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
alone (by 小帽(Hat))

(基本上這些照片是跟內容無關的)


「透視」一詞是源自於繪畫領域的一種建築繪圖技巧,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 - 1446,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創始人) 他反對哥德式的建築,在吸收古羅馬宏偉的建築傳統的同時,在建築結構和設計中進行了革新,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柱子、壁柱和拱結合在一起,以求達到一種前無古人的輕快優雅效果。

他的名聲來自於受聘建成的佛羅倫斯大教堂(多奧莫大教堂,The Dome of Florence Cathedral,簡稱 Duomo;或稱聖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那是一座哥德式主教堂,當時沒有哪一位建築師能設計出跨度很大的圓頂,最後只有 Filippo Brunelleschi 設計出來並完成了這項工作,這座教堂被譽為佛羅倫斯共和政體的紀念碑。這項成就也體現他在藝術領域的另一個重大發現,這項發現同樣支配著後來幾個世紀的藝術領域,就是「透視法」。

關於人的雙眼看見的所有,是一種立體的景象,萬物本身亦是獨立存在同一個三維的空間(別跟一些怪力亂神的物件放在一起討論),而照片的存在,則是一種二維的、平面的景象,然而內容景象所呈現的卻同樣是狀似三度空間的畫面,這當中的理論基礎,即為「透視」。所以說「透視」拿到攝影的範圍裡就沒那麼冠冕堂皇來由了,因為所有的照片,都是一種「透視」而成的結果。攝影可將「透視法」視為一種原理的運用,用來營造一張照片(平面的、二維的)的立體感(或稱空間感)的元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STRIDA (by 小帽(Hat))

如果有人問起什麼是「透視」,就拿一張照片給他看看就行了。簡單的來說,因為照片上的影像是原本就實際存在,而透視理論是欲將繪畫(製圖)擬真,因此比須嚴格的遵循透視法的規則,去「畫」出最接近人眼所見的比例尺來。但照片本來就跟眼睛所見略同,所以一般來說,不論怎樣照出來的照片,絕對都是有符合透視的法則。所以「透視」規則之於攝影來說,可以將其是唯一種構圖的技巧,而不應該說是什麼怎樣照有符合透視法則,那就見笑了!

在應用的方面,由於人的眼睛會依照已有的習慣、已知、未知、概念、判斷、推理、分析、想看、不想看......種種來自於大腦的指示,去取捨所見景象(可以試著閉一隻眼睛,再拿一支筆放到另一隻眼睛前面,體會一下所謂的淺景深、散景,所謂的取捨),而照片則會忠實完整的紀錄鏡頭前的,透過鏡片、光圈和快門的組合而成的一切所見,因此在構圖一張照片時,這種從三維變成二維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對此補充一些理論基礎,將景物或是元素加以安排到妥善的位置,如此即可得到良好的構圖效果。例如像是「一點透視」可以在引導讀者的視線方向,藉此讓畫面產生空間的深度感;「兩點透視」的特色則可以引導視覺,賦予構圖畫面寬闊穩定的感覺,「三點透視」則較常用在表現整體構圖畫面的高大,以及深遠。

如果以個人肉眼實際所見,去嚴苛檢視照片的所有一切內容,恐怕會失去攝影中美學的成分而使拍照變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反之若以一些科學的方法(相機本身亦即一種科學產品)例如透視原理、美學理論......等等,更有深度的去閱讀一張照片,或亦可以其原理去從事攝影創作,那麼攝影將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了。



the night of Kaohsiung City (by 小帽(Hat))

另外以透視理論為基礎來補充說明,針對拍攝物體與拍攝者(相機)兩者之間的透視關係。兩者的方位、角度、距離不變的話,透視的關係也不會因為換成了不同焦距的鏡頭(不同的視角)而改變,改變的只是拍攝物體在焦平面上(底片或 ccd 或 cmos)所佔的比例而已。在這一篇透視感中有提到一個不錯的例子,透過數字的大小來描述,相信更能讓人體會到成像「大、小」的不一樣。

使用廣角鏡頭時(視角較大),透過鏡頭所見寬廣視野,其中被拍攝的主體也將與背景遠遠分離,當鏡頭靠的越近,拍攝出來的畫面裡的主體也將因佔畫面較大的比例而更為醒目,然而,所有的線條也將輔助於透視的效果,在遠方輻合在一起(輻合的該點稱之為「消失點」);反之當使用的鏡頭焦段越長(視角較小),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在畫面中就會顯得越短,使其影像有種被壓縮的感覺。而這種效果在你改變光圈大小時也會些微受到影響。但是一定要了解到,相同條件下,透視的關係不會因為不同鏡頭而改變。

和透視密不可分的一個名詞「消失點」也順便整理進來。前段中所提到,一個畫面中所有的線條在遠方輻合在一起的那個點,稱之為「消失點」,通過這個「消失點」所劃的水平線就是地平線「消失點」和地平線的位置,是透視關係中的兩個相影響構圖當重要的要素。所以構圖的最最基本要素,就是垂直與水平,講了這麼多,有點體會了嗎?簡單的來說,消失點一定是在視線極遠的地方,而造成透視的主體或構圖元素通常會在較近的地方,也就是極遠處與拍攝者之間,所以在背景的構圖方面就可以運用上消失點的規則,而前景的選擇,則可運用透視法來構圖。



take a rest (by 小帽(Hat))

簡單的舉例來說,任何物體的平行輪廓線條,會越遠越靠攏。像是在火車鐵軌上觀察延伸出去的兩條路軌,最容易看到這種匯集的現象,兩條車軌會在極遠的地方逐漸靠攏,直至消失,這樣如同平行線最終會聚成的一點,即爲「消失點」。實際上在構圖的時候,則不必一定要兩條平行的線條才會有所謂的消失點,自己可以針對現實場景的輪廓線條,例如前景是一朵花,將其落在適當的位置,然後在極遠處找到消失點(基本上任何水平線通過的點都可以),如以二者之間的直線為構圖的主軸,其他的元素便可以或加或減的,依照攝影的主題去把它框起來了。

消失點運用在構圖的部份,能夠使焦點有集中、引導視線的效果,如果要突顯主體的明確性,可以試著將拍攝主體擺在消失點之前(平面的重疊);如欲表現出深遠的感覺,則可讓主體或消失點落在黃金分割點(詳見基礎構圖教材),效果會非常明顯。

這樣,有懂了嗎?






延伸閱讀:
攝影構圖的思維與表達
佛羅倫斯這一譯名是根據城市的在古羅馬時代的拉丁語名字 Florentia 而來。徐志摩在詩集《翡冷翠的一夜》中將此城名稱譯為「翡冷翠」,更貼近現代意大利語名 Firenze 的發音。







豁然開朗


|
武暖石板橋

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朵在宜蘭市區街頭發現的不知名小花,鮮紅色的花冠,開起來的花萼卻是鮮紫色,對我這個都市鄉下人來說霎是新奇。在網路海底撈針好多天卻都是無功而返,這使得整日仍需與網路為伍的工作也失去了大半興致。直到昨天再接再厲,又去書店翻了七八本花彙圖鑑,總算在一本介紹灌木植物的書上翻到了她的名字,原來就是美名"倒掛金鐘"的「吊鐘花(Fuchsia hybrida)」。

低潮的日子久了,這樣的明朗便會使人的精神顯得十分清爽,尤其是在單車通勤之後的 working time,累積一段時間的問題迎刃而解,原來都只是事發當時的精神狀態不佳沒注意到的小細節,好在當時也沒刻意去鑽牛角尖的硬要找出問題點,這是累積出來的經驗,知道這樣的刻意是行不通的,只少對自己來說是行不通的。



還不是很能拿捏鏡頭的調性

前些日子被委派要填滿車隊菜單一事,霎時覺得壓力如排山倒海,一介菜鳥如何央請諸位大老勞駕呢?思考了好幾天,除了自己可以承接下來的部分之外,菜單仍就看起來幾乎是一片空白,接連好幾天睡得不好,直到臨時會議開完,大部分的菜單被半推半就的安排了上去,大概是從前依賴慣了吧?一下子群羊無首便沒有了方向,想改變一下風格走向反應又不是太熱烈,能有擔當的人少卻又意見一堆,難道都「春一支嘴」嗎?

我猜不是的,或許只是劣於表達吧!

排完了菜單,有到場的前輩們幾乎人人有份,這也是想當然爾,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出來領隊,該誰也都會認可,但日前一哥一句當頭棒喝,說不就是不,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心情瞬間從一片渾沌中抽離出來,思緒馬上轉變成備戰狀態的清晰,反射性的回應心理在腦袋一陣子遊走之後,隨即又放下了,那也無妨,從心所欲吧!不過是志趣相投的一個團體,趁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己則是正在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何憂之有呢?

昨天跟寶貝說自己為了這件事情覺得頗有壓力,寶貝很簡單的說,沒有人帶就我們帶呀,要帶就帶有什麼難的?說的也對,有時候答案正是存在這種沒什麼經過思索的直言裡頭,想得太多不一定能有更完美的結果,要做就做做看吧!這才是精髓呢!



巨木







Squeeze


|
丟丟噹森林

當很多事情都擠在一起的時候,做起事情來就會決得很力不從心。

尤其是當事情都空置再那裡的時候。也經常會因為不知該從哪一件先去著手,索性乾脆哪一件都不做,再去找新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因為當下如果月去鑽牛角尖反而也只有反效果,結果新的的任務一完成,原本的事情也沒進展,就這樣越累積越多,短期間好像壓力可以被釋放掉,但其實卻是相反的,壓力卻是在心裡頭累積得越來越多。

很多次試著把該做的事情一件一件來釐清,看看每一件事情目前的進度是該做到哪一個程度或階段,但人生啊,不像做專案還是寫程式一樣有進度表可以管控,還是寫錯了可以用版本控制來回復上一個可用版本,光是一個人跟人之間情面的問題就要來來回回處理很久,透過誰去找誰來拜託誰去說上幾句話,其中有一個環節無法順利的話就會又卡住一段時間,誰要是在這節骨眼上押上日期,大概會出現的結果只是更多的意料之外吧!



休息一下

舉例來說,幫公司攝影社做的基本構圖教材算是告於段落了,但是哪知道自己多事又去找了什麼透視構圖、什麼空間感的,弄了一堆資料在那裡,又不是完全看不懂,那就可以放棄了事,偏偏看得一知半解,搞得自己又得花精神去完全弄懂在整理出來,然後又不知道這對攝影社的菜鳥們有沒有幫助,不過這我以不想去傷腦筋,有機會弄出來就讓看得懂跟想看得人去看吧,反正這種私人碎唸的攝影話題以前也是進行過幾次,沒興趣的還是沒辦法啦!

至於那些需要等待的事情,等待對我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行為了,為了買一顆鏡頭等待結標;為了看免費電影、聽免費音樂等下載;為了約會吃飯花上幾個小時等女友決定能不能出門,跟五佰的牽掛前奏一樣那麼長的時間我也能等,更何況其他的呢?要等就等了吧。我會有很多很多的耐心在等,不會像剛在 iphone 上面看完的尋秦記一樣用盡心機去諜對諜,只為了自己的宦圖或一時的名利,還是其他的目的。唉,繼續找些事來吧!



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