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暗房體驗課已經圓滿結束了,沒想到隔一週的晚上,照例下班回家宅的時候,突然接到老師來電,問我們怎麼沒去上課?這還是第一次接到老師的電話,頓時有點惶恐,還以為自己忘記什麼重要的事似的緊張了一下,講開了才明白,原來老師在最後一堂課跟我們說:還是可以去用他的暗房的意思是,叫我們繼續去把沖片、放相的技巧跟步驟程序弄熟練,但差別是老師以為是繼續每週一過去,但我跟另一位同學都以為是有空才過去,讓老師在那邊等我們真是不好意思!
這一次免錢加課的部份同學因病沒有來,所以自己獨占暗房近四個小時,然後終於明白為什麼前輩都要在暗房裡也弄一套高級音響設備,除了可以陶冶心靈、放鬆心情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防無聊!!一個人被關在裡面悶弊了!如果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還蠻有興趣,大概過三十分鐘就會開始出現幽閉恐懼症的症頭了!中間還好多次差一點把 iPhone 拿出來放音樂,手放進口袋時又擔心那爆亮的銀幕會讓相紙曝光,金洗痛扣!
言歸正傳,上課就是來當學生的,當學生就是要
首先拿出一張小姪女的底片,底片是有一陣子的大陸公元 ERA 100,對好焦、移動好隔板之後,測了一張試條,感覺大約是 24 秒,然後就放一張 8x10 的出來了。結果相片整體曝光過度,也就是太灰黑了點,這時候老師不曉得是想到什麼事又進來要交代,看到這麼快就搞一張出來!上課嘛,當然是先看看學生做的功課有沒有正確?判斷有沒有誤差?然後就開始
第二張「黑與白」是自己還蠻喜歡的一張,底片是 Ilford hp5+ 400,這一次有按部就班去測試條,試了兩條不同曝光時間的去判別最佳時間,然後再用一條去整段放出來,用的時間是 35 秒,然後因為老師又跑出去接客,所以自認為很滿意的,就換下一張準備要開始放相,不過第三張挑了一張場景本來就不亮的畫面,測試條的時候不太好判別最亮到最暗的層次,測了兩張試條之後又換另一張上次有放過的「貓」。
大概趁客人去尿尿老師又進來關心一下我的情況,看了一下那張掛著晾乾的「黑與白」,有小小稱讚說還不錯(不過老師大概是在說 Leica 不錯),但也指出被忽略的地方,說黑褲子還有在更黑的空間!自己看不出來的原因是因為無從比較,老師用這張的數據再目測了一下說用 38 秒再放一張來看看,讓黑的部份更黑,使整體反差加大,立體感明顯。
另外老師果然是老師,一下就看出我有點急躁(心想會不會是幽閉恐懼症的症狀 XD),就不經意的說放相的時候不需要急著想要放多張,他說除了用眼睛去觀察不同灰階所表現出來的明亮程度,也要用心去感受黑白層次的立體感表現,整體畫面要怎麼呈現,白的地方細節有沒有出來?黑的地方有沒有黑到什麼都看不見?放相的過程難的是辨識試條上的影像濃度,這會決定一整張照片放出來的好壞,然後判斷的時候應該加上整張影像的灰階分佈、構圖、要表現的主題.....等等。好像自己平常在虎爛的東西老師都拿來重複一次講給我聽,果然說得比做的容易!(囧)
最後一張是上一次有放過的「貓」,底片是 Fujifilm Neopan 400,上次放的是 5x7 的尺寸,剛好香港凱文來玩,就送給他當見面禮帶回香港了。今天打算來放更大張的,一開始有點誤判,因為以為自己記得上次的數據,結果根本就是記錯,還以為弄到放大機哪裡的設定,有點嚇到。連測了五張試條,最後從兩張整條的試條各自放了 40 秒跟 37 秒當中判斷,全黑的地方(黑框)跟地板還不夠黑,最後決定用 41 秒去放整張,放出來之後就乖乖的拿去問老師這樣行不行?
老師還是覺得(整體畫面)不夠黑,今天上課一直忽略掉「整體畫面」這件事。老師說畫面還是有點平,建議再用 45 秒放一張,然後畫面左上室內的部份有些細節,如果需要明顯一些的話可以遮個 3-4 秒讓它稍微亮一些,然後顯影液多浸 30 秒,因為已經放很多張怕不夠力(說不定前一張也是因為只搖了一分鐘才不夠立體 XD),於是就按照老師的建議再放一張,果然,還是看不太出來差別...... 囧!
黑色的部份當然有更黑啦,立體感也好一些些,不過這情況有兩種可能的答案,一種就是自己跟老師喜好的眼光不同,不是說已經學會了就不管老師了,是說自己會希望畫面稍微平一點,而老師二、三十幾年的暗房經驗裡會覺得放出來的第一張畫面太平不能算是好的,同時也建議最好可以不同的曝光時間可以各放一張出來比較看看,因為只放一張沒有比較,判別不出來好壞,且只有自己在看沒有別人的意見,也分辨不出來整張照片的好與壞,所以除了放出來比較之外,最好還可以多拿給一些人批評指教,廣納諫言一定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學習放相的技巧不只是可以把底片上的影像變成拿在手上的照片,並且也學會拍照的時候該怎麼去構思畫面的分佈是否恰當?層次感怎麼拍出來?暗部跟亮部的構圖是否的得宜?拍底片是一定要透過放相才能判別這些事,數位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從螢幕上去分辨,但是呈現結果的好壞已經不是個人有辦法完全控制的了(簡單說,至少沒有人可以獨力做出感光元件),結果呈現的精確度多少還是會差一些,何況絕大部分的人還會拍 raw 去後製再輸出?(很少人會把 raw 轉好幾張出來給人看得吧!?)
並不是說後製或數位有什麼問題,傳統暗房也有就等於是在後製,多多少少。最大的差別是,那一份 source image 產生的時候,底片跟感光元件已經不在同樣的基礎之上了,個人以為這樣討論起來的意義不大。透過暗房,回過頭去觀察自己攝影的方式與內容,什麼都自己來首先就可以有很深刻的印象,二來那種銀鹽粒子所呈現出來的階調與層次,遠遠是目前數位還跟不上的。趁底片還活著的時候,多拍一點吧!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