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性與拍照 (碎念文)


|
dog  (by 小帽(Hat))

最近一有空就在尋找合適的 Leica M,在漫長的等待過程當中,同時也看了許多批評跟推薦的討論發言(敗家跟炫耀文就不談),發現在少數的文章裡頭,有一些不同年代所延伸出來的攝影觀點,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好話題,可以好好檢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些什麼?

前些時候看到一篇討論覺得相當有意思,有位老前輩,年紀也不是說挺老的,而是接觸攝影的時間很早,少說二十年以上的前輩。以前總是很堅守崗位的,專拍底片,甚至是只拍正片的攝影人,在拍攝的過程當中,為了要得到好的照片而投入精良的設備,也就是本篇的配角 Leica M 系統,有時候拍完了之後,為求放相品質是如自己所願,也許還要自己進暗房,沖片、放片、跟掃描,相當費工跟不方便。但是在過程之中得到的成就感跟樂趣,就相對的高得多。

後來因為工作或者家庭等等其他的因素,不能在花那麼多的時間、金錢、精力在攝影上面,但這個興趣也不是說要戒就能戒得掉的(笑),所以為了繼續能享受拍照的樂趣,反過來也為了講求拍照的時效性與便利性,以及因應網路時代的資訊傳遞速度,改用了數位系統 (當然也是頗有水準的機器)。起先看到結果也許會有段磨合期,在底片跟數位拍出來的照片之間拉鋸的觀感,但或許在 digital 時代能更快速且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認同、回應之後,也就慢慢習慣了這樣的作品,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與要求,久了便不再回去拍底片了。



盡忠職守 (by 小帽(Hat))

這讓之於攝影猶如新生兒的末進,陷入了一種關於拍照這件事的新思維,單純就以業餘興趣而言,一直不斷在思考著這種便利性與拍照的意義,或是說樂趣之間平衡,倒底有些什麼關連性呢?因為自己是從 DC、DLSR 反過頭來極力想要回到底片時代,因為看到兩種不同時代的產物,對個人而言能得到感動的影像,還是底片多於數位一些。並且,在 AF 與 MF 之間,雖然 MF 有著諸多不便,但 AF 有時不能從心所欲就會有所遷就,個人仍是感覺 MF 出來的東西比較有靈性,MF 拍出來的照片有著攝影者較多的想法在裡面。

竊以為拍底片出來的結果帶給觀賞者的感動,仍沒有因為數位化的越來越先進而減少,畢竟嚴格的來說還是有著相當的物理特性上的差異,但如果說到了最後是便利性勝出,那麼,到底現在投入 Leica M 的意義又在哪裡?倒不如把那些錢去買台 135 FF 的機身加一堆犀利的神鏡,價格大概也差不到哪邊去,可是這樣就能夠解決現在的疑問了嗎?


個人以為是不盡然的。


在去年拍完紅毛港之後,一個潛藏在心裡頭很久的念頭終於浮出水面,就是想轉入 Leica M 系統,因為當時拿的是 Leica R3,喜歡 Leica 的品質保證,以及可託付的信賴感,但 R3 實在太重,且快門及反光鏡震動太大,即便練就手持快門一秒的功力,仍有時會被 R3 強勁的機械作動給影響(由此可知 Leica 的老機器也不可小觀,很耐用的)。轉入 Leica M 的結果可免除這樣的困擾,沒有反光鏡的結構,讓後玉更接鏡底片減少光線具焦距離,而得到更好的成相品質,這種結果當然是有目共睹的。



peep (by 小帽(Hat))

並且使用 RF 相機時的思考模式可以有更大的觀想(Visualization)空間,曾經揣摩以 RF 拍照的感覺(憑空想像),觀景窗本身就是一個鏡頭,但是跟 SLR 不同的是不會與鏡頭連動而侷限住你的想法跟構圖,只有測距框線會告訴你是否合焦?RF 相機的拍照方式,在看見影像與擷取影像之間,有些實際上的距離差異,而當你能經由觀想(在腦袋先做好構圖)的過程,再透過觀景窗的確認,按下快門,那張照片在當下即已深深的烙映在你的腦海裡了,我猜這種感覺就是有一種完全的駕馭感,跟 SLR 的觀景窗裡頭一堆參考數據的干擾,之於心靈層面有著頗大的不同。

真正的開始有在玩相機這幾年來,看了無數傑出的作品(拜網路之賜),越來越明白自己所期待的是什麼?從 Nikon cllopix 995、Ricoh GR Digital、Olumpus E-1,他們有些共通性,就是可以控制的項目相當多,雖然本身攝影的相關知識跟技術也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就是很喜歡可以掌握操控機器的自主權,拍好拍壞由自己負責的這種感覺還不賴,同時也可以減少依賴機器的習慣,跟砥礪自己更加精進相關的 know how。

那麼接著,試著將自己的慾望抽離出來審視,問自己「拍照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dog  (by 小帽(Hat))

為了拍給人家看(還是給家人看)?為了參加比賽得獎金?為了展現自己雄厚的財力?為了滿足購物慾望?為了尋求認同得到成就感?為了給自己跟家人留下一些影像紀錄(這是絕大部分人與攝影的第一次接觸)?但是當初為了拍剛出生的寶寶而購入器材,在升級過器材之後,還會將最初的照片拿出來欣賞嗎?這些問題實在是個大問哉!由衷的建議沒想清楚之前,將這些爬文看器材的時間跟準備敗家的金錢拿去旅行吧,那應該會更快速的拓展自己的心靈。

回到主題,自己想轉入 Leica M 的想法說實在是想要比需要多一些,比需要多是因為目前已有不錯的器材可以使用了,想要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它的高貴,以目前的微薄收入,想購入二手的一機一鏡還要兩個月不吃不喝才能相衡,所以這種決定是需要有某種程度以上的決心。想要的原因除了是在上頭提到的,對個人而言能得到感動的影像,還是底片多於數位,其次就是能更安靜快速且輕便的拍照,好為家人保留當下最真實美好的影像(這實在是個好藉口,同時也是個好想法),因為自己不喜歡拍那種擺好姿勢的照片,而家人也不習慣不擺姿勢就拍照片,所以 RF 也許是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笑)

以目前仍有待加強的攝影能力來說,數位系統應該也還會繼續走下去,畢竟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數位系統可以降低練習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出遊或是典禮之類的不可錯過的紀錄性質,有時候還是交給數位系統來完成比較不會留下遺憾(後製補救空間大、速度快),而底片拍出來的照片,就在夜深的時候,倒一杯紅酒或是威士忌,在微微亮光的檯燈旁,細細的回憶與欣賞吧,不過還是得想辦法先弄到手再說了,Cheers!



良緣天定 (by 小帽(Hat))

這種後製風格似乎是當前蠻時興的,很搶眼有趣,但不耐看。放這一張希望可以在刺激一下腦袋去思考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無人敢面對的問題(Erwin Puts文章譯文)
原文:The question no one dares to pose







2 回應:

匿名 提到...

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了!!!

我自己倒是在有了攝影興趣後就先接觸了RF相機(全機械手動連動測距式相機FED 5B),
那時頂多只了解一點點光圈快門的應用而已,所以我很慶幸那台RF給了我思考、構圖的好機會~

其實我可以理解小帽對於Leica M的「需要」與「想要」,其實應該是一樣的,畢竟心理的渴求也算是一種「需要」啊~
(這樣有沒有鼓舞了......)

不過話說回來,RF真的很輕巧安靜,讚的啦!
E300的快門聲比E1大很多耶 >"<

小帽 提到...

(拍肩)感謝隨拍羊的幫推

原則上是會敗啦! 只是這東西真是有夠難找,要價格合理又功能品像好,真是要有點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