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要找一顆 RF 的 21mm 來裝 Leica M6 試試看,因為喜歡那種極廣的透視和張力,可以把眼前的景物更鮮明的跳脫出來。但事與願違的往往不是目標物太貴買不起,就是佛心價被別人秒殺,幾度想改用 Contax G2 + G21 來取代 M mount 鏡頭的想法,其一是因為可以一鏡一機,加上 M6 出門可以各裝一款底片一起出動(最好有這麼勤勞),其二則是因為 Leica 21mm 各版本每一顆價格都不斐,尤其是想找的那 SA 21mm F3.4,因此才會想要妥協改用另一套系統。講妥協的理由是,本來對於 Contax G 機身的 finder 有點感冒,太小了(相對於 Leica M6 來說)!不過 G21 是要外接 finder,所以還可以接受,只需要對焦時看一下機身 finder,構圖不用一直讓眼睛擠在那小小地觀景窗;另外一個理由則是,一直感覺 G21 色彩比較鮮艷,反差相對有點大,對於喜歡保留多點暗部細節的情況下可能不是很好操控,這是一個遲遲沒有下手的主要因素。
年初為了發展副業而購入了 Nikon DSLR 系統,暫時有一點把 RF 給淡忘掉,因為要習慣不同系統對自己來說轉換不是那麼的俐落,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何況又是功能那麼旁大的機器。對於 RF 系統有點了解的朋友也許可以明白,RF 本身就不是所看即所得,超廣角(24mm 以上)也就必須仰賴 finder 構圖,有時候甚直連焦點也需要用估的,這對拍攝的功力是一大挑戰,所以當時就把廣角鏡的想法拿到可以所見即所得的 DSLR 上來,想說找找看有沒有老鏡是可以一嘗宿願的?原本是打算改 Leica R 19mm II 來上 Nikon 機身,網路上有賣接環,好像直接換掉就可以接,不是破壞性改鏡,未來有需要也可以還原,一舉數得!只是這一顆並沒有比 M mount 的 21mm 便宜,跟 asph 版本旗鼓相當,所以還是做作夢就罷了。為什麼都要找老鏡而不是 AF 鏡?Well,因為我是手動控!
之後偶然在網路上發現 Nikon Nikkor-UD Auto 20mm F3.5 這顆超級老鏡(延伸閱讀有詳細介紹)。一開始只是覺得焦段適合,然後開始在網路上幾經搜尋,收集這顆鏡頭的資料之後隨即給予驚為天人的評價!看到網路上這顆鏡頭拍的照片時,還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那超級小的變形幾乎是 RF 鏡頭的水準了,雖然說是拿 RF 的鏡頭設計來改也不至於這麼神奇吧!印象中除了 Leica R 19mm 以外還從沒看過這麼厲害的鏡頭,控制得宜還會讓人感覺不出來這是顆 20mm 的超廣角鏡(出處)。
所得到的資料顯示,這隻老鏡之所以能有這麼優異的表現,是因為採用了「CRC 近距離修正系統」,一般鏡頭設計,常以無限遠與平行光為基準,但實際拍攝的條件根據題材差異也各有不同,單一設計標準未必能符合變化多端的要求。鏡頭表現在隨著拍攝距離的拉近,收差急遽增加,像場彎曲的影響使邊緣成像嚴重劣化變形,此問題在焦距越短(廣角)、光圈越大的鏡頭越嚴重。尼康歷史上最有份量的光學專家之一協本善司,提出了在近距離對焦狀態下使用特別校正手段的解決想法,這個題目提出之後一直延宕了 7 年,才終於由協本的學生清水義之在 Nikkor-N auto 24mm F2.8(1967)上實現,也就是「CRC 近距離修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