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活動怎麼拍?


|
主題活動怎麼拍?

(以公司社團舉辦之導盲犬講座活動為例,這是幫公司攝影社上課做成的講義內容,野人獻曝,請多指教。)

1. 首重「活動主題相關的人事物」:主題活動顧名思義一定會有個活動的主題,本例當中是「導盲犬講座」,所以盲人老師跟導盲犬當然是不能錯過的,盡量讓人一目暸然畫面中的人事物與主題的關連,不然可能會讓人誤解成這是一個社會關懷活動還是流浪動物認養之類的。另外也可以試著將活動標語、旗幟、傳單或場地特徵放到畫面裡面來,那也可以清楚表達出活動主題,不過這次活動是小型的座談,只有投影片,沒有這些東西,不過意義一樣。

2. 呈現「活動焦點」:每一個活動當中一定都會有個代表性的橋段,拍攝前可先與主辦單位溝通了解,將精神集中在這個段落,這次的重頭戲就是盲人老師與導盲犬的示範表演(其他時間就可以領便當放飯去了),還有座談後的抽獎,如果錯過了會讓整個拍攝內容變得空洞。

3. 花絮照片:一個活動當然不只會有主角,還會有其他的配角襯托,這時候就可以多拍攝一些活動花絮來襯多出活動主題的明確性。可以依主辦單位或至拍攝工作的指導原則去做取捨,這次是義務性質協助拍攝,目的也是做個紀錄與整理經驗分享,所以可以用點放式的拍攝方法來做紀錄。



「活動主題相關的人事物」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1
盲人老師與她的導盲犬為登場做介紹,讓人清楚明白這是一場導盲犬的座談會。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2
聽眾雖然沒有看見表情,但個個卻都有聚精會神的姿態,使會場氣氛顯得莊嚴。當天因為下雨導致與會人數驟減,所以可以靠近聽眾一點讓聽眾填滿畫面,看起來會較熱絡些。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3
將座談內容所用的投影片放到畫面當中,也可以清楚傳達出活動的主題性。


呈現「活動焦點」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4
導盲犬當然是焦點,將聽眾的表情一併框起來讓畫面感覺更為熱絡。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5
導盲犬打起來了?非也!這是示範導盲犬「下班」的狀態,兩隻黃金就立刻滿場飛奔,讓全場都開了眼界!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6
社員與盲人老師示範如何引導導盲犬在陌生環境帶領主人行進。



利用花絮照片讓活動紀錄更豐富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7
社團社長與盲人老師共同抽獎,笑容能將歡樂的氣氛輕易的呈現出來。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8
當天也有動態攝影記錄,一個簡單的前後景分離拍攝,能使看活動紀錄的人有更想回到現場一看究竟的感覺。



汪汪社導盲犬講座_009
座談結束之後社員與導盲犬合影留念,喜劇收場。




教材中選錄了九張來作為輔助說明的照片,希望可以明確的傳達出一個主題或動的拍攝要點。使用器材是 GRD(偶爾 GT-1) 跟 E-1 + ZD 11-22mm,最遠焦距就是 44mm,是一個接近標準視角的焦段,拍攝如果需要特寫或拉近主題,本身就必須往前靠近,整體的照片來說視覺上變化很少,因為焦距限制關係,但好處是很有臨場感,視角就好像自己看的一樣。另外廣角也可以造成較為誇張的視覺效果,對於突顯主題有很好的幫助。

現場是一個公家單位老舊大型的會議室,天花板頗高,且燈具呈堪用狀態使光源不太夠充足,拍攝時仍主張保留現場氣氛故少用閃燈(需要時還是有用,像是拍導盲犬下班的時候),所以犧牲畫質將 ISO 拉高到 400 來提高快門速度,否則會因為對象(人跟狗都不是靜態)性質而失掉許多畫面。

拍攝主題活動,除了相機需要有充足的電力與閃光燈之外,可以的話還是準備中長焦段的鏡頭為佳,如此可以取得較多與會人物特寫,以及活動局部的花絮,用來表現活動與人之間的關聯性。廣角當然也行,但預視跟構圖功力就要具備相當程度才行,不然畫面不斷錯過,且可能會太過空洞。其他的,就是要有點後製能力啦!





延伸閱讀: 活動採訪怎麼拍? - 以南港社大母親節活動為例(本篇是參考這一篇產生的)





最近閱讀


|
最近閱讀... (by 小帽(Hat))
最近在閱讀的兩本書:吉原昌宏的「萊卡的歸還」跟村上春樹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前陣子在VOFAN家看了介紹,原本以為「萊卡的歸還」是本舊書,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新出來的,於是就去找來看了。對作者的認識並沒有很多,有興趣的原因是對於 Leica 的一種景仰吧,對於一種能不斷給你驚奇跟信任感的夥伴,總是想多去了解他一點。不過這本書對於 Leica 並未多做介紹,而是對「攝影」這件事說明得較為深入,多半是在二次大戰之後拮据的環境底下,主人翁(真人真事)是一位新聞攝影師,對於想要透過畫面傳達給讀者的理念,和追求一個與眾不同的畫面的積極與無謂精神很令人欽佩(不過現代已被狗仔所曲解),誤打誤撞反而更得我心,賺到!!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是在三間屋度假的時候從書架上翻下來看的,那邊書相當的多,當時我只想找一本可以打發上廁所時間,事後又不會太留戀的小品來看,這一本不是小說,是村上先生在國外(日本以外)的一些經歷,相較於國內(日本)的情況來說,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比如說跑馬拉松、買二手唱片、喝廉價啤酒......(我還沒看完),對於民族個性的分析有些觀點個人覺得還蠻有意思的,也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會開始思考「一個人的成長環境」這種問題了吧。文字仍是村上是一貫的呢喃筆觸,如果你愛看村上春樹的紀實作品(不是虛構的小說,雖然那些我也看,而且看很多),這一本書也不應該錯過。



PS. 個人覺得賴明珠小姐的翻譯比較能傳達出那種氛圍。一點淺見。





私生活抱怨文


|
大立二館

最近生活鬼打牆,遇到幾個難解的結。這是一篇私生活抱怨文,抱怨使人反感,但因為沒有可以說的朋友(我個性太固執了),且不言不快,沒興趣勿入。

工作上遇到了一個轉型期,這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工作,說實在有點微詞但也還不算太壞,跟一般人所認知的大規模科技公司其實也有點差距,我們並沒有所謂分紅這回事,來這裡五年了領過兩次股票,第一次是 0.5 張,第二次是 9.5 張,除以五的話就是一年兩張,雖說是不無小補,但個人認為連小康也稱不上,因為實際換算起來,年收入連半百都不到,真是覺得有點被壓榨過頭了。

但這也都還能接受,比下有餘嘛!認真想一想也該滿足了。但近年因為公司目標擺在規模與產量的成長,不斷的擴張廠房已達到產能的增加,這當然是好事,如果一切都很順利就可以越賺越多錢,我會很與有榮焉的一起拼命,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廠房等不及蓋新的就買人家不要的,然後硬用自己原本的系統去套用在人家身上,已達到公司內部的資訊流一致性的結果,但是大概沒想過每家公司的背景文化不一樣的因素,硬是將自己的陋習加諸於他人身上(系統是建立在使用著文化跟習慣之上),激發出來火花霎是壯觀。

由於目前已到了短兵相接的白熱化階段,高雄這邊不斷的派兵前往支援,企圖強勢鎮壓以達成革命目標,但不料敵人韌性強烈,五千年的歷練與經驗可不是白搞的,投入的人力猶如石沉大海般的不見成效,甚至已有些同伴有被同化的跡象,情勢實在很不樂觀。這只是轉型期的開端,投入的人力是舊有組織中抽出去的,但是出去的人力並不會連帶把工作一起帶出去,事實上帶出去也無能為力,而留下來的人事必負擔越來越大,甚至連退敵之後的敵方善後也要一起承擔,幹!當林北是勁量兔哦!體力用不完哦?



福山生態步道

人生嘛,為了無斗米誰能不折腰,只是折得心不甘情不願,換來的米也吃得不香不甜,真想一走了之。也許該將自己的眼光再拉高一點、放遠一點,到底是要讓生活有品質?過得自在?還是要讓人生充滿了不知所云的忙碌?這個取捨應該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其次是在於另一項人生大事,由於一些突發的事件,導致原本預計可以很開心順利的婚事變得窒礙難行,人的抗壓性有高有低,但也不是無限大,有時候遇到這樣的死結腦袋裡還真會萌生退意,退意指的是就擱著算了。因為我已經覺得無能為力了。

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家庭要結合在一起真的很難,也許我遇到的這些所謂的問題是原本每一對新人就都會遇到的過渡時期,細節雖各有不同,但沒有長輩朋友可以給我們一些客觀的意見或協助,找不到人說或是根本說不出口,也許這才是死結所在,原本積極的態度也慢慢被消磨殆盡,變成讓事情堆積著無法解決,太痛苦了。

如果年輕人自己可以、也願意去承擔自己的下半輩子,就應該有自信的勇於去對家長直言,去實行,像是以前我老媽聽信算命仙的建議讓我等到現在,結果變成這樣,如果當時我夠勇敢,也許今天會是另一種局面(更好或更壞都是另一回事)。敗就敗在光是考慮一大堆瑣碎且沒有實際發生事情,在自己的想像之中作困獸之鬥,想太多真的太沒有必要了。只是千金難買早知道,面對無止盡的未知,人生還是要繼續向前,不斷的抱怨從前意義太小,應該要正視目前所遇到的困難,積極起來去想辦法解決。



以一檔百

人生,遇到了不負責任的親人,要盡的義務也只能點到為止了,換成是我也一樣,說難聽一點,誰無父母?又不是有用不完的青春,哪有空去煩惱關心那麼遠的長輩,身為男人也該為自己家裡負上不少的責任,妳的優柔寡斷著實讓我心疼與心煩,那些我願意承受也可以理解,但是妳說來到我家會被碎念!試問有哪個小孩不會被關心自己的長輩說上一兩句嗎?何不換個角度去想?這樣輕聲細語的碎念跟其他的比起來豈不輕鬆的多?也許可以轉變心態,試著去學習如何自組家庭過新的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我和妳一樣都要重新學習,重新面對彼此,學習新的事物本來就多少會有壓力,但是我不會讓妳自己去面對,我也會陪著妳,所以,半瓶水擺在眼前,要認為這是剩下一半的水,或是要認為還擁有一半水?試著轉念,好嗎?

有什麼困難請試著先找我商量,我也必須學習怎麼去適當的給于妳建議,或是協助,但是若我粗心了,沒有注意到已經發生的那些小細節,請妳先試著原諒我,然後告訴我妳受到的傷害,我不會放著妳不管的,知道嗎?我們要有很強烈想要自己組成家庭的決心,否則任何微小的困難都會被放大成無法衝破的高牆,請試著,和我一起努力。

最後也算是最無病呻吟的一項,對於攝影器材可說已無所求,不過在看了太多攝影理論之後,對於攝影反而變成無頭蒼蠅般的失去方向,原本很輕鬆興奮的就可以按下快門,現在卻多半將時間停留在觀察與透過觀景窗觀察,按快門的能力逐漸的失去了。這樣也許是好的,因為總算能試著將想法注入照片之中,但不好的一面是經常因為想了很多而無法按下快門,雖然感覺目前為止好像沒有漏掉什麼不能錯過的瞬間,但也許早已錯過而不自覺,這種結果可以用兩種情況來說明,講好聽的一種是不會再患得患失,另一種是攝影眼打不開,資質愚鈍看不見所謂的風景。



這張好像是f5.6

上一門給自己去探討攝影透視的課題,現在想再思考照片裡的「時間元素」這個題目,這真的是很主觀的議題,事實上攝影本來如此,但是要客觀的去討論這樣一個題目就變成要做功課的方向了。首先想到什麼叫做照片裡的時間,我想到光和影,與人與生活習習相關的一切,像是日出月落、四季變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趟有主題的旅程、一場有題目的活動,要怎麼用一個或幾個畫面說明?

曾經看到幾批探討時間的本質的文章,雖說不無道理,但太哲學抽象,讓人感覺幾乎討論到了一種走火入魔的境界,所幸自己的想法還不明確也沒有牽引到裡頭,那麼只好重新來吧。怎樣的描述較能說明「照片裡的時間元素」呢?思考這一陣子以來,我認為首先該是要跟「人」有關聯,像在照片裡包含「人」的影子,在前景或背景擺上跟主題相關的「人」,或是肢體部位,或抽象的動作,這些方向除了包含時間的潛在因素之外,更具有獨特性,因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同一「時間」,一個「人」只能做出一件事。

除了「人」這個元素可以表達時間之外,其它當然還有很多條件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光線和陰影也是其中一項,因為光線和陰影(自然光)可以讓人直接聯想到陽光、白天,而萬物的光合作用跟人類日出而作的特性,就能夠給予這樣的光影注入「活著」的潛在意識,「活著」就表示「時間」正在進行著,而這拍下樣子的畫面即可以表達出包含「時間元素」的照片。

當然,這只是九牛一毛的內容,還有很多早已存在但是卻難以訴諸文字描述部分,也是一直好像在鑽死胡同一樣的,很難得能理出一個比較明確的頭緒來,不過因為本身也對這個部份感到興趣,且這個不影響生活且沒有什麼壓力,所以即便鬼打牆也不會覺得有什困惑,頂多就是多花點時間做功課吧。但時間又是被上述兩件大事延伸出來無數的小事綑綁,所以有時候還是會因為想不出來而覺淂很煩,只不過好像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吧!



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