分針跟瘦短的時針,以及帶有紅頭方框在尖端夜光之間,剛好跟時標切過的秒針,初看有點怪,但看久了卻有點可愛,有點告訴你現在就是幾點幾分的萌感,對個人來說,這兩款都有令人想掏卡出來刷的魅力!







看多了這類堅毅精實的類軍錶風格的錶款,突然有一回看見 DOXA,這是個有百年歷史的瑞士老牌,具有十足的潛水錶血統,他的老派鮑魚造型外殼,跟經典的橘色錶面(當然也有少數其他顏色),拋光到刺眼發亮的 Bezel 跟細緻的五珠帶,最外層計時圈上的 DIVE TABLE 也是一大特色。第一印象是充滿老氣,但是越看卻越移不開眼光,莫名的吸睛!上手照相較於其他潛水錶不一樣的感覺是,看起來就像是位專業的資深潛水員(功力增加半甲子),或是從事水下相關活動的專業人士,跟搭潛水艇下水的科技感各異其趣,互有千秋。





最後再回到德國,一間出道不到 5 年的 3 人小公司 Vintage VDB,錶款不多,量更是少,每款大概都幾十只,且絕不再製。Vintage VDB 主要有三種系列,一種是量產款,使用 ETA 機芯,說是量產但每年總量也只兩三百顆;一種是完全手工打造,裡頭也會用上一些奇怪的機芯,錶的風格也是變化很大,但保證獨一無二;最後一種是客製款式,最有名的就是前加州州長阿諾向他們訂製的錶了。







因為比較獨特的手工錶款實在風格太過強烈,自己也難以消化,不過量產的 2013 跟 2014 系列感覺還挺對味的。多邊形錶圈造型十足的古典味,錶殼的質感也處理得相當不錯,不是拋光到細膩到發亮那種,看似壯碩的線條外表之下,有著精緻的細節設計,整體還是充滿扎實感覺。各個線條相映而成的錶殼,充滿一種自由奔放的感覺,蠻值得細細品味!且內斂低調的錶盤復古配色,以及細緻但不搶眼的時標,有些錶款甚至加上誇張浮凸的風防,一種老而且硬派的搖滾風格。







看得越多,需要跟想要其實界線早已模糊不清,原本對於機械的熱衷,轉變成對於錶殼跟表盤細節的著迷,一開始在意的續航力跟期望的精準度有點被忽略得徹底了,稍微一回神,眼前的網頁又變成了 Suunto Ambit3Garmin fēnix 3 在 PK!!(到底是怎樣)

Suunto Ambit3 跟 Garmin Fenix 3 各有千秋,Fenix 3 因為中文化比較完整(台灣廠商)所以 google 到的文章跟災情相對比較多(但國外使用者似乎也是一樣哀鴻遍野)?已有 Suunto Core 且也還沒壞, 升級 Ambit3 的動力也沒那麼強烈,而且不管選哪隻,似乎都需要在一請升級我的手機(誰叫 Nokia 808 什麼鬼都沒支援!其實最在意的,就是這東西買來可以拿他來幹麻啦,只要這一點有通了,什麼就都很好解了。









延伸閱讀:
OceanicTime
H2O Watch
UTS
Sinn
DOXA
Vintage VDB

Watch Review - H2O Orca

UTS 4000
UTS 4000M Diver REVIEW

Suunto Ambit3 Peak
Garmin fēnix 3








[碎碎念] 選錶記 - 小錶廠


|


在等待的過程,當然也沒有閒著(還沒敗下去怎麼坐得住),大錶廠的售價無法負擔,只好往耶些口碑不錯的小錶廠,像是:Alpina、Armida、Benarus、Borealis、Deep Blue、Helson、H2O (Helberg)、Makara、Maranez、MKII、Ocean7、Prometheus、UTS、Steinhart、Zixen...… 去找,目標設定在不超過 1000 鎂(成可小議)。事已至此,首要就是忘記儲存動力這件事了,因為若是對於新玩具的愛多於校時,甚至手動上發條,應該也是會想要重新浪漫個幾年。有考慮過找三日鍊以上的錶款,不過小錶廠基本上沒有,知名錶廠的款式都不是太便宜,更沒有超級喜歡到追加預算的樣式,所以還是算了。

因為鈦武士的 water proof 有 200m,錶徑 43mm 左右,所以希望新的對象若是 diver watch 類型(因為腕徑粗所以先往這方向找)防水能力可以至少 500m 以上,比較有升級的感覺(雖然並不真的可以這麼防水),錶徑也不要低於 40mm。想買錶的起因也是懶得經常調時間,所以不管是 eta 或是日本機芯(大陸的就算了),都希望穩定度可以高一點,起碼日差不要超過正負 10 秒,石英錶的話大概都是月差 15 秒,超過應該可以拿去丟掉了。再來就是面盤細節的部分,希望可以是立體時標,因為喜歡那種指針劃過的存在感,指針的比例不需要太誇大,畢竟不會是真的要帶去潛水還是開飛機之類的。最好是有日期顯示,因為簽名畫押的時候會需要用到。





材質堅固耐用,也比較普遍的幾乎就是 316L 不鏽鋼了,打磨也是看各家的功力,當然越精緻的功夫也會造成越高的成本,換成鈦的話當然就更貴了;夜光希望有但基本上沒什麼用到,可有可無;有藍寶石鏡面加上鍍膜當然很好,礦石玻璃也不怎麼計較了(這樣刮花才有藉口換錶);錶帶也都可以,不過不想要皮帶,雖然比較有氣質,因為作息上會碰到水,不甚方便;錶扣有延長機構可以防無聊,再不然三折扣是比較習慣(跟鈦武士一樣),一般常見的蝴蝶扣也是可以嘗試看看。

看了很多很多之後(自以為),對於似乎有點流行的銅錶沒什麼感覺,pass;diver watch 感覺若不是看到 Rolex、Seiko、Tudor、Omega 的水鬼系列,就是 Panerai 的影子,較少看見有獨創性的印象(有些很特別但現在不是我的菜),pass;一昧拚防水深度或是大錶徑的巨無霸也不是太得人心,pass;pilot watch 也是,都有 IWC、Bell & Ross、Hamilton 或 Zenith 之類的的氣息,基本上沒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第一印象就是 pass。中間有一度考慮過要不乾脆買 Seiko 石英 Tuna Can,可是 300m 的沒 fu,1000m 鮪魚罐頭每只也是要四、五萬,或是防水 300m 的煙灰缸 Citizen Ecozilla,可是看到 Citizen Autozilla 防水有 1000m 心裡又動搖了,然後又被機械機芯的種種情節給糾結住(煩不煩你)!





Suvery 過程還是有看到幾款頗為心動的,像西班牙小廠 Crepas 的Cayman 3000 就挺中意的,316L 不鏽鋼跟突然就有點喜歡的鍊帶,3、6、9、12 位置立體時標恰如其分,夜光雖然不是主要但是 BGW9 藍色夜光看起來就好誘人,陶瓷錶圈加上藍寶石鏡面讓整個面盤的質感從潛水錶的戶外風走向時尚風,3000m 防水的跟 70.000A/m 防磁都是加分,機芯選用 Top grade ETA 2824(平均誤差為 +/-4 秒/天,最大誤差為 +/-10 秒/天),力道比較薄弱的就是動力儲存約為 38 小時,不過停秒功能、28,800 bph、雙向自動上鏈、大三針和日曆功能(此款無日期)等功能應有盡有,表圈 44.5mm 寬(不含龍頭)、高 16.9mm、長(兩端錶耳)50.5mm、錶耳寬 22mm,尺寸不小不大剛好可以接受,但是限量 299 枚且早 sold out,現行好像只剩下 L’océan 1200M 跟 Tribute to the "Banana"(感覺好醜),看來只能殘念。






另一家加拿大的小廠 HALIOS 也蠻喜歡的,他的兩款 Tropik SSDelfin SS 都十分符合心目中的喜好,Tropik 錶徑稍微小一點,只有 41mm(其實也不小),Delfin 43.5mm 比較符合期待,說實在最有可能翻盤的就是 Delfin,PVD 鍍膜的款式也很低調特別,現行已經沒有鋼帶可以選購,搭配的皮帶有點可以接受,感覺弄濕也不太會變醜變質。316L 不鏽鋼(含表扣),12 個立體時標,也都有 BGW9 藍色夜光,陶瓷錶圈(也有夜光)跟藍寶石鏡面雙面鍍膜讓整隻錶的走向允文允武,500m 的防水差不多也夠了,錶圈 43.5mm 寬(不含龍頭)、高 15mm、長(兩端錶耳)49mm、錶耳寬 22mm 也是理想值。除了機芯不太認識外,其他幾乎都跟理想中的設計吻合了。

近年因為 eta 宣佈對自家 SWATCH 集團外的錶廠減量供應,許多大小錶廠投向其他的機芯廠尋求合作夥伴,其中Miyota 9015 機芯也是評價頗不錯的一款,Miyota 9015 的規格跟 eta 2824 很相近,大三針 + 日期(9015 是緩跳,2824 是瞬跳)、停秒功能、28,800 bph、單向自動上練 + 手上練、儲存動能大於 42小時,誤差 -10~30s/day、方位差異 40s/day(此為出廠規格)。Delfin 的規格上並沒有提到秒差的部份,不過他的外型已經勝過這個小遺憾,深入我心了!






最後在介紹一個西班牙品牌 Ophion,不過是德國製的 OPH 960,錶殼一樣是 316L不銹鋼(含表扣),但是手工拋光打磨得非常精美,那種發亮的細膩比起以優秀打磨功夫著稱的 Seiko 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個人而言簡直就像 PP 等級的耀眼程度。錶圈 42mm,含龍頭 42.9mm、錶耳寬 22mm、高 10.35mm,是斯文中會帶點吸睛的尺寸,時、分針以及錶內圈小時標記,搭配上 C3 夜光塗料,夜光從錶的內圈投射出來時將整個錶面延伸出去,夜黑夜裡有放大的感覺,有點令人驚豔。分針及秒針末端有彎曲的造型,搭配船型時標錶盤,高低不同的落差構成的虛擬線條,讓整個錶的運作產生了許多隱藏的樂趣在。半球形藍寶石水晶風防提供了良好的視野,錶背也是平面藍寶石水晶,可以看得見打磨精美的瑞士 TechnoTime TT 718 五日手上鏈機芯 (over 120h),像是 perlage 珍珠紋、帶斜角及平行紋路打磨的 3/4 夾板、光芒拉絲紋夾層、藍鋼螺絲,此款機芯具有雙發條盒,所以能持續供給這麼多天的動力,有停秒功能、日期瞬跳(但此錶款無日期)、28,800 bph,幾乎完美。(無視在意的其他缺點)


不過這種高單價的奢侈品,沒有親眼看過,還是會有點怕怕,總之先放進口帶名單,一切等 Citizen F900 出來之後再說了。

























延伸閱讀:
ETA AS 機芯

Miyota 機芯
瑞士新製錶(一)(二)

TechnoTime 機芯
三股瑞士製表新勢力盤點
機械機芯 - 誰將接替ETA?

OceanicTime
worn & wound | Watch Reviews
aBlogtoWatch
Monochrome Watches








[碎碎念] 選錶記 - Citizen Eco-Drive Satellite Wave F100


|



講到準確,以往最準的首推十萬年誤差一秒電波錶(人都不知道走過幾輪迴了手錶還是準的這樣),先不管手錶可以接收幾局電波,而是要先確定的是自己所在的位置是可以順利接收得到電波再說。兩年前因為好奇跟好玩買了大人的科學電波翻頁時計回來玩,結果在家裡連一次都沒接收成功過,連用單心線圈加上電腦音效去模擬電波想要讓翻頁時計自動較時,也從來沒有成功過,因此對電波就有點死心跟敬謝不敏。

近年衛星定位裝置蓬勃發展,導航設備到處都是,就連手錶陸續也加入衛星定位的技術,最常見流行的應該就是三鐵(運動)錶,可以紀錄騎過、跑過的路徑,分析相關的個人數據,作為訓練參考,當然也是有衛星校正日期時間的功能,但這不是這次(?)的選項,運動錶有 Suunto Core 很夠了。另外就是衛星定位系統除了有包含定位(GPS 時計)的訊息,也有更單純的只提供時間校正資訊(非 GPS 時計),技術面有點小小的不同,下段再做說明。





首先來說明電波跟衛星校時的裝置,兩者源頭都是原子鐘,差別是電波發送出去之前,訊號會先將原子鐘的標準時間(不包含位置資訊)進行編碼,甚至作加密處理,所謂的原子鐘跟地球自轉產生的誤差「閏秒」就在這之後送出時被校正,所以電波時計在校時上不會有閏秒誤差的問題。衛星時計又分成 GPS 及非 GPS 兩種時計,GPS 時計要能定位所在的位置(時區)必須同時接收至少四顆 GPS 衛星的訊號,才能完成座標定位校正以及日期時間的資訊,好處是不用調整所在時區,只要校時成功即可自訂修正,也包含閏秒修正。缺點就是校正稍微耗時與耗電。

非 GPS 時計是只接收單一顆衛星上的原子鐘打下來的時間訊號(連續計數固定的時間長度),變更時區跟電波錶一樣需要透過手動調整,遇到產生閏秒的時候也必須透過手動進行補正,好處是校時速度快,因為只接收日期時間資訊。電波時計的缺點主要是會被地形跟氣候干擾受信強度,而衛星訊號只要在戶外空間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不過天氣太差還是會影響訊號傳遞。





近年衛星校時手錶三強鼎力,分別是 Casio、Seiko、Citizen 三家日本錶廠,從功能規格上來看,大家都有相當複雜華麗的功能錶款,不一一贅述比較,只是前頭有提到,外觀所佔的分數比重,是很重的,買錶還是要選看得順眼的才是王道!

因為接收衛星訊號需要消耗較多的電力,從關鍵技術電力來看,Casio、Seiko 都有加入太陽能蓄電的電池,不過個人偏好 Citizen 的 Eco-Drive 光動能,就因為他發展時間夠久,技術夠純熟,連人造光源的強度都能充電,至少電力不會是個大問題。且 Eco-Drive 也有提供省電模式,也就是長時間(約是 3 天)沒有接受到光線充電,指針會自動停止運轉,進入省電模式,等到重新接觸到光源,指針會自動重新定位到正確的時間跟日期。加上有電波或衛星可以校時,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常時間沒有配戴會導致時間有所誤差。









最後選定的目標型號落在 Citizen CC2006-53E,線條俐落簡單的錶殼加上 DLC 高耐磨處理加強硬度的外圈,白色款 CC2001-57A 錶圈是鈦原色沒有 DLC 且整體感覺沒黑色款來得穩重,跟錶帶都是超級鈦材質,Eco-Drive Satellite Wave F100 這只新的機芯裝載四個馬達,將對時速度由 4 秒提升到 3 秒,是目前最快的校時紀錄。當然這是有些實驗條件的前提之下測試出來的數據,不過比較過 Casio 跟 Seiko 的 GPS 衛星錶款,校時過程時間長短不計,光就指針移動速度來說 F100 確實快非常多,視覺上的感受就很愉快。

此外還搭載了最新的感光強度測量系統,除了可以掌握光源強度,也可以知道剩餘電量,F100 充飽電後可運轉 2 年(省電模式下長達 7 年),應該是目前最持久的光動能電池了。此外也有撞擊偵測以及指針修正(歸零時有誤差可以透過按鈕修正,不必開蓋)。

更喜歡的是面盤跟指針設計,除了最外圈 40 個世界時區的文字標示比較複雜礙眼,跟時標近看感覺有點塑膠之外,內圈葉板就像衛星的太陽能板,連續層疊圍成一圈的設計,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產生的陰影跟立體感(限量版 CC2004-08E 說是用陶瓷板,質感應該更好),除了加強時標的辨識度,也像似噴射引擎葉板的視覺概念,跟錶殼的線條互相呼應。

錶冠以及兩點跟四點鐘位置的鏤空按鈕,像是導航衛星本體跟兩側連接太陽能板的支架造型,所有細節在在都有向導航衛星致敬的意味,整體視覺上極具速度與科技感。時分指針採也鏤空的設計,增加了中心 Eco-Drive 的吃光充電效率,並且在與秒針交會時,細長的秒針精準的定位在時針或分針中央時,也有種指揮挺組合精確的高科技視覺感受,著實賞心悅目。






最後當然就是價錢還算可以負擔,買了心情好而且不用吃土!可是領了一家大小去看實體,正在把玩的時候,店員冷不防的拿出今年發表還沒上市的限量款 F900 型錄,說 10 月份會有這兩支(其實心裡有想過因為白色有 α Duratect感覺很嗨),老婆大人說你不考慮一次攻頂嗎(哪裡學來的台詞)?然後整個計畫就這樣 pending 了。(這招很高,做專案要學起來)






延伸閱讀:
蕭青陽的手錶不見了
Citizen 撿到蕭青陽當代言
蕭青陽 Facebook

白色 CC2001-57A 業配文
黑色 CC2006-53E 業配文
金色版 CC2004-59E 業配文
撞到的超級鈦(限量版 CC2004-08E)(再怎麼硬撞到還是會受傷)


Citizen F100 產線介紹
ECO-DRIVE:SATELLITE WAVE
F100 開発秘話(Vol.1 ~ 14)

何謂 Radio Control
GPS 衛星時間

Casio用的是 SONY 晶片
Citizen 用的是 iCE40 晶片
Citizen F100、Seiko ASTRON 8X、Casio OCEANUS G1000 天線差異





*****碎碎念喘息分隔線,待續......*****








[碎碎念] 選錶記 - Breitling SuperQuartz


|


前文提到,錶的外觀佔的比重分數很高,因此心中出現了世界第三名的石英錶款,也就是 Breitling 的 SuperQuartz™,想說知名度高,二手流通率應該也會多一點機會。SuperQuartz™ 也有溫度補償設計、萬年曆、0 時 0 分換日,年誤差率低於正負 15 秒,在日本以外的石英錶界應該找不到對手。再來 Breitling 130 年的製錶歷史也不是依老賣老的,Breitling 的不鏽鋼打磨技術雖然不是走細膩風格,錶款雖大,但是看起來就有種堅毅穩重、俐落精準的氛圍,如此內練風格的時間元素不自主的就會令人想多駐足。

只是這些元素大多存在於機械錶款,SuperQuartz™ 錶款除了 Colt 有點氣虛的感覺之外,其他的 SuperQuartz™ 系列都還有附加液晶螢幕作為額外功能的顯示。但從小看著 Casio 長大的印象裡,這種時針跟液晶並存的新鮮感早不覆在(大概 30 年前就有了吧),雖然把玩的時候指針會動來動去還是感覺很開心。拜科技發達所賜,幾乎所有的錶款,都會有人拍上幾段影片放上 Youtube,從實物影片上的操作去揣摩他的質感,比從照片意淫要確切得多。





例如 Breitling 的 Professional Chronospace 或是 Airwolf Raven,按壓龍頭後旋轉即可改變液晶上的不同功能,從影片上看的的那種轉動的阻尼感,就樣拿著 Leica 鏡頭在對焦一樣的順而不滑,抑或像 iPod 問世之初,手指輕觸那圓形的觸控面板,液晶畫面就能即時的反應出手指使滑動的速度,停留在不同的歌曲選項之間,更讓人喜歡的是,按壓龍頭後秒針即會靜止不動,到結束操作其他功能之後,指針才又藉著記憶運算的時間差,驅動秒針到準確的刻度上。

而且轉到計時碼表的功能時,秒針還會歸零,變身計時碼表的功能,這是機械計時錶款才有的設計,在有些 Breitling 石英錶也可以玩得到,這些動作在塑膠錶殼裡運行也許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在份量不小且打磨精細的金屬錶殼裡逗弄,那又是另一種境界了(雖然又高潮了但總不能一直用高潮來形容)。





亦或是 Breitling 新研發的 Cockpit B50 機芯,除了有上述的功能,新增加了進入設定狀態,時分針會轉到三跟九的位置,讓出液晶螢幕,也克服了石英錶必須經常更換電池的問題,採用的可充電式的電池,讓玩賞腕錶之餘,也不必特別擔心什麼時候會玩到沒電,且錶殼也採用鈦金屬,雖然不能打磨得像不鏽鋼材質那樣明亮閃耀,但是鐵灰色的沉穩色調也是能令人產生一種莫名的安定感。透過液晶銀幕調整世界時間,選定時區之後指針自動到達定位,這種可以經由手動操作功能,然後指針自己動起來而且結果是可以令人信賴的錶款,對於男孩來說,想必都有不小的殺傷力。

只是看到這裡,令人卻步的還是價格,雖然 Breitling 的後勤可比 RSC,會買石英錶的幾乎都是沒想過要賣的,若是新的技術加上自家研發機芯,掐指一算也是好幾個月不吃不喝的下場。回頭想想最初的目的,不就只是想要一只不需要經常調整也能準確報時的腕時計嗎?閃亮迷人的材質、錶面、外觀......等等,還有那些附加的功能說實在也是可有可無的附加,準確與持續的動力才是初衷,所以還是默默看回自己能負擔不用吃土的石英錶款,比較有機會。






*****碎碎念喘息分隔線,待續......*****








[碎碎念] 選錶記 - The Citizen


|


起因是這樣的,不喜歡一直拿手機起來看時間,所以重新戴上手錶。原本一直好好配戴著的 Seiko 鈦武士(SBDA003)機械錶也沒什麼問題,入手將近十年沒保養過,前陣子送回原廠洗油花了購入價格的五分之一後,感覺走時也有比較沉穩的感覺。心態上已不會去計較每日秒差,畢竟這只是一只入門級數的機械錶,但是一切都發生在週休二日以後。

早期自動機芯的設計,是預設使用者會天天配戴,即睡覺或一天沒有配戴的情況下,都還能維持正常的運作。週休不論在家被小孩玩或者出門遠遊,對於時間的精確要求也就沒那麼必要,習慣上是不會戴著手錶,往往 blue Monday 拿起手錶出門之前,發現機械錶儲存的動力消耗殆盡,一面想著會不會遲到,一面又想著得重新上練調整日期時間。若是對機械錶真的很有愛,會把這樣的動作視為一種浪漫,個人對於機械錶的崇景已被搭著火箭上升的售價給拖垮,加上現在也有養家的壓力,再怎麼賺也想像不到能夠如何入手一支心儀的機械錶,在掏錢時還臉不紅氣不喘(通常是好幾個月的薪水)。

心念一轉,轉到石英錶上,石英錶一般在相同工藝水平下,通常售價會較低於機械錶,以前剛進入腕錶界(?)在爬文的過程,時有所聞 Grand Seiko 的石英錶,除了使用測試篩選三個月精挑出來的石英材料製作,加上每天 540 次的溫度補償電路設計,達到年誤差正負 10 秒以內(少數特製限量款可達年誤差正負 5 秒),驚為天人(天文台認證 C.O.S.C. 的機械錶標準是 +4~-6/日)!之後針對石英錶再去深入,發現日系石英錶除了高知名度的 Seiko 之外,Citizen 也有一款頂級的系列叫做「The Citizen」,不過只在日本境內販售(台灣只有進一款且不是最新最好的)。




The Citizen 石英錶有一般電池跟 Citizen 獨家的 Eco-Drive(光動能)系列,一般電池錶款官方建議值電池可使用達五年,Grand Seiko 說秒針一秒兩跳比較省電,然後是建議三年更換電池;Eco-Drive 的壽命則是 15~20 年(大陸官網很敢寫,台灣官網沒有寫,另外一些賣錶的網頁是寫 10 年),不過指針式的錶款還是有部份機械齒輪,官方仍建議三年回診及更換防水墊圈。此外 The Citizen 還提供(日本境內)十年保固的品質保證,選購起來就覺得更加安心。

稍微描述一下 The Citizen 石英錶比較屌的地方,他的石英在經過三個月的靜置以及一個月的挑選,從中挑選精度較高的來當製作原料,精確度跟穩性度達到標準的才用來製錶量產。並溫度補償電路設計是一天作動 1440 次,等於是每一秒鐘都在偵測校正,如此才能完成精準度達到一年正負 5 秒內的誤差。Grand Seiko 一年差不到 10 秒就已經夠屌了,The Citizen 的 5 秒內更是令人不自覺的握在手裡就想高潮!

除此之外,Citizen 還有附贈萬年曆的功能,也就是 2/28 之後會自己跳到 3/1,閏年也會自己調整,而且精準的設計不只如此,他還都可以準時在凌晨 0 時 0 分換日,跟 Grand Seiko 那種因為不能準時換日,也不能確定發條要上多久,只好想出時間到上發條 的 1/2000 秒瞬跳換日這種花招來變成賣點,有人說誰會在半夜 12 點看錶換日,但手錶這種機密的裝備不是就該以精準為目標?








Citizen 另一個賣點就是錶殼材質「超級鈦」,號稱比不銹鋼堅硬 5 倍,輕 40%,普通鈦的硬度約在 Hv170-200 之間,超級鈦的硬度可以達到 Hv1000-1200( 其中若是有加上 α(阿伐) Duratect 硬質化技術,更可達 Hv2000 以上)。唯一輸給 Grand Seiko 的部份應該就是外觀的打磨技術,不得不說 Seiko 的不論錶殼、指針、時標這些小細節的打磨功夫,不只在頂級系列,連入門錶款也是,在在都顯現出精益求精的龜毛功夫,做得十分漂亮,令人激賞。

比規格的話,The Citizen 樂勝,比外貌的話,Grand Seiko小贏,差就差在這個小贏其實比重很大,因為錶就是拿來看時間,外貌順眼有絕對的必要!再來前者非得從日本買不可,找得到的折扣也不是很 OK,後者台灣雖有代理部份款式,新品折扣也是小硬,二手也不是常見。清苦人看上奢侈品,除了經挑細選,還得精打細算,只是看一看通常不小心會自己追加預算!




*****碎碎念喘息分隔線,待續......*****








[照片日記] Brooks Ghost 7


|
Brooks Ghost 7


新鞋子 Brooks Ghost 7


整個鞋底總成感覺都很軟,走路的時候鞋底感覺會黏(鞋底構造學名是:蠶足潰縮墊),像是踩到剛鋪上的柏油一樣黏,抓地力很強,阻力跟穩定度都很高。跑起來時卻沒有黏的感覺,腳步轉換時的推進力也較明顯,不知道 DNA 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如廣告那麼神,因為跑步過程沒有空去感覺是否像水上飄一樣輕飄飄,但避震效果確實不錯。

第一次試跑了 14K 之後,腿部肌肉跟膝蓋都沒有疼痛或酸痛的不適,超過 10K 的練習我只想著補給問題(選到一條沒有 7-11 的路線真是不智)。鞋包透氣性很不錯,鞋舌的穿孔設計也很棒,讓腳踝包覆性跟舒適度提高不少,但是車邊很鳥,看起來像破掉一樣。鞋子很輕,輕量相對就是捨棄鞋包的部份支撐性,2E 寬楦頭穿起來舒服,不過跑起來的時候略會滑動,也可能是訓練距離加長之後的疲勞感讓動作穩定度下降導致,還要再多試試。

前一雙 ASICS GEL-Cumulus 15 有 GUIDANCE LINE 軌跡導引系統,說是會將步伐修正,實際上跑起來也沒特別注意這一塊,之後又去跑了 7.8K,過程中有稍微留意到腳步,在腳步沒有特別轉正的時候,踩到地面時鞋子是不會導正再往前,挺神奇的,注意到之後就自行修正的接著跑下去了。

ASICS GEL-Cumulus 15 一共跑了 411.6K(包含兩次半馬),因為體重過重的關係,磨損的特別快,原本已為可以撐到 500K 再換鞋,希望新鞋子可以稱久一點,跟幫我完成第一場全程馬拉松。








[照片日記]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讀到那句的時候,腦袋的情緒中樞話突然被觸動,原本以為的「時間」,是光,或是某個象徵性的元素,停留在照片,然後凝結的畫面上的,可卻沒想過「時間」,竟還能透過照片中與人眼神交會的剎那,或是被攝對象產生的線條,跟記憶中的某個情境對上,流過身體,可以讓「時間」經由這樣精心刻劃的方式重現、延續。總算是懂了一點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道理,原來照片裡令人歌頌的不是胴體,是「情」!


「人所有的情緒,都是含著『情』喔。」- 荒木經惟



Nikon F3HP
Nikon Nikkor-H.C Auto 50mm f/2 Non-Ai
Ilford HP5 plus 400








[照片日記] 思


|
思





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思考。在公司想著達到老闆的期待跟目標,要帶著部屬前進,不能讓部屬覺得失落失望;想著公司的籃球比賽,荒廢的身手還要扮演著菜鳥教練,想課表讓年輕人按表操課有事好做。

想著家人的三餐有沒有正常跟溫飽,小孩的教養的問題,兄弟的相處情境,怎樣應付想太多跟想管太多的老人家,想著帶家人出去玩怎麼玩才合適的問題。

想著自己想要達成的全程馬拉松目標該怎麼進行?想著多拍一些照片,怎麼拍得更有深度,怎麼把照片處理得更到位,怎麼拍成一個專題....等等,還有單車呢?長蜘蛛網了。露營呢?太熱了。說好要整理的烘豆區呢?還有很多該想沒想的,想到之前根本就懶了吧。

倒還沒想過職場升遷問題,但也很久沒想過可以自己出來做些什麼事了,這算是職場倦怠嗎?今天看到一篇談論舒適圈的文章,自己是覺得現在這樣不算有太大壓力大概就是屬於舒適的一種,不過自己常常會找些題目來作功課,感覺起來又不像過得很輕鬆,那到底算不算躲在自己的舒適圈呢?

太有事了吧這腦袋。

4y8m22d




延伸閱讀:越是「沒空」,就越想做事!








[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對照 (六枚、七枚、八枚) Part 4


|
依序都是六、七、八枚。先照片(每張都可在 flickr 看大圖),然後是個人心得。


678_B2_01_6

678_B2_01_7


678_B2_01_8


六枚在第一組對照當中,還是以反差最大的姿態登場。這一捲在拍攝的時候,天氣有一點陰天快下雨的感覺(這一捲之後換了正片繼續拍的時候真的下雨了),上一捲正片八枚在拍攝時有遇到自然光照射的場景與否,會呈現不同類型的反差,這一捲看來比較沒機會驗證了。

走到這個莫名的故事館前面,發現有三個日式的燈座,剛好由右至左以一種完整、半殘、屍體的型態排列,也算另一種故事,於是就拍了下來。

六枚雖然反差最大,不過細節還是都還在,可以觀察幾處暗部便知。不過解析度就沒有七枚跟八枚來得好,對焦在燈座,八枚暗部比七枚稍暗一點點,且景深似乎沒有七枚來深,故事館的字型七枚較為清晰,但是在最右邊的燈座底下「奉獻」字眼,八枚卻是比七枚更細膩一些。



678_B2_02_6


678_B2_02_7


678_B2_02_8


三者對金屬質感的表現都很有水準,八枚反差還是略低,再來是七枚,最大的是六枚,不過六、七枚看起來沒差很多。六枚的影像略為厚實,從第一張板凳後頭的樹根來觀察,六枚的線條比七、八枚來的扎實一點。六枚的影調就是越遠散景越模糊,下降的幅度比七枚大,七枚在最遠的小塑膠椅還是可以清楚的辨識外觀,六枚就稍差一些。

八枚的散景下降之後到越遠有區緩的現象,第三張鐵板凳比六枚模糊,但最遠的小塑膠椅跟六枚差不多。八枚的灰階過度比較平緩,影像感覺較輕鬆,而七枚的立體感則是三者之冠。



678_B2_03_6


678_B2_03_7


678_B2_03_8


這一組光圈應該是 4,七枚的立體感還是比較威,六枚也不錯,但反差略大跟散景下降的曲線沒有七枚漂亮,看後頭那些玻璃門上的字型,六枚的清晰度比七枚跟八枚都好,造成立體感相對就少了一點。八枚的石獅最為細膩銳利,有一種很寧靜的氛圍,沒說很難知道他是最老的鏡頭。



678_B2_04_6


678_B2_04_7


678_B2_04_8


不一樣的取景,會使不同特性的鏡頭,有著各異的表現。這組裡面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六枚的感覺,因為稍大的反差,把視線更為集中在焦點裡頭,光圈全開的週邊失光,散景漂不漂亮,在這裡反而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雖然焦點沒八枚來的犀利,但六枚焦外的不太模糊跟反差略大的背景,在這裡顯得恰到好處,八枚的低反差就讓亮部顯得有些太亮,稍稍搶走焦點的眼光了,此外暗角也恰好降低了的焦點的明亮度,算是幫了倒忙。亮部太亮這問題同樣發生在七枚身上,且七枚光圈全開不甚銳利,即使反差適中算是優點,在這卻吃不了香,所以這組裡面位居第三。



678_B2_05_6


678_B2_05_7


678_B2_05_8


這組算很標準,反差大到小:六枚 → 七枚 → 八枚,在暗部的細節上八枚呈現得更豐富一些,但總的來看,還是七枚好一點,就這組來說。



678_B2_06_6


678_B2_06_7


678_B2_06_8


有時順著走的時候,記得回頭看看有沒有遺漏掉的風景,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想要拍攝練功阿杯的各種姿態,但 35mm 又不適合站這麼遠拍,當然站很近拍並不是此行的目的,也會失去對照鏡頭的焦點意義,所以對焦在轉角的柱子上,讓阿杯的英姿成為最佳散景。

鏡頭的 MTF,是以對焦點在正中央,分析鏡頭從中央到邊角解析能力的一種圖表,之前有跟同好討論過,若對焦點偏離中央,那麼可以討論的變因會複雜許多,討論的結果恐不具太多參考價值,這裡特地提到 MTF 是因為想要拿這個基礎,來說明「對焦點」到「邊緣」(請注意,不是「從中央到邊緣」)的變化,是會因「對焦點」所在而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複雜變因。只是這一個說明只會存在個別對照組,並非通則,所以這一段看不懂基本上也沒什麼影響。

對焦點在轉角的柱子上,由於八枚的焦內會特別透,加上較低的反差,所以八枚照片裡的柱子就一整個亮白,比較不能忠實還原出現場,其優點在這裡就只剩下柱子的細節可以更細膩的呈現,其他反而變成缺點,還好在六枚已經改善這個情況。

六枚將現場還原的能力已較八枚大幅提昇,唯在細節上著墨的功夫還不夠,到了七枚才改善了這一點,現場還原、細節散景的處理皆提昇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也因此七枚在 Leica 鏡頭史上的定位會如此為人歌功頌德。



678_B2_07_6


678_B2_07_7


678_B2_07_8


在天空底下,即便陰天也是光源充足,這種條件下三支鏡頭的表現,就很容易可以拿之前得到的結果來套用,從最基本的反差六枚 → 七枚 → 八枚,解析度八枚 → 七枚 → 六枚,這組光圈縮到 8,加上沒有複雜光源干擾,七枚的散景優勢已不敷存在,六枚也是沒有比較好看,但八枚跟七枚比起來,超高的解像能力把細節更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七枚相對就弱了。



678_B2_08_6


678_B2_08_7


678_B2_08_8


這組光圈應該是 5.6,六枚的焦內厚實,八枚焦內細膩,七枚如果也要給個形容詞,大概就是銳利。焦外不是八枚的長處,偏低的反差讓亮部線條有些些的神隱;六枚也沒有在散景下功夫,就一整個從焦內厚實到焦外去;七枚在的散景有綠葉的作用,除了若隱若現的好看,還能將焦點內的主體襯托得更加好看。



678_B2_09_6


678_B2_09_7


678_B2_09_8


這組光圈是 8,對焦點在前頭的破牆,構圖的目的是表現破牆已失去圍牆功能,並且其背後的紅磚倉庫已成廢墟,也不需要圍牆的保護。八枚焦內的高解析度不會讓人看錯,即便整張照片看起來六枚的反差偏低,偏低的原因是用六枚拍攝時角度略高於七、八枚(人肉腳架難免誤差),往上剛好又是一大片天空,所以吃到的光線就明顯的多了一點,七枚跟八枚就比較接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比較散景(紅磚廢墟)看看。



678_B2_10_6


678_B2_10_7


678_B2_10_8


這組就比較正常,正常的意思是吻合三支鏡的主軸特性。反差由大到小:六枚 → 七枚 → 八枚,焦內解像力由高到低:八枚 → 七枚 → 六枚,縮光圈七枚優勢已不明顯,這組整體影像:八枚 → 七枚 → 六枚。



678_B2_11_6


678_B2_11_7


678_B2_11_8


這種突顯焦點跟散景的畫面,應該是比較適合用來作對照組的場景,八枚的高解像力突顯了玻璃破碎的力道,六枚反差雖大,但構圖中有一半本來就是全黑,所以反差大的影響力道就沒那麼強,並且破掉的玻璃窗上,六枚的高反差豐富了畫面中的元素,雖然細膩度不若七枚、八枚,但也算一種加分效果。相較之下七枚的焦點就顯得比較中庸。

接著來看畫面右半,八枚就一整個含糊,只剩一點輪廓;六枚的高反差讓暗部的細節藏掉不少,因此也少了點看頭;七枚適中的反差跟散景能力,把門框背後的線條交待的清楚,相較之下七枚自然就出線。不過整體來說,個人喜歡八枚這張,因為重點是在玻璃質感上的呈現,散景並沒有什麼重要的內容,所以是好是壞在這組裡頭比重很輕。七枚次之,因為六枚整體暗調,感覺就有點陰森了。



678_B2_12_6


678_B2_12_7


678_B2_12_8


左邊不是暗角,是牆面的陰影反射。右邊留的空間也不夠,散景在這組也沒有對照意義,原因是當時已經開始在飄毛雨了,為了相機鏡頭跟對照任務,所以趕緊完成最後一組對照。

縮光圈之後三者以相差無幾,細膩度上還是八枚獲勝(七枚次之、六枚第三),這個部份個人覺得現代鏡能贏得也屈指可數,當然鏡頭不應該只看其中一個部份的能力,這樣使用的方式就會受到很多侷限,也沒有所謂全面的鏡頭,拍什麼場景畫面都很讚,這四捲底片比較下來有認真看的應該可以抓得到一些不只是鏡頭優劣分析上的心得,沒有認真看的請按打叉關掉視窗離開(誤),喜歡保存文章的也請你記得要抽空看照片跟對照心得,喜歡盜圖盜文章的也請便,反正心得你是盜不走的。

最後要請大家有空多拍照,拍照樂趣多,太無聊才會寫這種對照文章自娛娛人,出門拍照才是正途!以上 687 系列結束。




相機:
Leica MP

鏡頭: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II (6-Elements),261xxxx(1973)。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V ((7-Elements, pre-asph),324xxxx(1982)。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I (8-Elements) with goggles (Canada),174xxxx(1969)。

底片:
BW1 - AGFA APX 100,彩韻沖掃。




延伸閱讀:
各世代結構圖
「8枚玉」、「6枚玉」、「7枚玉」、「ASPH」
吃飽了撐的:萊卡35毫米系列鏡頭評賞
萊卡35/2 Summicron,六枚玉、七枚玉、八枚玉測試對比
compared Leica Summicron 35 ASPH Fle with 8 elements
LEICA 35mm SUMMICRON Sharpness Comparison
Leica Lenses 35mm-40mm T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