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D II 發表了


|
bike ib the cafe shop! (by 小帽(Hat))

GRD II 發表了

新的 GRD II 規格並沒有很吸引我的地方,嚴格來講也只有拍 raw 檔變快一項而已,可是我又沒在拍(因為懶得修圖)。畫素變成一千萬對我來說無關痛癢,LCD 跟 CCD 都大了一咪咪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 buffer memory 變大對沒有影響因為我不會用,新的影像晶片沒什麼吸引力(尤其看過樣片之後),VGA 影片沒在用所以吸引不了我,不想多買 SDHC 所以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高 ISO 變乾淨得感覺反而讓我覺得失去 GRD 的特色,GRD 用了一年多,似乎一點喜新厭舊的感覺也沒有,還想繼續用好久好久。

今天在某勸敗大戰看到一堆人在嫌棄沒有防手震,心血來潮去找出一下文章來說明一下,防手震對於廣角的焦段來說應該是作用不大的,市售有防手震的DC多半是有光學變焦到望遠端的機器,沒有防手震也許是降低成本的一個做法。

根據KonicaMinolta Dynax 5D 完全測試(三)防手震技術篇(Konica Minolta 是最早將「機身防手震」技術實現並量產的廠家。)

其中提到:
安全快門
到底要多快的快門速度才能避免拍出模糊的照片呢?在這兒我們提供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讓大家參考。參考公式是「焦長分之一」。假設我們相機上所裝置的鏡頭是200mm,那麼安全快門就是1/200秒。




feet (by 小帽(Hat))

這一篇科學人雜誌網站的防手震相機也提到:
美國佳能公司位於紐約州成功湖的科技影像部負責人衛斯佛說:「影像穩定功能最初是出現在高階相機中,因為它們的變焦範圍長,需要更好的防手震補正功能。但是10倍,甚至12倍的光學變焦功能也開始出現在中階相機上,所以影像穩定功能也必須朝這類相機發展。這會增加成本,但消費者會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個人認知上是指防手震在高倍率變焦上才比較明顯有作用,而 GRD (不管一或二),焦距都是 28mm,理論上安全快門是 1/28 (通常以 1/30 來計),所以才會說「防手震對於廣角的焦段來說應該是作用不大的」

另外在這一篇也提到需要用到防手震的三個情境:長焦距拍攝、低光源環境拍攝、微距拍攝。GRD 的微距應該是不用太防震,上述所提的微距拍攝是指一般普羅大眾所會用到的單眼微距鏡頭,通常也是中長焦段,GRD 那樣短短的一公分近拍模式,根本沒機會讓你晃來晃去。比較有機會跟 GRD 有關係到的就是低光源環境拍攝了,可是既然高 ISO 都已改善得那麼好了,那何必要增加成本呢?(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GRD 高 ISO 的顆粒感。)

以上。



左營啟明堂 (by 小帽(Hat))
(這一張是手持一秒拍的...我想我對防手震免疫!)


補充另一個找到的:數位相機之防手震分析 (.pdf)。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研究看看。
GR DIGITAL II 官網介紹及規格
一、二代與 GX100 比較







concept of photography


|
拍

有一種意念非常的強烈,就是該好好磨練觀景窗後面那顆腦袋了。

前一兩個禮拜,參加公司的攝影社舉辦的晨昏外拍活動,請來了台灣有名的風景人文攝影老師:顏明邦老師前來指導,首先老師在課堂上簡單的講解一下風景攝影,由於老師是以 4x5 中型相機為主力,講究的是穩定的構圖、精準的曝光,所呈現的照片裡有很多是天空曝黃昏的霞光,山巒與山谷曝上入夜後的山色與零星燈光或車燈的光跡,大部分都是兩次或三次的重曝,加上十幾年經驗累積出來的目視搖黑卡技巧,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原先一直以為重複曝光就是讓一個底片上有兩個疊影,產生一種透視感覺的奇幻影像,原來重複曝光是這麼一回事啊!

老師在講課的過程裡沒有提過什麼機身、鏡頭、焦段、品牌,重點都是在於應該注意準確曝光的技巧與觀念,以及構圖平穩跟取景的技巧,這對於一直以來還停留在討論器材的階段的我是一種不小的衝擊,即便說老師是拍了幾十年的高手,財力雄厚拍片沖片(老師只拍正片)都可以不計較,但我覺得那些都是其次,而是老是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攝影人為了拍下一個畫面的那種原動力,而不是在在考慮我只擁有什麼鏡頭、行頭,只可以拍什麼?這種觀念的跳脫我覺得是對於攝影這條路上一個很重要的關卡,攝影原本就是應該要先有想法才去按快門,這樣的理念在數位時代似乎是已經漸漸消失殆盡了。

不過撇開這種高深的技術不談,老是在講課的時候,除了扛一身器材去等黃昏日出,以及拍攝晨昏光影須具備的毅力與行動力之外,讓我印像更加深刻的是,老師對於攝影人應有的道德感與責任感的觀念,是接觸攝影的這一年多來很少見的。網路上偶爾會見到一兩篇文章在談這一類的議題,但不一會兒就又被那些器材論者的洗版給擊沉,因為這樣抽象的東西感覺就不怎麼實際,不若鈔票出去新玩具入手那樣單純,也不若食指輕輕按壓得來的一個畫面來得容易,在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禮儀,溝通技巧、方式,應該怎麼去走出傳統攝影的束縛?顏老師都有很獨到的見解,與老師的幾次交談都覺得獲益良多。



晨 (老師說這個是柯錫杰風格)

另外還有一個觀念就是所謂的後制,老師認為攝影應該呈現出來的,就是腦袋中預想的一個完整個畫面,所以在一張 4x5 底片上曝光兩次、三次,在鏡頭前加上減光鏡、偏光鏡、濾鏡、搖黑卡......等等,都視為必須的前制過程,不過這些動作有一些在數位相機上是沒辦法一次做到的,例如二次曝光,因為數位相機理論上一次快門廉作動就是產生一個圖檔,即便是機身有重覆曝光能,也是利用軟體演算的方式重疊影像來呈現以前銀鹽時代真正重複曝光的表現,老師的觀念裡不論是前制後制,拍個兩三張正確曝光的照片,到電腦裡面去合成剪貼,也是正當的事。

這跟我之前的觀念有著完全相反的不同,我總認為拍照就是該一次定勝負,而在電腦裡面修修改改就不成體統了,因為回到電腦上可以做的後制、手法方式,遠遠多過於前制作業可以控制的,很有機會會模糊掉原本的想法及畫面,比如說陰天的時候拍下了一扇紅色舊鐵門,回到電腦上修修改改,變成了晴天的一扇紅通通的鐵門,這樣的結果會讓我覺得失去了拍這張照片的原意。不過這有一點扯太遠,老師的意思是指在拍大景的時候,有時候天空的亮部與底下的構圖快門差了七八格,這時候可以先對天空拍一張自己想要的顏色,然後再拍一張底下的構圖,然後兩張去剪貼成一張照片,這樣後制的結果在老師的認定意義裡是跟重複曝光一樣的意思。而不是去修改自己拍下來不正確的曝光,這樣就失去磨練攝影技術的機會了。

這些前制、後制的認知跟派別也都是題外話,其實怎麼做都無所謂,這一趟課程最大的收穫是當想要拍一張照片的時候,除了要掌握一些光圈、快門的正確組合,適當的構圖技巧之外,在按下快門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數位相機,不論是單眼或是小 DC,按下快門之前先想想,你覺得這個畫面好看,哪裡好看?為什麼好看?這個好看的畫面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這個畫面讓你感到舒服還是快樂?這個好看的畫面也能讓人到舒服跟快樂嗎?你想透過這個畫面告訴看照片的人那些事情?想讓看照片的人看了之後有些什麼想法?這照片讓人看了會不會有什麼好的壞的影響?這樣的攝影「前制」作業,我覺得才是最根本的原點。


多想一想,再按下快門。


淹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日本雜誌介紹單車通勤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是個美人

美女獨照
美女獨照
偷偷告訴你,這一頁有他的個人資料,她30歲了,已經不歸我管了......orz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通勤素人

鼓勵員工單車通勤的模範企業
鼓勵員工單車通勤的模範企業
單車界有名的 S 社

單車界有名的 S 社
單車界有名的 S 社

盥洗設施
盥洗設施
台灣什麼時候才會有啊!?????

專用停車場、打氣補給站...等等
專用停車場、打氣補給站...等等
自家做零件的應該取之不竭吧 XD

S 社單車通勤員工
S 社單車通勤員工
兩頁的下面好像一個51歲、一個60歲了



台灣加油!!別再一直趕羚羊了!草之擺不擺?關他......馬的什麼是啊?





seiko samurai 使用兩年心得


|
7S25 機蕊 (by 小帽(Hat))

Watchbus 腕錶巴士有人問我使用心得,颱風天就來碎碎念一下吧!

使用 seiko samurai 的這一段時間以來,其實也只有前半年會比較在意他的準確性,畢竟因為這是小弟的第一只機械錶,所以格外吹毛求疵,前兩三個月還搞得自己不太平靜(詳小抱怨一下我的samurai日差+1),不過後來這只錶的誤差印象中一個月大約是五六分鐘上下(很久沒測量了),算 180 秒再除以一個月 30 天來看,一天誤差大概是 +6 秒,以 7S25 機蕊來說,比起官方公佈的日差+45秒~-35秒,應該是算很優秀了!

小弟算是蠻會流汗的體質(胖也是有點關係啦!),平常有在騎單車通勤上下班的習慣,偶爾會戴著表就直接上路了,這只錶說實在是不太適合騎單車,因為有點重量,且金屬錶帶不如橡膠錶帶款式比較容易調整符合手腕大小的間隙,所以經常會晃來晃去,有時會壓迫在手腕的地方,很難不去注意到它,所以得常舉起手來甩它一甩,不過通勤路程不長,單趟大約只有七公里,所以也就不怎麼在意重量這件事了。



外緣碰撞掉漆 (by 小帽(Hat))

天氣熱一點的季節,通常到了公司或是回到家裡的時候,錶的內側會附著一些汗水,也沒有特別的保養方式,就跟清洗眼鏡一樣,利用去油效果比較好、質地又溫和的沙拉托,把汗水跟外面的油污髒空氣一起清洗一遍,稍微擦一下擦得到的水珠,然後擺著晾乾,這樣過了兩年還是一樣的亮晶晶!在擺放的時候,就以前所得到的資訊是建議將龍頭(三點鐘方向)朝上,這樣可避免不小心龍頭撞擊到桌面而影響內部機戒運作的精密度,雖然說這一只錶不算太高貴,但是好好保護保養,一樣可以上你用上個五年十年沒問題的。

另外,很幸運的小弟並沒有對鈦金屬過敏的反應,所以可以享受金屬錶帶的質感又同時具備輕便的特性。大抵來說,seiko samurai 算是一只物超所值的好錶,同級的潛水錶當中,作工(Made in Japan)、品質(全只都是鈦)、性能(防水 200 公尺)要像它一樣恐怕沒幾只可以比。當然鈦的缺點不是沒有,最明顯的就是很容易留下刮痕,不過就了也就習慣了,還有這只錶的鏡面處是由內往外斜下去,不小心撞到時外圈內邊會刮掉一層漆,摔過也撞過好幾次,留下來的也只是一些輕微的痕跡而已。現在只要稍微將它的鏡面擦亮(不知是否為藍寶石鏡面),還是會有人誤以為小弟又敗新手錶,哈,可見得其耐看以及製作精良的程度,是不會讓你戴上一兩年就有所變質。



AUTOMATIC! TITANIUM! SCUBA! 防水200M! (by 小帽(Hat))




補上介紹連結,感覺還真是只有歷久彌新可以用來形容啊!
seiko SBDA003
プロスペックス SBDA003








Are you still bike to work ? YES! I AM!!


|
bike to work everyday (by 小帽(Hat))

你還在騎單車通勤嗎?是的,我還在騎!


bike to work everyday (by 小帽(Hat))這篇文章裡頭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個人認為應該要澄清一下,首先這樣的統計「數字」,是在一天之內的上下班時段統計出來的嗎?或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統計來說單車騎士所受的傷害是機車族的兩倍?(原文所附連結並無內容且引用報導文字中並未提到「單車族」)竊以為不應該這樣將兩篇報導的「數字」這麼來計算,因為兩篇報導的「條件」跟「基礎」並不一樣,這樣的表達就好像水果日報還是二跟零之間周刊似的,用張模糊的照片再私自配上旁白來炒新聞一樣聳動。就跟一天騎車一百公里騎十二天環島,跟一天騎三百公里騎四天環島,兩種人的結果一樣但過程不同,重要的是「過程」,「過程」才是這個世界組成的基版單位。

首先來說明單車通勤,大部分的通勤族必須恪遵公司行號的上班時間,假設從家裡到公司,騎機車需花費半小時,所以八點上班只要等到七點半再出門就可以了,而相同條件的普羅大眾機車族都這麼實現的時候,城市裡的馬路當然就會擁擠,車輛數量就會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勢必高於平常的時間。

bike to work everyday (by 小帽(Hat))相同條件之下的單車通勤族,出發前就會知道騎單車一定不會也是半小時,除非整條馬路都沒車、沒紅綠燈!所以呢,單車通勤族勢必會提早出門(作者回應裡提到步行一小時去搭成運輸系統難道不須提早出門),而當提早出門的情況之下,城市裡的車流量絕對會比較少於上段所提到的上班巔峰期(以個人通勤的經驗來說),當車流量少於平常時的情況之下,相對二氧化碳的產量也不會是用來做學術研究的參考依據,不然就不準了,這麼一路判斷下來,我覺得要說單車通勤族會吸入比機車族兩倍的廢棄是不合理的,反而可以比汽機車通勤族吸收更多行道樹釋放的氧氣,那不是離二手煙越來越遠了嗎?

再以單車通勤的好處來看,假設您是 off-road 愛好者,您喜歡在林道裡上下奔馳,那麼您怎麼能錯過平常通勤的練習時間呢?亂假設一個例子,萬一您因為捨棄以單車通勤,疏於保持體能(也假設上班族平常沒多少時間好運動),在停等紅燈時練一練定竿、在路上熟練變速技巧、閃避坑洞的反射動作,萬一在林道遇到惡劣地形而無法立即反應去避開,摔了一身傷,那麼受的傷害會比騎車吸廢氣輕嗎?搞不好再也不能騎車也不一定啊!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是萬一中的萬一,希望永遠別發生在任何單車愛好者的身上。

bike to work everyday (by 小帽(Hat))如果因為環境因素而捨棄投入單車通勤行列,只願假日才到山上去玩玩林道,那麼我覺得總有一天會沒有林道可以騎,因為世界將會被人的私心破壞殆盡。正因為這樣的負面報導出來恫赫人心之際,單車人更因該認清事實情況,積極提倡以單車通勤,以大眾運輸替代也很好(這篇文章的回應中有提到,作者改以走路一小時,搭配大眾運輸系統通勤),難道多一人以單車代步,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完全不會減少嗎?那麼多五十個、一百個、五百個、一千個呢?這樣視而不見的駝鳥私心個人覺得十分不可取!

同事之間有很讚歎我每日單車通勤,但一直沒勇氣去實現;也有人一笑置之,笑我吸都在吸廢棄,就跟這篇文章的觀點一樣一樣,可是沒想過廢棄從哪來嗎?是笑我的人開車來所產生的,是沒有勇氣的人騎機車來製造的,這樣說沒錯吧!並不是在譴責,而是希望能夠闡明單車通勤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那麼可怕,希望大家能一起減少製造二氧化碳,保護我們的環境不再惡化。PEACE。


後記:
之前也看過這位作者不少文章,但逐漸發現所引經據典的部分都相當籠統,且理解報導的深度感覺不足,例如說本篇的:你還在騎單車通勤嗎?裡提到的:「單車族除了和機車族一樣暴露在相同環境下,心肺交換率更是比機車族多出一倍。機車族每分鐘吸了 400 根二手菸,那單車族不就吸了超過 800 根二手煙了!?」其不可參考的原因前段已略為說明,這裡所指的單車族事實上只是極少數必須在那樣環境下騎乘的族群,根本與單車通勤族無關;又像單車運動與骨質疏鬆裡回應所提到的「一篇來自英國的研究報告,內容大概是描述倫敦交通空氣污染嚴重,單車通勤族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比常人要高,最近一兩年,忘了是從報紙還是期刊上看到的,您可以自己去找找....」這就是作者所謂丟出來的球?若是以個人來說是覺得根本無從接起,Google 過中英文關鍵字不下上百頁,就是找不到相關資訊(也許是個人 sourcing 能力太差),個人覺得這樣的文字好像煞有其事但又缺乏立論基礎,如果能將該報導完整呈現相信能更有說服力。


bike to work everyday (by 小帽(Hat))

好了嗎?上路吧!我在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