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全片幅時代


|
黑衣女郎;woman in black (by 小帽(Hat))

拍照拍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免經常要在網路上吸取別人的成功經驗與拍照技術,2006/10/10 購入 Olympus E-1 (底下簡稱 E-1)這台 2003 年發表的老相機以來,使用上的經驗可以說是相當愉快,甚至有些情況之下還能拿來說說嘴,雖然後製派的宣稱這沒什麼,但不能否認的對於免後製派的用戶群來說就是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不過歲月催人老,即便 E-1 的發色至今在小弟心目中仍沒有能完全取代他的機種出現,使用上來說伴隨著經驗的累積以來可說是越來越顯不足,跟不上速度、可用感光度(ISO)無法提昇(拍過幾次婚攝有感)、畫素略顯不足(一般比賽都規定要 600 萬以上了)......等等老舊規格的問題一一慢慢浮現,以至於敗家換機的念頭也慢慢浮現。(笑)

自從 2007/8/23 Nikon 宣佈 Nikon D3 (底下簡稱 D3)的上市消息之後,緊接著 2008/7/1 又發表了平價一點點的 D700,Canon 的初代老 FF(Full Frame) 5D 可以說是被比較得體無完膚,誰叫 Canon 這麼多年了都還不更新機種。但說時遲那時快,在 08 年九月 Sony、Canon 便相繼發表了新一代的 FF 機種 Sony Alpha DSLR-A900 (底下簡稱 A900)與 Canon 5D Mark II(底下簡稱 5D2),平價(?)的全片幅 DSLR 正式宣告進入戰國時代!

由於 D3(乃至於 08 年底又丟一台 D3x 出來)跟 Canon 1D Mark III 定位在專業領域,當然價格也是,故無法列入小市民像我這樣收入微薄、上有兩老下有妻小的老百姓的購物清單裡頭,所以就沒列入比較。此外因為 A900 的週邊支援度與普及程度完全沒辦法跟 N、C 兩家比較,在採購上沒有的經驗可以依循,也沒有足夠的小朋友可以 support 我做活體實驗,而且......那個五菱鏡......讓外觀有點鳥,所以雖然規格十分吸引人,價錢也是控制在十萬以內(我是發了嗎?),故沒有列入考慮。這一次要來比較的是兩台定位相當的平價(個人認為還是稍貴)FF DSLR 機種 D700 跟 5D2,未來考慮在這兩台當中選一台來作為人生當中的第二台單眼相機,所以敗家之前必先練功,這是恆久不變的道理。

首先就手感的部份,拿過的機器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時間最多的恐怕還是自己所擁有的 E-1,E-1 在手感上完全沒有問題,個人的手算偏大,即便沒有加上電池手把來拿,穩定性仍然相當足夠,加上電池手把之後就更得心應手了,無論直拍橫握都具備著極高的穩定度。在 D700 跟 5D2 這兩台尚未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所以從外觀尺寸的規格上來比較,再加上一點點的想像力,模擬一下實際拿在手上的感覺,以求較為符合自己習慣的手感。

E-1 的外觀不含手把尺寸為 141 x 104 x 81 mm,不含電池重量是 660 g;5D2 152 x 114 x 75 mm,不含電池重量是 810 g;D700 147 x 123 x 77 mm,不含電池重量是 995 g,單以帳面上的規格來看,4/3 片幅與 FF 片幅的尺寸差異導致機身的大小也會跟著變大,握感與穩定度應該不成問題,如果加上電池手把之後,穩定度與續航能力一定是往上提昇,所以這一點就無異議通過。(笑)



merry-go-round (by 小帽(Hat))

發色的部份跟原廠一線鏡頭群的成像部份我想一併來討論,爬了幾個禮拜的文,看過不計其數的照片(很好、後製很大到很鳥不如小 dc 的都有)與網友發表的心得(擁護者跟客觀的跟專業的也都有),加上自己的口味喜好來做挑選,在發色方面個人偏好 5D2,理由在於 5D2 的色調偏暖,偏暖而不是固定偏紅或偏黃,感覺較為討喜,並且配合自家鏡頭影像處理起來的畫面銳利中帶點柔順,階調較為豐富,是比較接近我想要得感覺。D700 配合自家鏡頭所表現出的色彩演繹真實銳利,色調方面以個人的口味來說色彩稍嫌平實了點,或說稍微清淡,銳利程度好到如果被攝對象的質較為粗糙恐將會照實呈現(笑),另外有的時候感覺銳利過了頭而有些不真實,所謂的不真實是指跟人眼所視的習慣差異頗大,有點像是將主體貼在模糊的背景上頭那種感覺。這裡當然是指略大的光圈而言。

此外 Canon 所搭配的自家高階鏡頭群移焦問題十分令人詬病,要價數把萬的變焦鏡有兩端都不會準的;大光圈定焦鏡有每縮一級光圈,焦點的偏移量都會有所不同的,這實在很令人頭痛。不過也有老 Canon 用戶宣稱這是無稽之談,畢竟在底片時代沒聽過這種事,拍攝時以技術先決來 cover 種種兩造說詞,我想這大概是數位時代的新產物吧!(筆記筆記)相對 Nikon 的機身加鏡頭群就表現的相當優異,幾乎沒有聽說過有移焦問題而釀成災情的,Olympus 也是沒說過,個人以為是設計上的差異所造成此類的"操作問題"(?),所以 Canon 也逐漸將調焦功能下放到中高階機身上,讓焦點偏移的鏡頭裝到自己的機身上時,可以記憶微調的偏移量,來達到修正的效果,雖然頗為麻煩且無法想像,但如果真的遇到的話亦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

在 E-1 上面因為 4/3 片幅的焦距換算關係,一樣 F2.8 光圈的景深也會比 FF 片幅來得深,所以理論上是無法用肉眼察覺所謂的焦點偏移,不過 Olympus 是做顯微鏡出身的,我想這種問題不可能發生(笑)。在拍攝習慣上,也沒有經常愛用最大光圈來做構圖,除非是光線不足的場所或是特殊需求才需要用到最大光圈,這又扯到 E-1 的高 ISO 無用論,拉到 400 的畫質就幾乎是慘不忍睹了,重點在於如果未來購入新的 FF 系統,燈光不足的空間裡把 ISO 拉到 6400,說不定 F5.6 都還可以擁有 1/60 的安全快門,這樣移焦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忽略呢?同時也是說 D700 跟 5D2 兩台的 ISO 6400 都是個人可以接受的程度,雖然他們可以再更高。總之移焦這個問題還是有可能發生的我身上,所以到時候就是買的時候小心,用的時候放心囉。

規格上先不談,在機身操作仍是以 E-1 為基礎來做模擬,E-1 的操作是相當直覺的,幾乎所有的操控都不需要進入選單做調整,這在拍攝場合上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畢竟決定性的瞬間很有機會在你低頭看選單的時候消逝。舉例來說,在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立即改變的項目,可能用到的,或是說我自己曾經遇到的,不外乎對焦模式的切換(連動、單點、手動)、ISO 的改變,光圈與快門的調整、複雜光源現場自訂白平衡(色溫調整)、測光模式切換、連拍切換、曝光補償、AE Lock,大致是這些吧。

沒用過的是對焦點切換,因為 E-1 就那麼三點,沒什麼好切的;景深預覽也沒用過,因為不會用;閃燈模式切換也沒用過,因為只有一顆 Panasonic PE-36s 全手動閃燈,真的用上了光是調整閃燈都來不及了,哪還有空切換什麼閃燈模式;包圍式白平衡幾乎也沒用過,可能是我不會用,這個要好好學習;解析度調整也沒動過,因為 500 萬已經很撐了,再縮小不如拿我的 Nikon 995 來拍;最後就是反光鏡預鎖,印象中是沒以用過,通常夜間或長曝拍攝的時候,我是設定自拍模式,前提是有有一隻夠穩的腳架或是支撐點,如此拍起來幾乎是沒有任何會晃動問題。(但可能因為 E-1 的反光鏡較小所以振動較容易被吸收,關於這一點是不客觀的認定。)

除了以上這些,剩下的什麼專業外接設備統統沒用過,現在想想還真有點對不起 E-1!



sleep (by 小帽(Hat))

回到正題,首先是拍照模式的切換,E-1 在切換 P、A、S、M 的時候有獨立轉盤,且設計在快門鈕之後也是相當直覺。這一點 5D2 就很接近,有獨立轉盤,並有全自動曝光跟半自動曝光,以及三組自訂模式,但是設計在左邊會讓左手顯得忙碌,如果是遇到需要經常切換的場合;而 D700 雖然不是獨立轉盤,是需要按住 MODE 鍵再加上主轉盤(D700 的主轉盤是相機背面右上方那一個),但可以讓右手單獨完成切換的設計個人覺得是比較好的,因為左手需要托著鏡頭來分擔整台機器的重量,移來移去的話可能會很容易疲勞。另外景深預覽鈕跟 Fn 鈕亦可設成自訂模式,兩者相差一組。

5D2 的測光模式的切換需要按下測光模式按鈕之後,再去轉動主轉盤(5D2 的主轉盤是快門鈕稍後那一顆);D700 的測光模式切換是做跟 AE-Lock 一起的小旋鈕,可單手操作,也較直覺。5D2 的白平衡切換是按下白平衡切換按鈕再加上相機背面的控制大轉盤來做改變;D700 的白平衡切換也是要按住機頂左側的白平衡按鈕,再加上主轉盤做切換,另副轉盤可以微調,需要兩手並用。

對焦與 ISO 模式,5D2 的部份操作同測光模式的切換,需按下切換鈕,再去轉動主轉盤;D700 的對焦模式切換位於獨立撥桿(面對機身正面右下方)ISO 切換則與白平衡相同,需按住 ISO 鈕再加上主轉盤做切換,需要兩手並用。另外 5D2 的快門選項(攝一發、連續攝、等 10 秒再攝、等 2 秒再攝)跟對焦切換鈕是同一個,但切換時要轉的是背面大轉盤;曝光補償則是與 ISO 按鈕同一顆,同樣也是按下之後用背後大轉盤來調整級數。D700 的曝光補償是在快門右後側有獨立按鈕,需搭配主轉盤做調整;快門動作有獨立轉盤,位於機頂左側,另外轉盤上的功能還有 Live View、快門動作、自拍器跟反光鏡預鎖的選項。另 5D2 的對焦點可切換,一樣需按住切換鈕加主轉盤來移動;D700 則是獨立撥桿切換,更強大的 51 點自動對焦、動態對焦(9 點、21 點、51 點、51 點 3D 追蹤,可移動對焦點)以及單點對焦。

(關於對焦點的數量可以參考這一篇精闢的評論,不過前提是作者是以人像攝影為主,在拍攝習慣或類型上有不同的朋友也可以作為技術性能的參考。)

在機身背部右上方,兩台都有 AF-ON、AE/AF Lock 的按鈕,作為自動對交與手動對焦的切換使用。照片格式與尺寸方面,D700 需按住 QUAL 按鍵,主轉盤調整存檔模式,副轉盤調整照片尺寸。例如存成 Large (4256 x 2832) size 的 raw 或 Medium (3184 x 2120) size 的 raw 檔;5D2 是可以調整相機預設的照片風格,照片尺寸則需進入選單調整。

在這些自己覺得會較常使用到的操控部份,D700 的分數在我心中可以說是極高,因為絕大部分的操作方式都與 E-1 十分接近,相當直覺且快速的設計,不若 5D2 需要按一下,然後他給你六秒的時間去調整,這樣的設計方式好像比較浪費電的感覺。當然也是因為本身沒有使用過 Canon 相機的原因,所以好惡的傾向會偏向自己較習慣的一方,是沒個準的。以上是看圖看字說故事,個人沒有實際操作經驗,所以一切應以每個人的實際操作感覺為準。

為了方便比較,除了文字描述之外也另外畫了個表格,這樣應該可以看得更清楚一點。

機身功能 切換方式5D2 D700
拍照模式 (PASM)獨立轉盤,並有全自動曝光跟半自動曝光,以及三組自訂模式,但是設計在左邊會讓左手顯得忙碌不是獨立轉盤,是需要按住 MODE 鍵再加上主轉盤(D700 的主轉盤是相機背面右上方那一個),但可以讓右手單獨完成切換的設計個人覺得是比較好的。 另外景深預覽鈕跟 Fn 鈕亦可設成自訂模式
測光模式按下測光模式按鈕之後,再去轉動主轉盤(5D2 的主轉盤是快門鈕稍後那一顆)D700 的測光模式切換是做跟 AE-Lock 一起的小旋鈕,可單手操作,也較直覺
白平衡按下白平衡切換按鈕再加上相機背面的控制大轉盤來做改變按住機頂左側的白平衡按鍵,再加上主轉盤做切換,需要兩手並用,另副轉盤可以微調
對焦模式按下切換鈕,再去轉動主轉盤獨立撥桿(面對機身正面右下方)
ISO 模式按下切換鈕,再去轉動主轉盤按住 ISO 鈕再加上主轉盤做切換,需要兩手並用
快門動作跟對焦切換鈕是同一個,但切換時要轉的是背面大轉盤(攝一發、連續攝、等 10 秒再攝、等 2 秒再攝)對焦模式有獨立轉盤,位於機頂左側,另外轉盤上的功能還有 Live view、自拍器跟反光鏡預鎖的選項
曝光補償與 ISO 按鈕同一顆,同樣也是用背後大轉盤來調整級數獨立按鈕(快門右後側),需搭配主轉盤做調整
AF-ON獨立按鈕獨立按鈕
照片格式與尺寸需進入選單按住 QUAL 按鍵,主轉盤調整存檔模式,副轉盤調整照片尺寸。例如存成 Large (4256 x 2832) size 的 raw 或 Medium (3184 x 2120) size 的 raw 檔。
AE/AF Lock獨立按鈕獨立按鈕
對焦點選擇切換鈕加主轉盤切換獨立撥桿切換。更強大的 51 點自動對焦、動態對焦(9 點、21 點、51 點、51 點 3D 追蹤,可移動對焦點)以及單點對焦
閃燈沒有閃燈獨立按鈕加主轉盤可改變閃燈模式,副轉盤可調整閃燈出力補償
HD 錄影機身上也配備了單音的麥克風,另有外接插槽可擴充外接收音麥克風沒有錄影功能


另 D700 有 5D2 所沒有的閃燈,在機身上一樣有獨立按鈕可作調整,加主轉盤可改變閃燈模式,副轉盤可調整閃燈出力補償。而 5D2 則有 D700 所沒有的 HD 錄影功能,機身上也配備了單音的麥克風,另有外接插槽可擴充外接收音麥克風。D700 還有內建電子水平儀,可以說是相當貼心的功能,這對於風景攝影有很大的幫助。



攝影集們 (by 小帽(Hat))

硬體規格上若是要做個比較,竊以為尚須考慮個人的拍照習慣與題材,要不然就是衝最新最貴的,一次攻頂就對啦,電子器材一定是新技術比較厲害的,會被批評舊的或是上一代的比較好,不也是因為以個人喜好為基礎的發言嗎?除非是新產品有瑕疵啦。以 5D2 跟 D700 這兩台來說,規格上個人以為 D700 大勝,不過成像風格上,個人較偏愛 5D2。

關於發色的部份,個人原本是相當不熱愛後製的,但是後製越來約顯得重要是因為攝影數位化的硬體已發展到一個十分普及的階段,不若以往少數的有錢人才玩得起的現象,現在人人都是攝影師,人人都可以開業賺點零用錢,當照片數量充斥到近乎膨脹爆炸的階段,所謂的數位暗房勢必也將逐漸成型且顯得重要。自古以來能名流清史的大師都是從暗房裡走出來的,器材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張成功照片的 1/4,攝影師的想法與技術能力,以及之後將作品完成並呈現的階段,相對也是越來越顯得重要與密不可分了。也許我該善用器材而改變一些拍攝習慣,才能更符合市場需求,如果有需意的話。但 M6 用久了又要回來用 DSLR 實在很不習慣啊!



那到底是該買哪一台呀!??(泣)







延伸閱讀:
D700 弄得粉嫩與 D3 的發色比較,或是說該作者的口味如此(個人覺得與雜誌社的照片來比略為偏紅),沒有優劣之分,僅供參考。
以上規格資訊與發布日期參考自 dpreview







8 回應:

978 提到...

襪...

肉肉長~

小帽兄敗家前總是準備好了充分的理由 =P,

這篇我可以好好再次檢視一下D700...

敗敗敗!

D700再加手把有的沒的也快接近D3拉,

加碼加碼XD。

小帽 提到...

這樣會不會衝太大 XD

匿名 提到...

我目前是使用5D,
如果以職業上使用的話,我會推薦D700吧,
畢竟就算是5D MarkII的可靠性還是不佳,
我真的覺得5D Mark II相對5D來說進步的幅度很小,
不過Canon目前在鏡頭上對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所以雖然5D的性能已經過時,我還是很喜歡5D.

小帽 提到...

我是成像導向的性格,當初選擇 E-1 就是因為成像夠好,當然機身可信度也很高。所以目前喜歡的是屬於 5D2 的影像,但仍不排斥等待 Canon 甦醒過來弄一個比較有吸引力的機身跟永久解決移焦的方案來。

我認為 D700 對我來說是比較接近"拍得到或是拍得出來"的機器,而不是"拍得滿意"的機器,反觀 5D2 的影像個人就喜歡比較多一點。當然都是看網路上跟所謂的鏡皇拍來的樣本,實際上摸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許拿在手上的感覺會是另一種結果吧。

匿名 提到...

其實鏡頭移焦Nikon也會,
我朋友最近剛跳到NikonD700,陪他去購買,測鏡頭移焦的況狀不亞於Canon,也是整間店的貨都測光了,
所以我覺得那應該室內光線造成的問題,另外可能是用測焦板去測焦這種方式有瑕疵,
Ex:靶心太小,對焦感應範圍比對焦屏上的對焦點大的多.

但是如果以機器本身的對焦穩定性來說,
Canon 5D 5DMKII的週邊對焦點在大光圈的時候真的不是很穩定,
或許Nikon在這方面比較優秀一點,
我沒用過Nikon就不下定論.

小帽 提到...

哈,我有看到你那篇,不過就所見的比例來講,Nikon 聽到有移焦的比例確實是比 Canon 低很多的,但也不能說沒有就是了。

對焦點對我而言是另一門課題,因為到目前為止我所使用的相機都。是用中央一點對焦,不論 GRD、E-1、M6 都是,所以很難斷言我是不是會被這問題影響,如果我有買的話。

我是認為遇到移焦可以用技術跟改變習慣來克服,但是成像不滿意的話就很難用後製克服了,至少要花的時間成本高出許多,那是我所不樂見的。

如過 Nikon 有那種不會銳利過頭的鏡頭可以搭配 FF 機身,那對我來說應該就是幾近完美得組合了。前提要成像是我喜歡的調調。

:'D Clown 提到...

另 5D2 的對焦點可切換,一樣需按住切換鈕加主轉盤來移動 <-- 5D2 的操作其實可以變換, 如:對焦點切換, 可設定為獨立操作杆變換

小帽 提到...

原來如此,當時從有限的資料沒研究到這麼深入,感謝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