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器材] Leica Summicron-M 50mm 與 50mm DR(Dual Range)


|
花瓣淚.......風景好


§ Leica Summicron-M 50mm 各代簡史



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應該是來自香港),提到用足球前鋒來比喻 Leica M 的 4 種標頭(50mm 系列):

Elmar:最傳統意義上的前鋒,頭球非常好,其他門前技術一般,當然前鋒的意識是無可挑剔的。比如 Oliver Bierhoff。比較常見。

Summicron:能力最均衡、全面的、現代意義上的前鋒,各項技術都很好,進球數也最高,但個人特色不明顯,球風樸實,比如 Gianluca Vialli、Gabriel Omar Batistuta。十年一遇。

Summilux:比之十年一遇型,綜合能力和進球率可能略不如前,但個人風格鮮明,屢有驚世的神來之作,比十年一遇型更富藝術性,更令人難忘。比如 Marco van Basten、Roberto Baggio、Gustavo Lionel Siviero。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的化身,其出類拔萃完全得自天賦,場上的一舉一動俱是經典,即使缺點也令人回味,百談不厭,永世的傳說。比如吸毒鬥毆的 Diego Armando Maradona、愛預測鬧笑話的 Edison Arantes do Nascimento。百年一遇。

上述這段有趣的比喻當中,可以約略感受到在歷年 Leica M 50mm 的發展史上,各個級數都有著為人稱道的佳話,這次我們要來聊聊的,是最出色、也是綜合評價最佳的 Summicron-M 50mm。接著以 Leica 徠卡 M 口鏡頭詳談一文為基礎,以及參考 Leica Wiki 等數篇文獻當中,把所能找到的相關資訊盡量補充、整理出來(族繁不及備載,請參考文中或延伸閱讀的連結文章和圖片說明),文多且細,還請諸位看官多點耐心。Summicron-M 50mm 的歷史,大致一共分成底下幾個時期。


-- 第一版 1951-1957 年生產的銀色(Chrom)縮頭(Collapsible,又名縮頭五),有螺牙跟 M mount 兩種。表現雖然不錯,但相較之下還是不如後期鏡頭(不像八枚那樣比較起來還是很有特色)。因為機身的設計問題,用於 M5 和 CL 機身時不能縮頭。鏡組 6 群 7 枚,前玉的鍍膜相當軟,極容易劃傷或是出現灰霧,最近對焦距離 1 公尺。因可明顯從外觀分辨,Summicron-M 50mm 幾個版本的序號也不是那麼的絕對重要了。自己曾短暫的把玩跟試拍過一些照片,感想是抗耀光完全不行,縮光圈來拍也是一樣,有時還會有種佛祖顯靈般的光暈(flare),是會整個白掉,不是像 Summilux-M 35mm pre-ASPH 那種「聖光」(Glow)。該鏡頭因前玉擦拭痕跡不少,在解析度方面也無法得到可接受的結果,鏡片漂亮一點的縮頭五也許會好些。唯獨在黑白片的反差表現,不硬不軟,是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舒服,並且早期它也曾經是 Henri Cartier-Bresson 最喜歡用的鏡頭之一。


停車場



-- 第二版 1956-1968 年,銀色(Chrom) Rigid,亦有少量特別定製的黑漆版本跟珍貴的 M39 螺牙版(screw mount,1160 只)。從審美的觀點上來考量,這款鏡頭的外觀非常漂亮,有對焦撥桿,手感相當好,因此用家和玩家都追捧它。曾有日本的攝影雜誌(Japanese photography magazine)(註)測試了這款鏡頭,認為它是所有 Summicron 50mm 裡面清晰度(折衷了較低的反差)最高的。

註:在這段落的 50/2 Summicron 當中提到的,很有可能是萊卡通信。


它曾經被認為與第一版的 Summicron 有著相同的光學設計,但是已經被證實兩個鏡頭的確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兩者結構雖然相似,但第二、第三版都用了四片 Leica 自己開發的 LaK9 稀土玻璃,第一片及第二片鏡片之距離由 0.28mm 增至 1.52mm,解決了像差跟色散問題,提高了分辨率,但也使全開一、兩級光圈的影像對比稍低(註 1)。鏡組 6 群 7 枚,前鏡片 LaK9 的鍍膜非常軟,很容易劃傷或出現擦拭痕跡。最近對焦距離 1 公尺。生產年份當中也包含 50mm DR,因此也有部份文獻將 50mm Rigid 跟 50mm DR 歸在同一版,根據 Erwin Putt 的資料簡中翻譯),兩者的鏡組設計被認為是完全相同的。也有資料顯示 50mm DR 為了像場平整度,對第二、五、六片鏡片作了調整,但是不是真的有改版的資訊跟時間點都不是很明確。(註 2)

註 1:DR Contrast And The 'rare Earth' Summicron
註 2:偉大的一代名頭!M 50MM RIGID 這篇文章當中,有將 Rigid 的前後鏡組旋開的照片,看起來似乎跟 DR 有些微不同(光圈葉片一段鏡筒也被拆開),但仍無法證實結構的差異,有可能只是針對近攝範圍的焦距調整。參考圖片:Rigid 1Rigid 2DR



Rigid 的刻印曾有小改版,但沒有很明確的分野,早期的鏡口刻字為 Ernst Leitz GmbH Wetzlar、f=5cm 1:2 Nr.XXXXXX,鏡身的對焦環只標示 feet 或 meter (m),並有 Germany 字樣;後期的鏡口刻印為 LEITZ WETZLAR、序號前無 Nr. 字樣,以及 1:2/50,鏡身的對焦環同時標示 feet 及 meter (m),並有 Germany 或 LENS MADE IN GERMANY 字樣。在同時標示的鏡身上頭的 m 字樣旁邊,早期有寫焦距編號 19(19 表示鏡頭焦距出廠測試為 51.9mm,16 表示鏡頭焦距出廠測試為 51.6mm,有遇到相同標示則類推)(註),後來則取消不寫。(但還是會刻印在內部鏡筒,作為一個出廠測試證明)

註:焦距標示參考資訊出處


誰的腳踏車



-- 第三版 1956-1968 年,銀色(Chrom)有兩段的對焦範圍的 DR(Dual Range)版,亦有少量特別的 prototype 黑漆版本。雖然多數「專家」稱它的光學設計與 Rigid 相同,但根據美國已停刊著名的攝影雜誌「現代攝影」(American photography magazine)及 Modern Photography magazine(註)的測試,這支 50mm DR 是所有曾被測試鏡頭中清晰度最高的,超過 100 lp/mm,影像解析能力遠超於底片的能力。鏡組跟 Rigid 同樣是 6 群 7 枚,所有 M 鏡頭裡,它的近攝(Near Focus)能力最強。同時也有許多經驗豐富的 DR 玩家宣稱兩支鏡頭的表現有所區別,並相信是因為它們的光學設計不同所造成的。由於多了一個近攝眼鏡 goggles(SDPOO)的平台,DR 沒有 Rigid 那麼外觀迷人。儘管如此,這支鏡頭集高解像力和低反差於一身,並且有極優美的焦外成像(散景),它還是受到用家的青睞。

註:文字出處 Leica M 50/2 Dual Range Summicron


50mm DR 曾有個小改版,早期的 DR 版本最近對焦至 19 英吋(48.26 公分),鏡口刻字為 Ernst Leitz GmbH Wetzlar、f=5cm 1:2 Nr.XXXXXX,且對焦環略窄,上面只有 feet 或 meter (m) 刻度(不同時存在),對焦環壓花紋路稍淺(knurling ON the ridges)。另外還標註放大倍率從 1:15 到 1:0.75,早期的眼鏡上有個帶框的商標,裡面寫著「E. Leitz / Wetzlar」。後期的 DR 版本最近對焦至 20 英吋(50.8 公分),刻印為 LEITZ WETZLAR、序號前無 Nr. 字樣,以及 1:2/50,對焦環略寬,上面同時刻有 feet 和 meter (m),沒有再標上放大率它的眼鏡上刻有「Leitz Wetzlar」文字,沒有框線對焦環的壓花更大更深(knurling BETWEEN the ridges)。很貴的經典鍍鉻前蓋很容易掉,以及出現凹痕或刮傷(我的就是),所以有前輩建議把它收起來,找個塑膠蓋子替用,或是使用可倒置的遮光罩也是個好主意。(註)

註:50mm DR 可用的遮光罩(Hood)型號,實用與古典各有選擇,提供參考:12538(塑膠、可倒裝)、12585 / 12585H(金屬、可倒裝,12585H 比 12585 多刻了 1:2/35),ITDOO(不可倒裝),12571 / IROOA (可倒裝)。給 Elmar-M 50mm 用的 12549(chrome) / 12550(black) 螺牙式(39mm)遮光罩也可以,但是就不能用保護鏡或濾鏡了。


另有一說後期 DR 鏡片上的鍍膜更加「暖調」和「堅硬」,反差、光學性能都更好(註 1),但沒有查到有更改光學材料的記載,不能確定是否所有後期 DR 都有這樣的不同。購買時可能要額外注意,因為前期眼鏡平台上的固定鋼珠較大,所以前期的近攝眼鏡可以用在後期的 DR 鏡頭,但後期的近攝眼鏡就無法用於前期的 DR 鏡頭,建議找有跟眼鏡一起賣的組合,因為 DR 有前後期之分,個別買搭配上也是一個問題。眼鏡有配一個小皮套,也是不好找,但個人覺得這可有可無。此外就是前鏡片的鍍膜非常軟,容易劃傷或出現灰霧,也極有可能內部鍍磨的出現變質,如果需要清理可能要衡量是不是值得。DR 鏡組跟鏡筒旋開之後,搭配專用的接環也可以使用在拍特寫的 Leica Visoflex 系統(註 2),一般購買的時候也會核對前後鏡筒的序號是否有一致。(請參考影片

註 1:該樓發言的第四段
註 2:sumicron 50 f2 rigid 鏡頭可以分解?文中有簡單說明。



小花模式



DR 只能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裝上機身。那支眼鏡是個可以隨時裝卸的配件(眼鏡上下鏡頭的時機後有詳述),能輕鬆地安放在機身 RF viewfinder 前的平台上。Leica 曾說明此鏡無法在 M8、M9 上使用,可能是因為 M8、M9 的機艙大小跟底片機有異, DR 近攝焦距區間鏡筒後緣(帶動連動測距機構的部份)過於突出,在一般焦距(4m ~ ∞)會頂到內部機構(註),無法使用(或安裝),只能使用近攝焦距。連同機身略高的 M 機如 M6 TTL、M7,不能確定近攝眼鏡是否可完全涵蓋 RF viewfinder? Epson R-D1、Leica CL、Minolta CLE 也可以裝 DR,但近拍眼鏡會跟 RF viewfinder 寬度不合(M5 可能也是),Zeiss Ikon ZM、Bessa 系列也可以裝,同樣眼鏡會有搭配問題,以及轉不到無限遠(只能轉到 10m ~ ∞ 中間)(Rollei 35RF 是 Cosina 代工的應該也一樣)。另外就是有用家試過,Konica Hexar RF 可以完全的使用 50mm DR,應該是唯一一台非 Leica RF 可以完全使用 DR 的機身。

註:Compatibility 該段有相容性表列,也有說是 1m ~ ∞ 都不能用,總之是在一般焦距會有點問題。


要在 M8、M9 上使用 DR 有幾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直接把鏡筒後緣那突出的部份磨平,但這樣同時也會使 DR 失去近攝的功能,不如直接找其他的 50mm 來用;第二種方式比較複雜,就是將同一時期的 Rigid / DR 鏡頭分別旋開,將 DR 前鏡組裝到 Rigid 的後鏡筒上,再上到 M8、M9,如此就可以使用 DR 的一般焦距(1m ~ ∞)工作;然後要在 M8、M9 使用近攝焦距時,就直接使用 DR 原來的鏡筒,再將眼鏡上有塊輔助固定的塑膠(tab)拆除(註)。這些玩家的實驗略為提示了,Rigid 跟 DR 的結構非常相近,以及 DR 的光學品質確實不點同於 Rigid,有其獨特之處。

註:Leica M8 & 50mm F 2 Summicron DRLeitz Summicron 50/2 DR 使用於 M8/M9 方法1963 Summicron 50/2 DR Won't Mount on M8 這三個連結都說可以這樣玩。


此外這麼做絕對是有風險的,螺牙崩掉或是「走鐘」讓鏡頭移焦就等於廢了,真的要這樣玩要想清楚。另外可能必須注意在前後鏡組旋開之後,內部手刻的記號,那是出廠時測試的實際焦距,最好選擇都一樣的如 51.9 來玩,才不會越玩問題越多。(是說也有一樣 51.9 但是組合之後對焦表尺不能吻合的)。最後一種就是找 UOORF + SOMKY 這種老接環來轉接,就可以在一般焦距跟近攝焦距正常使用 DR 鏡組,但好像不完全可涵蓋 DR 原本的近攝焦距,且使用上也不是太便利。

網路上有經驗的用家也建議 50mm DR 要上機身時,最好轉到無限遠的位置,否則鏡頭可能很難上下機身。理由是因為 DR 後端帶動近攝區間那一段對焦鏡筒,跟正常區間的對焦鏡筒兩者有蠻大的斷差,幾乎快形成一個直角,上下機身之前沒有轉無限遠的話,該斷差有機會繞不過 RF 的對焦機構而卡住。自己上下鏡頭的時候有遇到的情形是,對焦表尺比較靠近距離段的部份(1m~1.2m 之間),要拿下來時會有點卡住的情形,查看應該就是近攝區間那直角擋住所造成,轉到 1.5m 就可以正常上下鏡頭,但方便記憶操作程序的話,還是直接轉到無限遠比較乾脆。


工事中.......肌肉人




使用手冊上建議,要使用近拍功能時,鏡頭裝上機身後,將對焦環往上提起,移動卡榫繞過區間分隔的小擋板至近攝焦距(停在近攝區間的最遠距離,約為表尺 88 公分處),這時候對焦環會呈現固定不動的狀態(請不要用力轉動),然後才裝上眼鏡,裝上眼鏡後就能正確使用近攝功能了。要裝上眼鏡才能轉動對焦環進行近攝的原因是,安裝眼鏡的平台上那顆鋼珠,是用來確保眼鏡有裝上的機構,防止任意轉動造成 RF 的損傷。

也有人會按住鋼珠來進行近攝對焦,但不建議這樣作。裝上眼鏡之後,卡榫會無法轉回一般焦段,也請愛惜手上的鏡頭不要硬轉,雖然它是黃銅合金材質的鏡筒,手感比起現代鏡格外扎實。要拆下鏡頭時,也需先將卡榫轉到近攝焦距的最遠距離(約為表尺 88 公分處),拿下近攝眼鏡,移動卡榫繞過區間分隔的小擋板至一般區間(1.5m 以上或轉到無限遠),再卸下鏡頭。如此繁瑣的交代是為了幫助讀者保護手上的鏡頭跟機身,雖然囉唆,但實際上玩起來卻是格外有趣。

另有一則建議是儘量不要在機身上變換近攝焦距,因為 DR 帶動近攝焦距的對焦鏡筒斷差較大(參考圖2),長期這樣推動連動對焦器也有可能會損害 RF 的功能。當然,這也沒有實際案例證實,但也保留這些文字提供參考。我自己試過手上的 M6 non-TTL 跟 DR,直接轉換過去是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會害怕弄壞機身的話就乖乖先把鏡頭拆下來,把卡榫轉過近攝區間再上到機身(這樣上去沒問題),記得不可以先戴眼鏡,因為眼鏡上那塊塑膠擋板會卡到機身。(前面有說你有沒有注意看!!)

香港曾有攝影同好指出,很難在 M6 0.85x (#2296539)機身上使用後期 DR 鏡頭的近攝功能,儘管將鏡頭安上機身沒有問題,但是機身內部的某個部件顯然阻止了鏡頭的近攝工作。但無法確定是否所有的 M6 0.85x 機身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買 DR 用於 M6 的話,先試一試總是個好主意。(這段早期的文字,無法考證是否有將固定塑膠拆除,也無法證實 M6 0.85x 是否為較高的 TTL 機身,或者是眼鏡跟鏡頭(鏡筒)搭配上就出了問題?還是鏡筒後段的大斷差所造成的問題?謹此保留提供參考。)


-- 第四版 1969-1979,黑色(不會露銅),鏡筒沒有印「50」,無對焦桿或鎖,又稱高腳五。鏡組重新設計改成 5 群 6 枚(第四、五片鏡片各自為一群),它採用了四片由 Leitz 所開發的玻璃 LaFN2(註 1)。這設計有五個鏡面是平的,使鏡頭的製造及裝箝的程序簡化不少。由於雙高斯結構有相當的殘留非球面像差,雖經過有效的校正,於全開光圈時中央的反差優於 Rigid / DR,但中央以外仍難免有些微的質素會下降,不過縮小二、三級光圈後會顯著改善成像。前期在德國生產,後期產線移到加拿大 Midland, Ontario(註 2)。此鏡表現亦十分均衡,抗耀光能力變好,反差比前者略為提高,有人笑稱「逢高必堅」,分辨率略為下降,多數使用者認為其表現無法與前後期的 Summicron-M 50mm 相比,較無明顯特色,評價有好有壞,但也因此二手價相對穩定。當時是繼 DR 後,Summicron-M 50mm 鏡頭裡能對焦最近的鏡頭,可最近對焦距離 0.7 公尺,之後的版本也都是,同時也是 M 機 RF 的極限。

註 1:文字出處 我的徠卡旁軸頭OPTICAL GLASSES
註 2:Leica 德製和加拿大製的一點資料原文



夕陽



-- 第五版 1979-1994 黑色(不會露銅),鏡筒印有「50」,加上對焦桿(Focus Tab),有兩種造型:月牙型(concave tab)跟虎爪型(tiger paw),又俗稱月牙版,或虎爪版。直到這一代為止,所有的 Summicron-M 50mm 都仍是採外接式遮光罩(上面提到那些)。為減少鏡面與空氣的接觸面,鏡組改成 4 群 6 枚(第四、五片鏡片合成一群),提高了影像素質,光圈葉片從前幾版的十片改成八片,重量僅有 195 克,是所有 Summicron-M 50mm 當中最輕的。

帶對焦桿的 Summicron-M 50mm 一開始生產都是黑色,加拿大廠製,後期加拿大 Wetzlar 廠收攤,1986 年產線移回德國(SOLM 新廠房,M6 也也差不多從那時候進入量產)(註 1),部分鏡頭也生產了特別版跟銀色(Silver)版本,包括 7 枚(Summicron-M 35mm pre-ASPH)和 Summicron-M 50mm,生產量都不多,物以稀為貴。另外還有搭配 M4-P 所發行的 Leica 70 週年紀念版,鏡身有 1913 - 1983 字樣,共 800 枚;跟 200 支特别版,配合 Colombo M6 紀念機一併發售。By the way, M6 也是紀念機型最多的一款 M 機,如:Hello Kitty 20 週年紀念機...... 不多說了。沒有找到以對焦桿形式對應生產地的資訊(註 2),也沒有資訊指出此鏡在德、加兩國生產出來的品質有所差異,相信對焦桿只是反應在材料成本的改變,其前後期光學性能並無明顯不同。

註 1:鏡頭刻字可略為區分產地,加拿大 Wetzlar 生產:LEITZ LENS MADE IN CANADA、LEITZ;或德國 SOLM 製造:LEICA(after 1986)。第二個回應所提到的工廠歷史
註 2:同樣是加拿大廠生產的就兩種對焦桿形式都有,圖一:加拿大月牙版圖二:加拿大虎爪版。從序號看來,虎爪早於月牙,所以在加拿大後期乃至德國出廠的,應該都是做成月牙造型。



之前也使用第五版的 Summicorn-M 50mm 有段時間,有對焦桿的設計在操作上十分方便,習慣了 RF 的對焦方式之後,眼睛可以不需要看景深表尺,利用撥桿的位置跟取景框線,可以更快速的對焦拍照,有時甚至比自動對焦更快,不過當然是要看熟練程度而言(註)。這一版的光學素質已是備受推崇的設計,即便是下一版也沒有再作任何異動,只有修改鏡筒的部份,不論在色彩還原度、抗耀光能力、光圈全開的解析度、中央到邊緣的解像力都十分出色,均屬於品學兼優的模範生類型。當時在使用的經驗上,並不覺得這一版的鏡頭反差會算大,比起其他更新的如改用 ASPH 鏡片的鏡頭來說,反差都還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有時反差略為提高,反而可以增加畫面的立體感,在傳統或數位暗房這算是很常使用的技巧,如果能夠熟練的操作這隻鏡頭,在光學表現上幾乎可說是無懈可擊了。在彩色跟黑白的表現都相當可圈可點,頗有七枚的味道,當然除了散景以外。(個人認為)

註:徠卡鏡頭的精髓 Leica Finger Tab,參考一下文中說明可略知一二。


夕陽無限好



-- 第六版 1994 至今,一般稱最後一個版本為現行版,有銀色(Silver)和黑色(不會露銅),鏡筒印有「50」,改成內置遮光罩,也取消了對焦撥桿,算是瘦身這樣(連同遮光罩的重量、體積一起算起來)。光學設計與前一版的設計相同,鏡組 4 群 6 枚,,黑色重 240 克、銀色重 335 克以及少量 1999 年生產的螺牙版,重 325 克,相當罕見。2001 年 12 月,Leica 生產 500 支鈦色 Summicron-M 50mm 鏡頭配合 M6 鈦機的銷售,重 335 克。以及 2003 年發行了 1000 只紀念 Summicron-M 50mm 誕生 50 週年的紀念版本,鏡片為現行版材料與光學結構,外型則為第二版 Rigid 的造型。


以上,為 Summicron-M 50mm 大略的歷史演進,第六版至今也快 20 年了都沒有改版過,其完成程度可見一般。也曾有看過以光學結構作區分,將 Rigid / DR 歸類在同一版(version 2),分成 type 1 跟 type 2,以及月牙版跟現行版因光學結構無異,也被歸在同一版(version 4),也用 type 1 跟 2 來區分(註)。其實分法大同小異,因為每一個版本的外型都很明顯有不同的地方,很好辨識。不過只聊這些老掉牙的橋段大概有點不太過癮,所以緊接著要繼續來談談 Summicron-M 50mm 中比較特別的 50mm DR。前文也介紹了不少關於 50mm DR 的一些歷史跟使用注意事項,這邊要繼續再補充一些「稗官野史」。

註:另一種版本分法


睡午覺




==================== 中.場.休.息.分.隔.線 ====================



§ Leica Summicron-M 50mm DR(Dual Range)




Leica Summicron-M 50mm F2 Dual Range



在紀錄當中,50mm DR 的生產年份只到 1968 年,但正確的來說,在 Summicron (II) f= 5 cm 1:2 底下的生產年表當中,可發現 1969 年還有跟高腳五(第四版)共同又生產一批 50mm DR 銀鏡,序號共同落在 2356301~2358300 的區間。會有這批 50mm DR 的出現,有個比較特別的原因,Leica 的粗勇眾所皆知(參考前兩段),也有多次為軍事用途生產的紀錄,為此當年美軍也向 Leica 訂購了一批相機,代號 KS-15(4) 的 M2 機型,主要提供當時美軍在越戰後期使用。這批相機的特別之處,是跟 M4 一樣有快速上片機構(參考圖4),以及少部份也有搭載 M4 新型的 viewfinder(有 135mm 框線)。

當時(1969 年)正值 M2 停產跟 M4 甫推出上市之際,猜測是採購舊款型號比較便宜,然後 Leica 把庫存的 M2 機身拿來安裝 M4 新的上片機構,可以提昇一點拍攝的效率,跟消耗掉自己的庫存(Leica 也接受一般民眾送件作這樣的改裝)。這批軍用機的序號為 1163150~1163770 及1164046~1164300 之間,共 876 台,此型的軍艦部與機頂後方並無任何特別刻字,除了少部份單位發放的時後有附上像是單位產編的銘牌,故一般會用序號來區分。當時美軍向 Leica 訂購的套組還有包括 MC Meter、Summicron-M 35mm (八枚、chrome)、Summicron-M 50mm DR 跟 Elmar-M 135mm(frist version),以及非常少一部份(可能是給海軍)是搭配 ELCAN 66mm f2.0(註 1)。除了 ELCAN 66mm f2.0,這批鏡頭也有序號,但可能會是落在 Leica 發布的序號之外,例如鏡頭是八枚,但是查到的序號是落在六枚。(註 2)

註 1:資料來源。另裡頭湯姆大叔提到搭配的 35mm 是 f2.8,但在這裡這裡這裡跟註 2 提到都是 35mm f2,這篇的最後一則回覆,發文者宣稱他看過完整一套,如果屬實,此 35mm 則可確定為八枚。
註 2:資料來源(倒數第六則),CAMERA SET, STILL PICTURE KS-15(4) (手冊 pdf 檔),pdf 裡頭有上述三顆鏡頭的維修分解圖,足以證實軍購清單裡確實有這些東西。1969~1970 年適逢八枚停產,六枚接手之際,猜測 Leica 提供給軍方的鏡頭應該也是庫存或舊產線的八枚,不會是新上市的六枚。當時才沒人在炒什麼幾枚,都馬是覺得越新越貴越好。



話家常.......上樓下樓




後來美軍取消了部分訂單,Leica 便將剩下的打包,機頂刻上 M2-R 字樣,在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發佈銷售給一般用戶(流通到歐洲、亞洲售價就被炒高了),釋出販售的名稱即為 M2-R(R 應該是 Rapid 的意思,意指快速上片機構),序號為 1248201~1250200,共 2000 部。在 Leica International Price Guide 當中將 M2-R 評定為收藏等級為 R6(Very Rare),Leica M Investment Star Ratings 也將其評為四顆星(最多五顆);軍購版 KS-15(4) 則為 R7(Exceptionally Rare)(註 1)。撰文的同時,著名的 www.leicatime.com 架上亦仍有幾台這種 military USA 的 M2-R / KS-15(4) 正在銷售。而搭配 M2-R 銷售的鏡頭即為 50mm DR銷售組合實體照;註 2),而這一批配合軍方訂單所生產的 50mm DR,總數量約 1200 顆,其中部分就這樣跟著流入一般市場。收集資料過程並沒有找到這批八枚跟 Elmar-M 135mm 也有釋出銷售的記載。

註 1:LEICA 收藏地帶
註 2:一開始找到的資料,這批 50mm DR 序號為 235 開頭,但也有看到序號為 243 開頭1970 年 Summicron-R 50mm I 的序號範圍 2437751~2438000,產量 250 顆)的軍購版 DR,以及在大陸網友提出的另一顆 243 開頭的 DR。根據上段註 1 湯姆大叔的描述看來,序號範圍應不止為 235 開頭,猜測還有包括部份在 1970 年發行的 243 開頭的序號 50mm DR,可能是用來搭配同樣是軍用版(US NAVY)的 M4-MOT。



對焦環壓花特寫



1969~1970 年(產地仍與高腳五前期一樣是在德國)產的 Summicron-M 50mm 是 Leica 結構與材料轉變的分界,但軍方採購的上述產品,並沒有找到明確有不同規格紀錄,猜測應該也是沿用 Leica 原有規格。諸多文字將此 DR 鏡描述為「軍規版」,或強調「軍用版」,多少可能會令人有些誤解成「軍方使用的等於更好」的含意。基本上軍方買來就是拿來粗用,不是拿來蒐藏,且有成本考量(戰爭很花錢),所以用料或許會選擇比較強壯的(當時黃銅合金的 DR 就是比高腳五的鋁合金來得強壯),但鏡片就不一定會採用比較高檔,因為重新訂製太貴,頂多跟當時所生產的產品線能提供的一樣。

另有一說光圈葉片是 Leica 鏡頭當中唯一採用鍛造、敲出來的,鏡片有 80 幾層度膜,抗耀光能力跟之前的 DR 比起來有所提昇,還有日本人說焦距為 51.9 是 Summicron-M 50mm 三種焦距裡(51.6、51.9 跟 52.2mm)品質最好的,但也有人說這是無稽之談。因為沒有找到當時的採購規格可以證實,僅保留文字提供參考。(註 1)也曾有台灣網友提出過這樣的心得:「50mm DR 一般來說抗耀光不強,就算是軍用版的 DR 感覺也比不上 M-rokkor 40mm F2 強」(註 2)。整體而言,所謂的軍用版的鏡頭,沒有一定會比一般發行的版本來得強悍,這裡應該就是跟後期的 50mm DR 表現差不多,也許就多點蒐藏或紀念的價值,多了一點故事性。

註 1:Summicron 50 DR日本人說的話這裡也有提到,說那個 51.9N 的 N 是「neutral colour rendition」,不過這句話查起來有點像是廣告詞。序號在 23xxxxx 之後作給 M2-R 的 DR,應該也是在說軍購版,但也沒有說得很明確,跟確實的證據來源。不過在 22 樓就被吐回來了這裡也有對焦距刻字提出說明
註 2:分享Leica 50mm F2 Summicron DR



破屋簷



目前手上這支軍用版編號的 DR,最近對焦距離不是跟後期 DR 一樣是在 50cm 的位置,而是跟前期一樣是更近的 48cm,看到這個現象不禁產生一個有趣的聯想:Leica 該不會是清庫存清到連前期 DR 沒用完的鏡筒都拿出來用吧?(笑)

不過個人更傾向認為,軍方訂購的設備是一整批新的生產訂單,比較有可能的情形是在訂單的生產製程中改變了部份參數(採用替代料),如此也可以解釋光圈葉片看起來好像跟其他鏡頭長得有點不太一樣的原因。覺得軍用版 DR 的抗耀光能力跟之前生產的 DR 有所不同的情形,也許也可以這麼來理解,生產給軍用版 DR 的光學鏡片,料號可能跟原來的已經不一樣,而是 Leica 部份改採工廠當時所能提供的既有材料,鏡組結構相同,光學技術理當是越後期會越好,這麼解釋感覺就有點合理了,不過當然完全都是個人的猜想而已。


有貓



較新的月牙、現行版最近對焦距離 70 公分,其實跟 DR 的 50 公分(或 48 公分)嚴格來說差距已經不大,且對焦環比較就手,光學性能跟鏡片鍍磨技術也較新,抗耀光性較好,在大部分的拍攝條件底下,理論上會是更好的選擇。其餘如對色彩的演繹、反差的表現,那都是看個人喜好的。平均來說,DR 發色較現代鏡柔和,中央到邊緣解像力都很平均,反差較現代鏡低,低表示可以呈現更多細節,月牙版或現行版反差雖然較 DR 提高,但細節也是還有,也許在經過暗房加工就能呈現絕大部分的細節,只是通常大部分的人不會那樣的功夫,所以認為月牙版或現行版反差大所以細節較少。

既然如此,那這 50mm DR 還有什麼好多談的呢?沒看到這裡就先離場的朋有損失可就大了,且聽小弟娓娓道來。

在手札論壇當中有討論過這 50mm DR 的成像(註),該前輩指出,50mm DR 在光圈全開時,除了老鏡容易產生眩光的情形,光學表現方面呈現中反差及高細節,與第一版縮頭五相比,成像的通透、清澈,與細節的描述都有明顯大幅度提昇。光圈縮至 f4 時,其反差比全開大幅度提昇,成像中心點優異的表現擴展至大部分區域,中央到邊緣的解像力幾乎毫無差異,比起現行版有更高分辨率的優勢,具高細節與鮮明的邊緣。當光圈縮至 f5.6 時,則可獲得最優良的表現,只在角落(corner)才稍見延緩。使用近攝功能時,光圈全開亦有令人滿意的表現,不過景深會變得非常淺,若要獲得最佳成像,光圈應縮至 f4 以下。

註:文字出處 請問summicron 50mm DR這隻鏡頭


小花模式 on



另外在 50mm - Elmar-M vs M Summicron? 當中,50mm DR Summicron 一段裡指出,LHSA Viewfinder Vol. 34 這分文件,撰文者 Seth Rosner 拿 50mm Rigid、DR 跟第四、第五版,跟 Erwin Putt 分別作了些測試,主要測試對象是 50mm DR,測試結果顯示 DR 可能有針對近拍作校正,因此在像場彎曲方面有更好的結果。小弟有幸拜讀過這篇文章,摘錄整理相關內容如下:

第四版高腳五有針對光圈全開 f2 時的反差做了些調整,改善了 DR 反差比較小的部份,但 DR 光圈全開時的中央解析度 (5, 10, 20 and 40 line pairs/mm)(註)在數據上是超過高腳、月牙的,不過在中央以外的範圍就明顯的有下降。在 5 跟 10 line pairs/mm 的部份,DR 除了反差略低,其餘跟高腳、月牙版差別不大;在 20 跟 40 line pairs/mm 的部份,三者就幾乎相差無幾。縮小光圈後,高腳除了在中央 12mm 的範圍反差可看出略大於 DR,以外的部份反差卻下降得比 DR 兇。月牙反差比高腳稍大,有些人覺得太硬,但那都是口味的問題。DR 中央以外的反差大於高腳,而月牙也只有比 DR 高一點點,事實上,在縮光圈跟有些情況底下,DR 的反差表現是略優於月牙的。諸多文獻將 70 年代之前的光學設計,一昧的歸類為光學性能欠佳,對 DR / Rigid 來說並不正確。

註:MTF 第一組使用 5 lp/mm(通常是 10 lp/mm),是因為 Leica 認為 135 系統中,5 lp/mm 的反差數值所呈現的意義是「影像整體輪廓的細膩度」,而 40 lp/mm 的數值則是決定了「影像主體的細節」,可以提供使用者作高倍率放大作業時,調整影像對比高低的參考。(文字出處


(當時)月牙版無疑是更好的鏡頭,無論是在光學表現或各項方面,但是 Rigid / DR 更是一個標準鏡的標竿,這是毋庸置疑的。該篇文章末段有一句挺耐人尋味的結語:

「11817 (高腳五) was and is a great world-class 50mm lens. So is 11819 (月牙版). But the Dual-Range/Rigid Summicron is the paradigm of the "distinctive European taste" of image quality that Chris Kok wrote about in Viewfinder Vol. 32, No. 3.」

這「distinctive European taste」究竟是什麼味道,就讓看官們自己來評定了。


高雄市區




補充說明,上下 DR 分解動作(不適用於 M8/M9):

使用鏡頭步驟

1. 不帶眼鏡
2. 對焦環轉到無限遠(∞)
3. 鏡頭 mount 上機身,可開始用一般對焦範圍(1m ~ ∞)
4. 對焦環轉到 1m
5. 拉起對焦環,讓卡榫繞過擋板,卡榫置於擋板另一側(近攝範圍)後勿硬轉
6. 裝上眼鏡(平台鋼珠以備確實下壓)
7. 可開始用近攝對焦範圍(50cm ~ 88cm)

或,承上 1,2,3
4. 鏡頭後卸下機身
5. 拉起對焦環,讓卡榫繞過擋板,卡榫置於擋板另一側(近攝範圍)後勿硬轉
6. 鏡頭 mount 上機身
7. 裝上眼鏡(平台鋼珠以備確實下壓)
8. 可開始用近攝對焦範圍(50cm ~ 88cm)

要卸下鏡頭步驟

1. 對焦環轉,將卡榫靠至擋板(約 88cm 處)
2. 拿掉眼鏡
3. 直接卸下鏡頭 或 拉起對焦環,讓卡榫繞過擋板,直接轉到無限遠(∞)
4. 卸下鏡頭






延伸閱讀:
Dr. Walter Mandler,鏡頭光學的設計者。
Summicron (I) f= 5 cm 1:2
Summicron (II) f= 5 cm 1:2
50mm f/2 Summicron-M
M2,有記載 M2-R 的序號範圍跟數量。
Leica M2-R 把玩影片
LEICA SUMMICRON 50mm Guide
Leica 50mm Summicron-M Lens Price & Information Guide(各代鏡組剖面圖)
Double-Gauss lens
Leica M-Lenses(pdf),文間中的 Summicron-M 50mm current 版應第五版,對第五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曬衣場

裝置藝術?

夕陽

2 colors

走馬看花

英國領事館

武德殿

消災避邪?

虛位以待





PS. 部份引用自 Google 找來的圖片連結,如有侵犯到所有者之權益,請隨時告知,本文會立即移除該連結,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