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性與拍照 (碎念文)


|
dog  (by 小帽(Hat))

最近一有空就在尋找合適的 Leica M,在漫長的等待過程當中,同時也看了許多批評跟推薦的討論發言(敗家跟炫耀文就不談),發現在少數的文章裡頭,有一些不同年代所延伸出來的攝影觀點,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好話題,可以好好檢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些什麼?

前些時候看到一篇討論覺得相當有意思,有位老前輩,年紀也不是說挺老的,而是接觸攝影的時間很早,少說二十年以上的前輩。以前總是很堅守崗位的,專拍底片,甚至是只拍正片的攝影人,在拍攝的過程當中,為了要得到好的照片而投入精良的設備,也就是本篇的配角 Leica M 系統,有時候拍完了之後,為求放相品質是如自己所願,也許還要自己進暗房,沖片、放片、跟掃描,相當費工跟不方便。但是在過程之中得到的成就感跟樂趣,就相對的高得多。

後來因為工作或者家庭等等其他的因素,不能在花那麼多的時間、金錢、精力在攝影上面,但這個興趣也不是說要戒就能戒得掉的(笑),所以為了繼續能享受拍照的樂趣,反過來也為了講求拍照的時效性與便利性,以及因應網路時代的資訊傳遞速度,改用了數位系統 (當然也是頗有水準的機器)。起先看到結果也許會有段磨合期,在底片跟數位拍出來的照片之間拉鋸的觀感,但或許在 digital 時代能更快速且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認同、回應之後,也就慢慢習慣了這樣的作品,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與要求,久了便不再回去拍底片了。



盡忠職守 (by 小帽(Hat))

這讓之於攝影猶如新生兒的末進,陷入了一種關於拍照這件事的新思維,單純就以業餘興趣而言,一直不斷在思考著這種便利性與拍照的意義,或是說樂趣之間平衡,倒底有些什麼關連性呢?因為自己是從 DC、DLSR 反過頭來極力想要回到底片時代,因為看到兩種不同時代的產物,對個人而言能得到感動的影像,還是底片多於數位一些。並且,在 AF 與 MF 之間,雖然 MF 有著諸多不便,但 AF 有時不能從心所欲就會有所遷就,個人仍是感覺 MF 出來的東西比較有靈性,MF 拍出來的照片有著攝影者較多的想法在裡面。

竊以為拍底片出來的結果帶給觀賞者的感動,仍沒有因為數位化的越來越先進而減少,畢竟嚴格的來說還是有著相當的物理特性上的差異,但如果說到了最後是便利性勝出,那麼,到底現在投入 Leica M 的意義又在哪裡?倒不如把那些錢去買台 135 FF 的機身加一堆犀利的神鏡,價格大概也差不到哪邊去,可是這樣就能夠解決現在的疑問了嗎?


個人以為是不盡然的。


在去年拍完紅毛港之後,一個潛藏在心裡頭很久的念頭終於浮出水面,就是想轉入 Leica M 系統,因為當時拿的是 Leica R3,喜歡 Leica 的品質保證,以及可託付的信賴感,但 R3 實在太重,且快門及反光鏡震動太大,即便練就手持快門一秒的功力,仍有時會被 R3 強勁的機械作動給影響(由此可知 Leica 的老機器也不可小觀,很耐用的)。轉入 Leica M 的結果可免除這樣的困擾,沒有反光鏡的結構,讓後玉更接鏡底片減少光線具焦距離,而得到更好的成相品質,這種結果當然是有目共睹的。



peep (by 小帽(Hat))

並且使用 RF 相機時的思考模式可以有更大的觀想(Visualization)空間,曾經揣摩以 RF 拍照的感覺(憑空想像),觀景窗本身就是一個鏡頭,但是跟 SLR 不同的是不會與鏡頭連動而侷限住你的想法跟構圖,只有測距框線會告訴你是否合焦?RF 相機的拍照方式,在看見影像與擷取影像之間,有些實際上的距離差異,而當你能經由觀想(在腦袋先做好構圖)的過程,再透過觀景窗的確認,按下快門,那張照片在當下即已深深的烙映在你的腦海裡了,我猜這種感覺就是有一種完全的駕馭感,跟 SLR 的觀景窗裡頭一堆參考數據的干擾,之於心靈層面有著頗大的不同。

真正的開始有在玩相機這幾年來,看了無數傑出的作品(拜網路之賜),越來越明白自己所期待的是什麼?從 Nikon cllopix 995、Ricoh GR Digital、Olumpus E-1,他們有些共通性,就是可以控制的項目相當多,雖然本身攝影的相關知識跟技術也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就是很喜歡可以掌握操控機器的自主權,拍好拍壞由自己負責的這種感覺還不賴,同時也可以減少依賴機器的習慣,跟砥礪自己更加精進相關的 know how。

那麼接著,試著將自己的慾望抽離出來審視,問自己「拍照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dog  (by 小帽(Hat))

為了拍給人家看(還是給家人看)?為了參加比賽得獎金?為了展現自己雄厚的財力?為了滿足購物慾望?為了尋求認同得到成就感?為了給自己跟家人留下一些影像紀錄(這是絕大部分人與攝影的第一次接觸)?但是當初為了拍剛出生的寶寶而購入器材,在升級過器材之後,還會將最初的照片拿出來欣賞嗎?這些問題實在是個大問哉!由衷的建議沒想清楚之前,將這些爬文看器材的時間跟準備敗家的金錢拿去旅行吧,那應該會更快速的拓展自己的心靈。

回到主題,自己想轉入 Leica M 的想法說實在是想要比需要多一些,比需要多是因為目前已有不錯的器材可以使用了,想要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它的高貴,以目前的微薄收入,想購入二手的一機一鏡還要兩個月不吃不喝才能相衡,所以這種決定是需要有某種程度以上的決心。想要的原因除了是在上頭提到的,對個人而言能得到感動的影像,還是底片多於數位,其次就是能更安靜快速且輕便的拍照,好為家人保留當下最真實美好的影像(這實在是個好藉口,同時也是個好想法),因為自己不喜歡拍那種擺好姿勢的照片,而家人也不習慣不擺姿勢就拍照片,所以 RF 也許是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笑)

以目前仍有待加強的攝影能力來說,數位系統應該也還會繼續走下去,畢竟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數位系統可以降低練習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出遊或是典禮之類的不可錯過的紀錄性質,有時候還是交給數位系統來完成比較不會留下遺憾(後製補救空間大、速度快),而底片拍出來的照片,就在夜深的時候,倒一杯紅酒或是威士忌,在微微亮光的檯燈旁,細細的回憶與欣賞吧,不過還是得想辦法先弄到手再說了,Cheers!



良緣天定 (by 小帽(Hat))

這種後製風格似乎是當前蠻時興的,很搶眼有趣,但不耐看。放這一張希望可以在刺激一下腦袋去思考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無人敢面對的問題(Erwin Puts文章譯文)
原文:The question no one dares to pose







minilux vs GRD


|
動與靜 (by 小帽(Hat))


minilux vs GRD

底片跟數位拍出來的照片,可以放在一起做比較嗎?這個問題還真是個大問哉!各派擁護者當然都有自己的堅持跟理由來說明哪一種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最好?不過這個最好,又是針對什麼而言呢?永遠也沒個準。話說在 Ricoh 為 GRD 系列推出 GT-1 的時候,心裡頭一直對 Leica 念念不忘的馬上浮現 Leica minilux 這台小巧的隨身相機,好玩的在 GRFC 說了要讓兩台 PK,沒想到這個機會這麼快就來了!

首先來看一下兩台的相近之處,minilux 採用的是一顆 4 群 6 枚的 Summarit 40mm 定焦鏡,最大光圈 f2.4,7片光圈葉片的鏡間快門,Leica 鏡頭的素質當然是無庸置疑,即便只是輕便的隨身等級,拍出來的照片仍是十分出色。再來看看 GR 鏡頭,採用優質的 5 群 6 枚鏡片,包括 2 片非球面鏡,1 片低色散鏡片,並採用 Ricoh 研發的特殊鍍膜,極高的影像色彩重現能力。即使邊角地帶也有同樣高的影像還原能力。同樣的也是 7 片快門,這樣犀利的規格讓這一台原本不被看好的數位相機,轉身一變變成劃時代的經典。

雖然是外掛上 GT-1 才是換算成 135 相機的 40mm 焦距,但同樣 Ricoh 原廠出來的品質也是讓人非常期待的。這個只能算是友誼賽,看看兩台成像規格一樣的隨身相機拍出來的各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影響最後呈現出來的因素還是很多,像是沖掃的影響、底片的種類、焦平面的差異......等等,在拍攝的當時並沒有限制很嚴謹的測試條件,所以大家就參考參考囉!



小孩餵鴿子 (by 小帽(Hat))


首先是來個逆光測試,好的鏡頭一定有好的抗耀能力,這個第一試 GT-1 完全的輸了,天殺的那個鬼影耀光是從哪裡來的?在網路上看世界上各國的使用者也都表示有相同的困擾,還有人直接向日本 Ricoh 喊話要出一個遮光罩給 GT-1 用,不知道 Ricoh 有沒有聽見?還是日後再出一個遮光罩來賣錢?國內的使用者似乎不多,不過也都有相同的困擾,目前只能自己避開入射光來拍照,或是拍黑白的就比較不會有影響。

minilux
F1000013 (by badbad0827)

GRD + GT-1 (等效 40mm)
藝術大道 (by 小帽(Hat))



第二個本來是想試試看焦點之外的散景,不過大概是因為鏡頭太小,光圈同樣為 f4 但是拍出來並不是很明顯有焦內外之分。這裡也有一點小差異, minilux 是用光學觀景窗構圖拍攝,GRD 是用 LCD 構圖拍攝,兩者之於拍攝者的眼睛就已經產生了一點距離了,幫 GRD 外掛一個 40mm 的 viewfinder 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個視角相當接近人眼的視覺,把相機拉近到眼睛前面來拍照應該會更有意思。

minilux
F1000023 (by badbad0827)

GRD + GT-1 (等效 40mm)
一層一層一層 (by 小帽(Hat))



第三個選擇順光來拍照,因為 GRD 如果不外掛 GT-1 的話,產生鬼影的機會是等於零,一直拍出抗耀光不良的照片對 GRD 實在是天大冤枉!對焦在無線遠的地方,兩台相機的構圖框差異就較小了,不過對於影像的層次與犀利的程度,銀鹽還是大勝啊!

minilux
F1000026 (by badbad0827)

GRD + GT-1 (等效 40mm)
順光的藍天 (by 小帽(Hat))




這個測試本來在條件上就不是平等的,沒有誰好誰贏之分,各取所需各有所好,更何況是後才發現裝的底片是 200 度,而 GRD 的 iso 是設 100,拍照的當時還在對照兩台相機的光圈快門值,大囧!在決定要購入 GT-1 的時候就已是決定要用來做黑白的 street snap 使用,雖然在攜帶上變得不太隨身,不過就從黑白照來看,感覺犀利的程度是有增無減的(焦距放大的關係?),加上 GT-1 的 GRD 還是我最喜歡的隨身相機,雖然目前在耀光的部份是個小麻煩,不過我想這個 bug 被解決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是專心練練拍照吧!



一個人?兩個人? (by 小帽(Hat))






御飯糰初征 ─ 目標只有一個 (下)


|
太魯閣國家公園 (by 小帽(Hat))

御飯糰初征 ─ 目標只有一個 (下)

準備下山到花蓮 (by 小帽(Hat))第一次獨力上到武嶺的感覺,而且還是在接近零度的狂風暴雨中,興奮的感覺早已消失殆盡,而且在風雨之中緊接著是一連串的下坡,除了自己必須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慢慢下滑,還要留意在一旁寶貝有沒有發生任何異狀,只能用眼神與武嶺的牌樓招呼,隨即便馬上爭取在天黑之前的時間趕緊下滑。先前來過的印想早已完全忘記,將速度降到最低來面對眼前不斷的陡下路段,只為了讓冷風對於體溫的影響也降到最低,從來不知道合歡山莊距離武嶺有這麼遠,好像過了很久很久之後,才終於看到的建築物,這時候二話不說先進去躲雨去,因為雨勢漸的又大起來了。

一進入到合歡山莊即見到好久不見的團員小陳跟錦芳,錦芳的意志力早已逾越界限範圍,對於寒冷的風雨就剩下小陳的鼓勵與照顧在支撐著。我跟寶貝一進入到合歡山莊,我早已是呈現半失溫狀態,而達欣牌雨衣仍是強而有力的在保護著寶貝,這時候顧不得合歡山莊是遊客往來的住宿場所,單車一進門口之後擺著就往熱水器的方向前去取點熱水來回復手部的知覺,腳則是早已麻痺了。就有限的知識判斷,這種痛苦離凍傷截肢還有一大段距離,感到不舒服的只是與體溫落差極大的皮膚溫度,這時候除了換上乾爽的衣物之外,就是要不停的運動讓血液循環別再繼續因低溫而緩慢。

天祥天主教會 (by 小帽(Hat))稍作休息之後,決定繼續前進與團長跟淑英會合,團長因擔心妻女安危所以奮不顧身的冒著溼冷的身軀仍繼續往小風口前進,但熟知小風口的風可不小,即便路上遇到工作人員的好意勸退仍抵擋不住與妻一步千里的難熬,說時遲那時快,一個彎道之間強而有力的落山風瞬間將團長整個撂倒,最後一口氣的意志力也瞬間瓦解,退而求其次選擇先保住性命要緊,至少人待在遊客中心是安全無慮的,隨即起身回過頭來與淑英往合歡山莊方向騎回來,恰好遇正要出發的我們相遇,經團長的說明與判斷,決定在此尋求協助以保障全體團員能全身而退。

這並不是馬後炮,也不是在揶揄玩笑,試想全身濕冷而且是位於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處境,即便是待在有屋簷的屋子裡,這時候的人情冷暖就更顯得珍貴。好心的遊客不斷的關心與問候著,提供一整壺的薑茶讓我們暖活身體;好心的員警幫忙先載人下山到天祥去,遠離寒冷;好心的新婚夫妻主動上前詢問需不需要協助,然後載我跟寶貝下去,還硬塞了一台腳踏車在後車箱。這時候已是下午兩點多接近三點整,一切的溫暖點滴在心頭,比起合歡山莊那幾兩顧櫃檯的老油條,十二分不客氣的叫我們到外面去別擋住他的門口,完全無視於我們全身已經濕透而且外面仍是接近攝氏零度並下著雨;詢問是否有方法可以提供協助下山,竟然回答得出口說下去都是下坡;連其他遊客跟他們買了泡麵要來泡的時候,完全沒有水,不是沒熱水,是沒有水,也還是一派胡言的說等一下就有了!這種養老態度的經營方式,想必吃虧的我們當然不是第一人,我深信一句俗話:搖擺沒落魄的久!走著瞧好了。



太魯閣國家公園 (by 小帽(Hat))

讓我們先行下山,而犧牲小我的團長跟小陳仍停留在合歡山莊等待隊友的救援,阿謚已經平安到達他停車的清境停車場,隨即別無選擇的必須在上來接他的乘客香魚,這一趟也騰出了個空位先把意志力瓦解但仍為了大局硬撐的團長,團長也快要失溫而語無倫次,連不會喝酒的他都拿起淑英原本準備慶功宴要喝的軒尼士猛灌了好幾口來熱熱身子,直到小陳提醒他說他不會喝酒才趕緊停了下來。後來聽阿謚說他們下來的時候天空真的已經開始飄下瑞雪(隔天報紙報導三點半降下瑞雪),真的了了團長的心願,他原本九很期待可以來一場單車與雪的邂逅。繼續往下時還有遇到落石而下車清理路面,山上除了低溫可怕以外,危險的程度可見一般。

太魯閣國家公園 (by 小帽(Hat))最後一名趕來搭救的恩人孝德,好在電話去得即時,因為孝德早已準備載著老婆和剛出生不久的小森森回高雄去,趕在上路之前連絡到他,還迫使他將已經整理上大白鯊的行李又一件件搬下來,上到霧社發現天候不對趕緊添構雪鏈,還好恩人孝德有夠機靈,因為再上去就已經開始管制,員警本來要禁止一切遊客車輛上山,恩人孝德說如果不讓他上山去搭救隊友,就請員警把隊友全數營救下來,與管制的員警一番爭執之後,員警也是不想惹麻煩,確認過恩人孝德的裝備足夠之後隨即放他上山,這個時候只剩下最勇猛頑強的小陳還在合歡山莊等著,與恩人孝德會合之後,即將所有的半結冰的單車拆解帶上,一塊下到天祥團圓。

以上就是這一趟越嶺行程最刻骨銘心橋段,幾乎是要面臨死亡的邊緣在進行著,沒有很好的默契與信任程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只要一個疏忽很有可能就會出事,所以這個世界好還是有很多好心人士,願意對落難的我們伸出援手,即使是素昧平生的我們會對自己有所不便也在所不辭,這樣的大恩大德我們謹記在心,一輩子都不會忘了。也很感謝犧牲自己時間跟家人的阿謚跟孝德,對不起擔心你們的家人,深深致上一鞠躬,還好有你們的全力相助,才讓這一次的形成得以圓滿。

雖然最後一直到晚上九點,小陳跟恩人孝德最後抵達天祥教會的時候,大家沒有抱在一起哭,但是心中的那顆大石頭,總算是真的落了地了,許大哥、大嫂隨然無法與我們共患難,但仍以泡麵代餐與我們共苦。真可以算是險象環生,多虧了大家,真的。凍到的身體一碰到從蓮蓬頭傾瀉而下熱水,眼淚幾乎也快要跟著掉下來了,當時只有一個感覺:活著真好,可以跟你們在一起,真好。



御飯糰 (by 小帽(Hat))






御飯糰初征 ─ 合歡山越嶺 (上)


|
準備出發 (by 小帽(Hat))

御飯糰初征 ─ 合歡山越嶺 (上)

無數次的御飯糰行前會議(吃吃喝喝1、吃吃喝喝2、吃吃喝喝3、......)與高山爬坡與耐寒訓練(柴山、北大武、台東197縣道、南橫啞口),為的就是能平安順利度過這一趟合歡山越嶺的騎乘,這天從出發前一直到達南投埔里的地理中心碑之前,心裡頭仍然都是忐忑不安的,在東山休息站一下車的時候,那冷風陣陣的吹來,猶如在預告這一趟的艱辛,大家雖還是玩笑依然,但恐怕心裡頭都早已有了最壞的打算。

輕鬆騎 (by 小帽(Hat))人算不如天算,埔里的炎熱大太陽將大家心裡的陰霾一掃而空,宛如夏季的熱浪一波波的隨著我們的騎乘打在我們身上,原本用以禦寒的人身裝備在路途當中卻是一漸漸的從身上退了下來,煩憂的心情也被沿路方便的好鄰居 ─ 7-11 給轉化成歡樂的氣氛,沒想到除了開會一定要的吃吃喝喝,出來騎車還是免不了吃吃喝喝,這是有夠符合「御飯糰」成立宗旨!第一次來參加的宗樺想都沒想到這些老弱婦孺,會吃又會騎,也著吃了一堆,結果竟是沿路給「還」了出來!

大夥兒有說有笑的騎上了第一天要下榻的清境時,心中懸著的石頭也跟著落了地,從埔里地理中心埤到清境的路程是大約 30 公里,從清境要上去到武嶺就只剩下 25 公里了,以為騎車上到高山還是跟算數學一樣可以用減法來計算公里數,到了入夜之前的綿密細雨,似乎在透漏著我們的如意算計就快要遇到鐵板了!大家雖然裝備齊全,心裡頭各有盤算,還嘟嚷著新買帶來的專業裝備用不上該怎麼辦?但是在隔日清晨五點,滂沱的雨勢便正式的將戰帖下了下來,當然,御飯糰當然不是只會吃飯的泛泛之輩,對於這樣的惡劣氣候與情勢,我們亦是有備而來。

舊地重遊拍一下紀念照 (by 小帽(Hat))一陣子早餐與著裝上身之後,各自背負著行李上車,冒著微亮的天和不停的細雨,一步一步往武嶺踩了上去。這一天的情況跟前一天是截然不同的,除了海拔升高的變化、前一天消耗體力之後的回復情況,還有在前面等著的就是高山無常變異的氣候。由於個人這一次來算是第四次,所以稍微對於山上的情況有一點了解,但始終是難以全盤掌握。

第一次是在很久之前,跟寶貝騎摩托車從高雄要上到福壽山去,直到過霧社之後也是一陣細雨,一直到合歡山、大禹嶺都沒停過,當時是十一月天,當然有冬季的冷,並且毛毛雨宛如細針般的不斷的鑽入我們的手套、雨衣,所幸仍是安全的過關,但那種記憶可以是一輩子不忘的深刻;但二次是參加鐵屁屁挑戰賽,雖然是九月天,但細雨依然,沒有萬全的準備就上去,沒想到最難的竟是回頭往下的路程,這一次也記住了,因為輕裝感受風寒可不只刺骨可以形容的;第三次上去雖然沒有下雨,但是形成濃霧的水氣密度,讓汗水無法往外排出而停留在身上的衣服,那種濕冷幾乎快要用冰來形容,上來應該要多帶衣服作為替換以保持身體乾爽,這一次又學到了。

第四次就是這一天了,以為累積的經驗已經夠豐富了,但是臨危時還是不免慌亂一把,首先是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保暖,可是卻難在排汗,加上不斷的漸歇性陣雨,讓不該過水的雨風衣也滲入水滴,導致在往山上去的最後一家 7-11 稍微一停下腳步休息便感覺冰而且刺冷,如此無法得到休息卻又不斷流失體力,一直靠著意志力支撐到鳶峰停車場趕上阿謚、宗樺、香魚的時候,不得不停下喝碗熱湯來回復體溫,接著各位團員也都陸續的到齊補充能量,這個時候是接近中午的十一點三十分,團長喝了口熱湯之後得意的說: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清境 (by 小帽(Hat))

好戲總是不會輕易的就開鑼,這時候才是真正進入高潮的時刻。不停的雨勢有越來越大的現象,其實也不確定是雨變大還是身體變弱的感受,同時風的力道也一陣陣的越來越強,從鳶峰到武嶺還有七公里,這七公里的爬坡快則一個半小時可以完成,慢則至少兩個小時。不一會的時間已經過了中午十二點,這意味著天氣要開始轉變了,清晨至此的雨勢讓人不敢期待過午會變成好天氣,只敢忍耐著溼冷的身體邊死命的踩踏,邊暗自祈禱天氣別再更惡劣。

抵達清境 (by 小帽(Hat))這時候一行團員:小陳、錦芳、淑英、振德、琳恩、南希、我,距離始終維持在十公尺以內,龜速的爬升,一方面大家可以就近有個照應,因為氣候越來越惡劣,變化也越來越無常,下一秒要吹什麼風都無法預測,另一方面也是都累了,沒有什麼多餘力氣可以拉得太遠。碧緣因身體不適,在翠峰之後不久即被好心人士載上山去,在小風口的遊客服務中心休息等著大家,但是看天候似乎沒有好轉的可能,擔心大家的安危也擔心琳恩,鼓起勇氣再度的拜託載她上山的這一對好心的夫妻幫忙,再回過頭下來看看是否有體力不濟的團員們需要協助。

在鳶峰先行出發的阿謚、宗樺跟香魚可能聽錯的,以為距離武嶺只剩下四公里,意味著只需要再撐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這一趟的目的,他們沒有要下滑到天祥去,而是要回過頭來到清境、埔里這邊,但是四公里之後不是武嶺,而是昆陽,阿謚首先到達,在小憩跟考慮是否跟惡劣氣候繼續奮戰的同時,香魚卻是將腳踏車緩緩的從他面前牽了上去,可能也冷呆了吧,以為總是非得要到達目的地不可,阿謚隨即英雄式的跟了上去,為的是不可讓一個女子落單,太危險也太冒險。而宗樺也在昆陽休息,而且是進去救護站休息,根據本人的說法是,當電熱扇一吹在即將失溫的身上的時候,意志力同時也就瓦解了,不騎了,這一趟就這樣了。而意志力堅強但無法掌握狀況的香魚,跟體力依然充沛卻見到母親而潰堤的琳恩,則是在隨後讓載碧緣下來的好心夫妻給搭救到遊客中心。

清靜農場到了 (by 小帽(Hat))鏡頭回到現場,即便風雨不大的間歇,霧氣仍是濃得看不見前方的隊友,能見度不到五公尺,但是方向與志向只有一個,就是要往上行去,今天之內一定要到達花蓮天祥。過了昆陽不久,為了不讓溼透的手指頭跟腳趾頭失去知覺,半騎半牽的一步一步往武嶺的方向前進,一直很擔心寶貝的狀況,怕她失溫、怕她體力不濟、怕她意志力崩潰......曾問她要不要攔車幫忙載我們上去?寶貝竟然說:都騎到這裡了......!這一劑強心針雖然沒能讓我如虎添翼的完成剩下的兩公里,但也讓心情輕鬆了不少,看起來達欣牌雨衣確實是有效。

此時佛心來的一陣陣強而有力的順風從背後推著,趕緊跨上單車完成台灣公路至高點這個單車騎士的里程碑,只是沒有前進五百公尺就又回到疲累的狀態,風向變的亂七八糟,一下正面來、一下旁邊吹,當時已經全身無力,真擔心會被吹翻掉,只是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煩惱那些可能的意外狀況,繼續望上過了不知又多久,遇見早一步出發的阿謚,伴隨著紅通臉旁的還有奮力抵抗寒冷的嘶吼聲,凍麻掉的雙手與雙腳竭盡所能的要煞車緩下,這時候早已自顧不暇,只能大聲的向他喊著:騎慢一點,小心安全。回過頭繼續往上,意志力已經快要到達飽和的臨界點,只能咬著牙一步一步的,往上踩、往上踩......,漸漸的眼前的迷霧開始出現停滿車輛的停車場,右前方還有一塊只在照片中看過的牌樓,是的,武嶺到了,我跟寶貝一起成功了!





GRD 40mm


|
behine the lake (by 小帽(Hat))

GRD 40mm 試拍

找了一天下午到高雄美術館去試鏡,天氣很冷,但美術館人還是很多,不過裝上 GT-1 的 GRD 變得稍微醒目了一點,不像以往那樣小巧,拿出來時還是會被路人多看了兩眼,在 street snap 上變得需要多點技巧,比如說微笑打招呼或是跟陌生人溝通之類的,這樣的體驗很有趣。底下稍微做個簡單的視覺變異比較,拍照的時候雙腳是沒有移動的,構圖相近,並拆裝鏡頭用手持拍攝,因為不是變焦鏡頭所以很難鎖定焦點不動,有興趣的朋友就體會看看吧。

比較圖組之一 40mm:

水深危險 (by 小帽(Hat))
感覺視覺焦點比較集中,較接近人在看東西的習慣,且視角沒那麼大,可以讓主題性更強烈一些。在看這張照片的時候,理論上會先看到牌子,視線再經由水道延伸出去。

比較圖組之一 28mm:

水深危險
涵蓋的東西變得很廣泛,隨時隨地都在考驗構圖的功力,一不小心畫面裡太多雜物就會功虧一饋。不過可以善用誇張的表現方式來呈現,有時候可以使照片變得更有張力!

這裡的立牌就變成需要整個納進來,不然會使天空的部分太多而變得空洞,但基本上還是會先看到牌子,視線再經由水道延伸出去。缺點就是立牌底部有雜物也必須被拍進來,會顯得有些干擾視覺,所幸黑白照裡頭這理的影響是較小的。


兩張照片疊在一起做視角比較(弄得不是很好,加減看):

40mm on 28mm (by 小帽(Hat))
這樣是不是比較容易感覺出來視角的差異?



稍微做一些照片的背景介紹:歷史水道
這是《高美館》規劃階段,第一任館長黃才郎與建築師協調後保留的灌溉水道。現有《高美館》為「內惟埤」填土興建,在「內惟埤」填土之前,曾環繞許多灌溉水道,《高美館》保留這段水渠,用以表達「內惟埤」的歷史角色。


比較圖組之二 40mm:

禁止餵食 (by 小帽(Hat))
這張照片在構圖上將人群的上半部排除,目的是令人直接就看見那塊說明牌子,有視線集中的效果。

比較圖組之二 28mm:

禁止餵食 (by 小帽(Hat))
這張照片中有些小朋友因為高度的關係被迫須整個人被拍進來,不過因為是背面的關係,也不至於搶走視線。說明牌子仍會是焦點,留白的岸邊跟人群有機會帶走視線,但影響很小。相較起來就沒那麼集中,但內容可以變得豐富得多。

整體而言,裝上 GT-1 的 GRD 確實可以讓構圖習慣改變,因為視角範圍已經變得集中,需要考慮的畫面範圍變小,可以更專心的在要拍攝的主體上作表現,跟以往不同的廣角構圖來比較,可以減少等待的時間,因為廣角的構圖通常會為了求畫面乾淨而等待一下,讓閒雜人等或物體離開畫面才進行拍攝,這是個人認為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

在成像品質上來說,GRD 當然是沒話說,加上 GT-1 仍然維持在應有的水準,試拍這一天是陰天,並沒有遇到大太陽的機會,不然就可以順便來試試看耀光(漏光)的情況。加載 GT-1 的 GRD 之於街頭攝影,有如虎添翼般的優勢,雖然說鏡頭伸出來變成很大一個,但全黑的機身大抵上還算低調,也許是自己都還沒習慣 GRD 快頭變大的關係吧,每次一拿出來都變得不太好意思了!



I wanna fly high... (by 小帽(Hat))

那個小黑點是風箏

本來想表達往上飛的飛魚圖案,銜接到天空中的風箏
作為一個連貫的動作,但前後景差太遠了很難表達出來

我盡力了.....囧

繼續努力!!!






Elliott Erwitt Snaps


|


找了好久的一本書:Elliott Erwitt Snaps

昨天 google alerts 幫我找到ㄧ個網路書店有存貨,
二話不說馬上下單,連帶另一本 DOG DOGS 也一起買了,

兩本不含運費不到 2000,感覺真是有夠便宜!

還有收到不久的 GT-1,還熱熱的,裝在 GRD 上變得很沉手,還在熟悉當中,
接近標準視角的 40mm 用來 street snap 實在太棒了,尤其是黑白照,
希望拍到一些好品!

先來幫新年的禮物拍張獻寶照吧!
疊疊樂是一定要的.....(也不知是誰規定新品一定要疊)