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美不美的差別


|
逛大街


近日在作京都出遊的功課,因為還不是很懂得怎麼閱讀京都地址的表示方式,所以最常用 google map 確認要去的每一個地點,然後想到這週末要去台中喝喜酒,也用 google map 確了一下要去的幾個地方,由於給 google map 地址,他定位出來的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所以通常都會在前後左右用 google street 確認一下,突然就發現,兩個城市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路邊停放的車輛。台灣美不起來的原因絕對是路上停放的車輛跟機車太多!

車輛太多,且任意停放這種情況,在台灣幾乎到處都有,鄉下就比較少但也是大概都隨意停放,數量不大看起來就沒那麼擁擠跟醜陋。以一個城市來說,京都相對就非常少,即便是比起我們的台南、嘉義之輩,京都的街頭實景幾乎看到的都是行人,或是騎自行車的民眾,機車相當少,有汽車也是在路上走,不是停放在路邊(卸貨、自宅除外),這跟在京都的交通多半都可以利用地鐵跟公車來到達目的地不無關係。

摩托車

躲太陽




也許效率上,自己有車的機動性會比較高,但若懂得規劃時間,清楚的了解這一趟出門的目的跟目標,精簡隨身物品,可以提前搭乘公車或大眾運輸工具抵達目的地,我覺得後者效率不會比較差,至少不需要花精神在路上爭道,還有找停車位,後者的思考效率說不定是更好,還可以體會一個城市的靈魂!

此外看了不下百家的餐廳、咖啡店,有幾十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老店、有現代風格的名店,也有改造老屋、町屋再利用的復古店家。台灣其實模仿的風格幾乎都相當到位了,只是店舖落在台灣的街道上突兀的感覺,跟京都的店舖相對融入整座城市的感覺,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大抵是跟上述的情形脫離不了關係。此外就是人家所謂的設計,除了將巧思實現以外,幾乎都會考糧到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消費習慣,我感受到的,首要是保有古老傳統與新意念的傳達,而不一昧的只是考慮潮流跟消費,還有想賺錢,例如四百年歷史的永樂屋一系列的店舖跟手拭、日用品,跟他們的網站,我覺得是很棒的例子。

躲貓貓




一個文化的形成,背後除了需要夠聰明的領導者,也要有夠強的凝聚意識,還需要有夠長的時間,反觀台灣的部份獨立工作者,老是把推向國際掛在嘴邊,不斷地消費老屋,轉玩舊有的傳統,而不是去保護、維護,或是好好的利用、再造。把一間老舊的房舍,像是不經過太多的破壞,改裝成具有現代跟復古融合在一起的店舖,然後在裏面賣手作雜貨像布包、皮製品之類的,賣一些漂亮照片印成的明信片,賣些年輕藝術家的產品,賣咖啡,擺了一堆跟文藝活動有關的文宣,這樣就算在復興文化或是創造文化了嗎?我看見的,只是八寶粥般的大鍋湯而已。

除了羨慕我只有感嘆了。


如有問題請洽.......









2 回應:

匿名 提到...

一點也沒錯~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與自發性的人心配何,這塊土地時間不夠,人心又傾向金錢效率至上,生活的享受被視為浪費,美感的培養被視為無謂,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從教育和媒體做起。

很沉重,但是有做而且做的對,就有希望。

LTC車友留

小帽 提到...

車友你好啊,萬事起頭難,所以從很小的地方都要求自己要先做到。這樣再來說給別人聽起碼不會被打槍。(會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就看個人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