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Survey Leica M


|
小心碰頭 (by 小帽(Hat))

稍微報告一下 survey M 機的進度

玩了幾年相機(近一兩年才跟所謂的攝影沾上邊),日前決定要進入 leica M 之後,就一直在閱讀相關的文章,原本的想法跟大部分下定決心要進入 M 的新手一樣,先針對機身下功夫,如果不是說很單純的只需要一台可以拍照的機身,二手中價位合理的 M3、M2、M1、M4、CL、M5、M4-2、M4-P、M6、M6-TTL 都有機會(註1),但市面上 M7 跟 MP 都太新(十年內的產品),二手極少,有的話也都在八萬大洋上下,完全不是在下一介草民可以負擔得起。

可以負擔得起的當中,又符合本身龜毛務實的性個的機身,只有最最經典的 M3 DS (Double Stroke)(註2) 跟 M6 classic(non-TTL) 這兩個可以選了,其他的也不是不好,CL 之前的機子都沒有測光,M2、M1 是 M3 簡化版,即便有 0.72 的觀景窗可以搭配 35mm 也還是感覺有點缺手缺腳,M4 系列三台也是一個獨立群組可以考慮,尤其是 M4-P 可說是無測光的 M 機當中最為成熟的產品,但似乎不太能拿來說嘴(我承認我也有因為虛榮心作祟而想投入的成分在)。

屋頂 (by 小帽(Hat))CL 是 Leica M 卡口當中最輕巧也最便宜,有著 Compact Laica 的雅號,並且還有測光功能,但完全不同於原先的設計如縱走的布幕快門簾、連桿測光臂的震動、測光所需的特殊規格電池......等等,也是令人詬病,尤其是一些死忠的 Leica 迷最為介意的與日本 minolta 合作生產(註3);而 M5 因為被炒作所以價格高飆,在台灣是看也看不到,但即便看到我也不太喜歡,因為要帶著那如便當盒般的巨大身軀,我乾脆留著 R3 繼續重量訓練不就好了。

既然要投資 Leica,就得好好選一台耐操、耐用的(其實每一台 M 機都很夠能耐),在家裡玩賞的時候,也能當作是台看著她會眉開眼笑、心滿意足的工藝品。經常爬文除了可以得到許多相關資訊之外,有時候也經常會跟著前人的個人好惡所左右,炒作通常就是這樣來的(註4)。有經驗的前輩寫了一些圖文並茂的分享文章,後進就會跟著衝,很多新品上市都是這樣,Leica 這種老古董一樣不惶多讓,人稱八枚玉多優秀!Noctilut 多驚人!市場上新品人人買不起,二手市場每每都是秒殺收場,連考慮一下的時間都不給,實在是很嚇人。

言歸正傳,在 survey M 機的過程中,原本給自己設定兩個選擇:就是在前一篇提到的 Leica M6 non-TTL (wish black) + Summicron 35mm f2 Apsh (wish black) 跟 Leica M3 DS + Summicron 50mm f2 RIGID。首先在機身的部份,因為 M3 雖然是 1957 年開始量產的相機,但是經過了近五十年還很神奇的可以正常的工作,讓人不得不佩服這精密優秀的德國工藝,並且這是 135 相機的原點,這對我來說還頗具吸引力。再來就是 M3 是獨一無二的 0.91 放大倍率(註5),並且框線在搭配 50mm 的鏡頭時最為舒適,這一點我還沒機會體驗,但是不斷的閱讀跟想像,已經可以領略一些些所謂的舒服是怎麼回事(註6)?



屋頂 (by 小帽(Hat))

且如果有機會拿上一台 M3 DS 的老 Leica 在手上,緩緩的兩次過片,一次捲底片,一次上快門簾,沒有測光時半按快門多於考慮,觀景窗裡沒有多餘的燈號干擾構圖時的視線,以及不會有耀光的連動測距窗設計,搭配 50mm 的鏡頭,接近全滿的 50mm 框線幾乎可以不必校正構圖誤差,光圈、快門、構圖都將在腦海中生成最佳的組合,抓準時間,舉起相機,直通到底沒有遲滯的擊發行程,聲輕如絲的布幕快門,優雅的婉如古點芭蕾般的流暢間,完成一張照片。姑且不論目是測光準不準?拍出來的照片曝光正不正確?這樣的低調確實十分令人著迷。

屋頂 (by 小帽(Hat))但缺點當然是有的,維修不會是問題,只要你肯付錢,Leica 甚至重新生產舊零件也會把你要求要修復的相機修到好環給你,想當然爾,這樣的服務等級所費不貲。Double Stroke 是很古典好玩,但是在速食時代有時候會變成一種累贅,甚至忘了要撥桿兩次而錯過一個好畫面。裝底片的時候要將片軸抽出才會使計數器歸零,這在緊要換裝底片的時候會讓人抓狂。最困難的一點就是必須有很深厚的目視測光功力,否則只好乖乖外接測光錶,接 50mm 以上的廣角鏡就必須是有戴眼鏡的鏡頭或外接觀景窗,這麼一來,Leica M 的輕便優越就不敷存在了。

再來是另一個選擇:M6 0.72 的機身,之於 35mm 幾乎也是人人讚譽有佳的組合,M6 也有可分成 TTL 與 non-TTL,兩者都有透過鏡頭來測光功能,所謂的 TTL 主要的差異是在於 TTL 的機型可以與閃燈同步,就這樣而已,並且在機身的高度多了 2.5mm,快門轉盤也變大了一些,有一說是更符合人體工學較好轉動,也有一說是 TTL 的機子測光的部分有修正,可以更為準確。但傳統派則認為大轉盤使 M 機變得不倫不類,用不到的閃燈 TTL 簡直是累贅......等等,但,這種東西就是各取所需吧,non-TTL 的轉盤小、機身矮(2.5mm 說實在感覺不出來),甚至還有分早期的 M6 正面就只有 "M6" 兩個大字,後期的才是寫 "LEICA M6",這對於一台相機被製造出來的目的,真的有差別嗎?

不論是 non-TTL 或 TTL 的 M6 是全機些快門,電池只是用來測光,沒電時全段的快門依然可以工作,這與 M7 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M7 雖有 AE LOCK,單一但沒電就只剩 1/60 跟 1/125 兩檔快門可使用。之後的 MP 又改回來全機械快門,並且在正面沒有刻上任何文字,也沒有可樂標,一說是復古(復 M3 的古,正面沒有 Leica 標誌)造型。不過價格比 M6 貴上好幾番,一整個買不起。紀念機不說,還有很多老 Leica 迷說那拍出來的照片不是 Leica 的 M8(註7),也是買不起的部分之一。

M3 跟 M6 兩個選擇都很有意思,都很想要弄來玩玩看,不過我不是也沒有資本做一個玩家,回想到當時想要進入 Leica M 的契機,是希望能有更輕便可靠的工作夥伴,來幫助我留下更多美好的畫面跟回憶,所以這陣子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差一點點又要迷失在器材當中,只想一嚐敗家的之樂,而忘記了初衷。所以我想 M3 還是留給玩家去典藏吧,雖然對於這五十年的歷史見證興趣頗高,但我是新手,我需要的是一台能幫助我的相機,我想還是該從 M6 去著手,才是有利的投資。

至於鏡頭,那版本問題......唉!頭又大了!下次再聊吧!



屋頂 (by 小帽(Hat))




註1
1954 年推出的第一台 leica M,不是 M1、不是 M0,是 M3。LEICA M 型相機全系列介紹資料很詳盡,但筆者撰文時空因素,並未包括後來的 M7 跟 MP。

註2
M3 簡單的來說可分為三個版本,Double Stroke + 當時的歐規快門速度、Double Stroke + ASA 標準快門速度、Single Stroke + ASA 標準快門速度,至於框線預觀撥桿、底片壓版、底片計數的箭頭、鏡頭座封膠(俗稱 L 封)、背帶環的形狀......等等小地方的差異就不贅訴,LEICA M 型相機全系列介紹一樣有詳盡的介紹。

註3
古早以前 Leica 跟 Minolta 合作生產過很多鏡頭相機,包括已經賣掉的 Leitz R3 跟 24mm,這些產品好不好?有沒有所謂的 Leica 味?這種見仁見智的題目就不討論了。本來是想買 CL 就好,本來收集了三十幾個連結在 K,但後來還是想說回歸正途別貪便宜,要不然有機會很快的第二台 M 機救會出現在我家,關於 Leica CL 可參考LEICA CL小傳,以及其兄弟機:CLE - MINOLTA相機史上的一顆鑽石

註4
以前日本人炒作方式是發行雜誌在毒害 Leica 迷,說穿了都一樣是媒體通路,找一些厲害的攝影師,放很大張的照片,然後讓店家打廣告賺廣告費,店家的生意也很會興隆。當然囉,Leica 本身的素質要是沒那麼好,也是炒不起來的,何況熱五十年不會退。

註5
關於放大倍率,M 型機整體來講有大約有 6 種焦點距離:28.35.50.75.90.135mm 跟三種框線(各期也有小差異),簡述如下:
廣角 0.58(有效基線 40.17mm)焦點距離 28.35.50.75.90mm
標準 0.72(有效基線 49.86mm)焦點距離 28.35.50.75.90.135mm
望遠 0.85(有效基線 58.86mm)焦點距離 35.50.75.90.135mm

Leica M 機的基線長為 69.25mm,所以
0.58 的有效基線長 68.5 x 0.58 = 40.17mm,配上 22mm 鏡頭幾乎是滿框
0.72 的有效基線長 68.5 x 0.72 = 49.86mm,配上 28mm 鏡頭幾乎是滿框
0.85 的有效基線長 68.5 x 0.85 = 58.86mm,配上 35mm 鏡頭幾乎是滿框

概略的算法可以用鏡頭焦距/倍率如果等於 38,就差不多是全滿。相對機身在配上更廣角的鏡頭,就必須外接觀景鏡了。關於是否帶眼鏡的參量,因戴眼鏡的人實際眼睛離取景器還有距離,基本上用 0.58 的機身可以更好觀景構圖,如果戴眼鏡又偏愛 28mm 及 35mm 的話,0.58 會是比較合適的決定;如果偏愛 35mm 及 50mm 的話,0.72 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若是喜歡再更廣角的話,0.85 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LEICA M 型相機測距儀的精確度 (Rangerfinder Accuracy)

再碎碎念一下,Leica M 之中除了 M3 是 0.91,其他都是以 0.72 為主,少部份機型有 0.58 及 0.85,而在非 Leica 的機身但可相容於 M 卡口的相機也提供作為省荷包的選擇參考,HEXAR RF 是 0.60、M6(M6 classic 小盤)只有0.72、M6TTL、M7、MP 均有 0.58、0.72、0.85xBessa R2A 是 0.7、R3A 是 1.0,R4A 和 R4M 是 0.52,Zeiss Ikon是0.74。

註6
徠卡迷俱樂部的副站長 JasonYang 分享的RF相機的構圖誤差校正方法--以Leica M6為例一文當中,可約略了解到,所謂的 0.72 倍率的框線搭被 35mm 的鏡頭會最舒服。因為 RF 在取景時眼睛並不會貼在觀景窗上,這與 SLR 不同,是以眼睛與觀景窗會有一點距離,而如果鏡頭的寬廣度是屬於觀景窗全滿的程度,雖然稍微移動一下眼睛依然可用,如 M3 + 35mm 或 M6 + 28mm,但不斷做這樣多餘的移動總是不便,所以在選擇躋身觀景窗放大倍率的時候,就要先決定自己所需的焦段,才能有效的做搭配。

註7
M8 則是 Leica RF 的第一台數位相機。之前可以接 M 卡口較熱門的數位相機是 EPSON 的 R-D1s,不過生命週期沒有很久就夭折了。數位化的 RF Leica 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個人感覺還是差銀鹽太多,且焦距需 x1.3 倍,也頗讓人詬病,畢竟 Leica 鏡頭的素質是這麼的好,換算之後感覺就失去原味了。




延伸閱讀:
Leica M Used Buying Guide
二手LEICA M系列相機檢查表






2 回應:

匿名 提到...

小帽兄,
Leica M6 non-TTL (wish black) + Summicron 35mm f2 Apsh (wish black)
是個很值得的選擇.

小帽 提到...

小涂兄,我也這麼認為,不過等待之路真是漫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